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十六课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2023-10-16施新州

党课参考 2023年10期
关键词:依宪治党依法治国

施新州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鲜明主题。“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内容“十四个坚持”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我们要系统掌握坚持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深刻把握的几个重要问题和实践要求,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一、坚持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深刻把握几个重要问题

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必须把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好、贯彻好、落实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来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在法治建设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辉煌成就: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发挥,党运用法治方式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一)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是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法治最大的区别。要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实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形成法律,通过法治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实施,确保全面依法治国正确方向。同时,要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进一步增强党运用法治方式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和水平。

(二)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在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要树立自信、保持定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突出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走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我们既要注重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也要积极学习借鉴世界上的优秀法治文明成果,但决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和做法,决不能搞“全盘西化”“全面移植”,要有选择地吸收和转化,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三)全面依法治国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法治思想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的历史性飞跃。这一思想系统阐述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思想和工作部署,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四)全面依法治国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也保证了人民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把體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

(五)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制定和实施宪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就是要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我们坚持的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与西方所谓“宪政”本质上是不同的,我们坚持的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依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要进一步坚定宪法自信、增强宪法自觉,维护宪法尊严,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制度体系,不断提高依宪治国、依宪执政能力和水平,推动宪法深入人心、走进人民群众,推动宪法实施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

(六)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的有机统一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正确处理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关系。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必依法度。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要通过依规治党健全党领导法治建设的体制机制,始终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正确方向,同时要依靠依规治党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进一步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努力形成国家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制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保障的格局。

(七)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守正创新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教育为支撑,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规律,汲取世界法治文明成果,推动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高质量发展。要加快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紧紧围绕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实践要求,切实加强扎根中国文化、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的法学理论研究。要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引领法学理论研究,教育引导广大法学理论工作者努力做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统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充分运用法治力量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法学教育和理论研究要努力以培养造就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情怀、扎实法学根底的法治人才为重要目标。

二、深刻把握新征程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并将法治建设单独作为一个部分进行专章论述、专门部署,这在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尚属首次,充分凸显了法治建设事关根本的战略地位,体现了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高度重视,在新征程上矢志不渝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坚定信心决心。我们要深刻把握新征程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必须遵循的实践要求。

(一)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要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制度体系,维护宪法权威,更好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加快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增强法律规范体系的全面性、系统性、协调性;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统筹立改废释纂,增强立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完善和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全面落实重大决策程序制度。

(二)扎实推进依法行政

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在新征程上,要健全政府机构职能体系,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和组织结构,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提高行政效率和公信力。要加快推进政府治理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进一步用法治给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限,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健全政府守信践诺机制,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健全行政执法工作体系,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促进行政权力规范透明运行,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健全行政裁量基准。要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和能力建设,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基层综合执法体制机制,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行政预防调处化解体系,进一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形成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

(三)严格公正司法

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有着显著优越性,我们必须增强对其的自信,增强政治定力。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国司法制度还需要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要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要进一步规范司法权力运行,健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要强化对司法活动的制约监督,促进司法公正。此外,还要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完善公益诉讼制度。

(四)加快建設法治社会

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要通过整合律师、公证、调解、仲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等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构建公共法律服务评价指标体系,以群众满意度来检验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的成效。要推动建设一支高素质涉外法律服务队伍、建设一批高水平涉外法律服务机构。要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落实法官、检察官、行政复议人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和典型案例发布制度,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要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此外,要注重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讨论题:

1.坚持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深刻把握哪些重要问题?

2.结合实际,谈谈怎样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猜你喜欢

依宪治党依法治国
推进依宪治国的目标与途径
履行代表职责 落实治党责任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坚守人民立场 从严管党治党
法律适用中宪法实施的正当性、合法性与可行性
法律适用中宪法实施的正当性、合法性与可行性
论“依宪治国”在依法治国中的核心作用
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
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