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的现状调查与思考
2023-10-16匡翠芳
匡翠芳
(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湘潭,411101)
当今大学校园中,学生主体是 “00后” ,这一代人获取信息的能力强,他们敢于追梦,勇于设问。如何有效回应广大青年学生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思考、追问和期待?如何讲清楚学生普遍关注且一时难以解开的思想 “疙瘩” 和理论 “扣子” ?传统的教学话语已无法满足 “00后” 青年大学生诉求,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的时代转型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我们亟待解决的难题。习近平总书记 “善用妙喻、善讲故事、善引典故” 的话语风格,能迅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其 “画面感十足” 的叙事方式更能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真正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因此,借鉴习近平总书记语言艺术的力量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一、国内外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的研究综述
(一)国内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的研究现状述评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经过了 “80 方案” “85 方案” “98 方案” “05方案” 四次调整,伴随课程的大调整,思政课教学话语也在不断修正和完善中。与实践发展同步,国内学者对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内涵的研究。张雷声教授从形式与意义相统一的角度提出, “教学话语既包括表层的语言形式,又包含深层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等,是形式与意义的统一”[1];陈平教授从话语权的角度概括, “高校思政课话语包括话语内容、话语方式、话语特征三个基本要素,综合表现为话语能力”[2];郭凤志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概括, “高校思政课话语包含话语内容、话语方式、话语质量等中介性要素,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学目标实现为宗旨,以追求实现获得话语权为标志”[3]。
2.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建设现状的研究。赵立永认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建构上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教学理念严重滞后,教学话语 “失效” 而说服力不够;教材话语转化不够,教学话语感染力不强;教学话语缺乏艺术性,教学话语亲和力、吸引力不够,学生不想听、不愿听、不爱听更不想学。[4]林伯海提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对新生代大学生缺乏吸引力、说服力,很难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理论认同,因此在大学生中使用较少、传播力度不大、范围不广,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面临日趋 “式微” 甚至 “失灵” 的严峻挑战。[5]杨威和谢丹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的现实困境是:话语主体能力不足、话语主体间性疏离、话语语境相关性式微、话语表达方式滞后等。[6]
3.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路径的研究。刘刚提出:创新与学生特点相适应的话语体系和传播路径,做到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滋有味、有情有义,从而增强话语厚度、力度、黏度、温度。[7]龙太江和黄洁提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的讲话风格,从提升话语主体的理论高度、挖掘话语内容的历史厚度、提升话语方式的人文温度、加强话语语境的整合力度等方面下功夫,切实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时代转型。[8]
(二)国外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的研究现状述评
国外没有提出 “思想政治教育” 这一概念,更没有 “思想政治理论课” 这一说,而是在 “公民权利和义务教育” “道德教育” “宗教教育” “历史教育” 的旗帜下悄无声息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无名却有实” 。比如,美国公民教育渗透于各种人文学科甚至是自然学科课程之中,美国学校所有课程都嵌有价值观、政治观、美国文化等意识形态的内容。纪念馆、博物馆、名人故居等文化设施都是其进行思想渗透的重要基地和生动教材。新闻、报刊、电影、电视等媒体也是其宣传资产阶级价值观、政治观、人生观的喉舌。英国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公民意识、奉献精神,以 “德行、礼仪和学问” 三个维度为抓手,着力帮助大学生树立与社会价值取向一致的价值观、人生态度和信念。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尤其是法国,对学校爱国主义教育更是常抓不懈,他们常以 “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为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目标,在各年级各科目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综上所述,国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丰富、话语表达形式灵活多样,富有隐秘性、渗透性、实践性,虽无名却有实。国内学者对思政课教学话语相关理论的研究颇丰,为深入研究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湖南省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实证调研分析
课题组随机选取8 所湖南省高等院校师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研、深度访谈、课堂实勘等方法,获取能够客观反映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建设现状的数据资料。本次调研紧紧围绕 “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 的主题,从 “大学生的满意度和期望值” 两个维度设计问卷进行调研,发放问卷800 份,回收问卷787 份,其中有效问卷756 份,问卷回收率98.4%,有效问卷回收率94.5%。利用Excel软件,采取按 “百分比例统计” 和 “赋分值统计” 两种方式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单选题因答案唯一,直接采取按百分比例统计。而多选题按赋分值统计:非常满意,期望值5分;比较满意,期望值4分;一般满意,期望值3分;不满意,期望值2分;很不满意,期望值1分。总之,分值越高,学生的期望和满意程度越高;反之亦然。
(一)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整体满意度和期望值
1.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整体满意度
