APP下载

第十七课 保持高度文化自信

2023-10-16吴桂韩

党课参考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总书记价值观

吴桂韩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十四个坚持”中的第七个坚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具体阐释中,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不仅明确把“文化自信”作为“四个自信”的重要内容,而且深刻阐明了保持高度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意义所在,明确提出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要求,为新征程上文化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准确把握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

文化自信是对文化发展历程、当代价值和光明前景的充分肯定和坚定信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现实、未来的时间维度以及中国与世界关系的空间维度,深刻阐明了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

(一)立足中国,文化自信体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一重要论述,站在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高度,科学总结了中华民族文化创造的重大成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发展史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根”“魂”“精神命脉”“重要源泉”“坚实根基”“突出优势”等来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值得自信,是因为其中有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如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以及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和未来都具有永不褪色的价值。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代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马克思主义理论基因、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相互融合的产物。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在伟大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先进文化,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光辉典范。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社会主义本质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结晶体,代表着马克思主义政党精神上的旗帜,代表着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人类文化发展进步的潮流。

(二)面向世界,文化自信体现在有信心有能力向世界贡献中国方案和以开放包容姿态开展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上

文化自信还体现在对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正确认识上。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讲,积极同外来文化进行接触、交融、汇合,在多元共存、共融、共生中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才能创造出更加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

在漫长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发展进步仍然有积极作用。当代人类所面临的诸多突出难题,比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運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

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时代精神,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符合当今世界发展进步的历史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并强调,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2023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这也鲜明体现了中国道路、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所蕴含的文化观念对人类文明进步的积极影响。

二、充分认识文化自信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离开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失去了价值内核、思想根基和历史基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也必须坚定文化自信,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一)坚定文化自信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为“四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植根于悠久的历史土壤和丰厚的文化土壤,是由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决定的。只有坚定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才有坚实的价值根基。也正因为有文化自信的滋润和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才有坚硬的价值内核。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实现中国梦,必须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而这“三个自信”需要我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定作支撑。

(二)坚定文化自信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的必然要求

文化自信,是一种内在自信,是一种发自肺腑的自豪感和坚不可摧的自信心,最具渗透力和感染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文化自信,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不仅很难发展起来,也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是全国各族人民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只有坚定文化自信,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从而有效应对文化全球化带来的震荡和冲击,抵制西方文化中所谓“普世价值”等的扩张和侵蚀,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三、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为实现国家强盛、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价值支撑、文化基础。

(一)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在5000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它是动员和凝聚全民族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改革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对激励全民族昂扬向上、团结奋进发挥着重大作用。新征程上,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共同精神支柱和强大精神动力。

(二)要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并精辟阐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内核,科学阐明了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内在关联。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寻梦、筑梦、圆梦历程中不畏艰难险阻、英勇顽强拼搏、锐意开拓进取的精神气概,从本质上讲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独特精神品格、崇高思想风范与伟大实践的结晶,是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铸就的。在任何时候,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都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共有的精神家园。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善于从党史中汲取精神营养,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永远把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繼承下去、发扬光大,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鼓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气神。

(三)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价值观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坚守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美丽,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征程上,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切实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之中,使之成为政策措施导向、生产经营导向、社会治理导向、立法执法导向。

(四)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国家文化软实力包括国家内部层面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交往层面的文化软实力。一方面,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另一方面,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着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要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讨论题:

1.如何准确把握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

2.结合实际,谈谈怎样加强文化自信建设。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总书记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总书记的告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