从表1所示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出,湖南省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整体比较满意。其中维度指标 “课程价值” 的满意度为4.65 分,远高于理论中值3.0 分,说明湖南省大学生非常认可思政课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指导意义。 “管理考核” 的满意度值次之,为4.12 分,表明高校思政课管理考核科学化,得到学生的认可。表1中 “任课教师” 3.66分, “教学效果” 3.72分, “教学方法” 3.82分, “教学内容” 3.69分, “教学话语” 3.05分,这些项目满意度的分值都超过了 “一般值” 3.0分。这表明:湖南省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总体状况较好,得到了学生的肯定。但相比较而言,在这七个维度指标中, “教学话语” 仅3.05 分,分值最低,学生满意度最低,所以说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迫在眉睫,是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表1 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整体满意度
2.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期望值
分析表2数据可知,虽然湖南省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整体比较满意,但与学生对思政课的期望值比较而言,还有一定的差距,高校思政课教学尚需提升。
表2的调研数据显示,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对思政课 “课程价值” “任课教师” “教学内容” “教学话语” 的平均期望值均在4.8 分以上,说明学生对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抱有很高的期望。将七个维度指标的期望值(平均值)与满意度(平均值)进行比较,其中 “教学话语” 这一指标差距最大,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二)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的满意度和期望值
1.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的满意度
为了精准把握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满意度的现状,课题组就该项设计了6 个问题,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的满意度(N=756)(%)
从表3 可以看出,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对 “思政课教学话语满意度” 相关问题的回答选择 “很不满意” 的比例不少。如对 “思政课中以学生为主体,重师生双向对话” 很不满意的达11.7%,这说明思政课教学话语失 “衡” ——重单向灌输,轻双向对话,教师 “言之谆谆” 而学生 “听之藐藐” ,教学信息单向传递而非双向交流,教师的强势话语地位削弱了学生主体地位;对 “思政课的教学话语现实融合性” 不太满意的达14.6%,很不满意的达4.7%,这说明思政课教学话语失 “时” ——重传统范式,轻现实融合,思政课教师重 “传统范式” 的教学而忽略了 “00后” 大学生个性鲜明的亚文化话语特点,因此课堂 “教” 与 “学” 步调不一致,现实融合不够;对 “思政课的教学话语价值引领性” 不太满意的达12.6%,很不满意的达5.2%,这说明思政课教学话语失 “效” ——重趣味迎合,轻思想引领,教师脱离教材热衷于讲网络八卦段子哗众取宠,教学话语娱乐化、随意化、庸俗化,偏离了思政课的教育初心和方向,难以实现育人功能;对 “思政课教师善打比方、善讲故事、善用典故的讲话风格” 不太满意的达11.4%,很不满意的达7.4%,这说明思政课教学话语失 “温” ——重理论宣讲,轻情感体验,即教师过于依赖教材和政策文件,只专注于抽象理论的说教,而忽略了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体验和情感需要,教学话语僵化刻板、冰冷乏味, “教” 与 “学” 无法同频共振。
2.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的期望值
为了切实了解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的期望值,课题组从教学话语的 “美度” “温度” “力度” “效度” 四个维度设计了若干问题,以期增强研究的精准性(见表4)。
表4 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的期望值
表4的调研数据显示,湖南省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失 “温” 、失 “效” 、失 “时” 、失 “衡” 的现象。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的总体平均期望值4.89 分, “教学话语‘温度’” 4.93 分, “教学话语‘美度’” 4.91 分,这说明今天的大学生在追问知识和真理的同时,更关注 “获得感” 后的 “幸福感” ——享受 “追问” “解疑释惑” 的过程。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任重而道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的路径
为了有效回应广大青年学生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思考、追问和期待,为了讲清楚学生普遍关注且一时难以解开的思想 “疙瘩” 和理论 “扣子” ,应借鉴习近平语言艺术的力量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努力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
(一)丰富教学话语内容,提升教学话语的 “美度”
高校思政课是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具有鲜明的政治特性——传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宣讲党的方针政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时代新人。因此,思政课教学话语内容中频繁引用党和政府文件原文,或大政方针政策的直接宣教,抑或是枯燥生涩的政策传达。政治表态式的教学话语的过度使用让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其枯燥乏味、沉闷冗长的腔调,让学生极度抵触与反感。有人曾把思政课比作 “盐” ,谁也离不开它,但直接下咽却非常困难,如果将它放在 “生活” 这碗 “汤” 里,就会非常鲜美。因此,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理性回应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要善于用 “打比方、讲故事、举实例” 的方式来阐述真理、传情达意,将抽象、枯燥的理论具体化、生动化;要善于立足于学生现实生活需要讲好中国故事背后的民族气节和价值旨趣;要善于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找准思政课教材话语、理论话语与时代话语的着力点,努力提高思政课的话语底气和话语 “美度” 。总之一句话,要把课堂上 “活” ,让学生于极迷处识迷,于极惑处解惑。
(二)改进话语表达方式,提升教学话语的 “温度”
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表达方式如同人之骨骼,是 “血肉” 赖以依附之地,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高校思政课的有效性和青年学子的价值认同,因此 “如何说” “怎么说” 的技巧是育人能否收到成效的关键元素。首先,话语表达要严谨、科学、规范。一是要符合理性的事实认知和价值判断,经得起推敲;二是借助形象直观的大数据、图表、图像等 “可视化” 的话语形式来阐释新时代、新发展,真实可靠且说服力强;三是敢于亮剑,坚决驳斥自媒体和互联网上的各种错误思潮,守住底线,引导学生辩证分析、坚决回击。其次,借鉴习近平 “画面感十足” 的生动的叙事表达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教学话语不能拘泥于教材,教材有什么就讲什么,不能大段复述教材话语 “冷冰冰地说教” ,而应巧用 “大白话、大实话和大众话” 为大学生阐释真理、解疑释惑,生动幽默、言简意赅而又富有生活气息。
(三)转化教材话语体系,提升教学话语的 “力度”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 “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的不同其效果可能相差20 倍。” 足见教师语言的重要性,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从调研数据分析得知,学生不满意度突出表现在:思政课教师 “照本宣科” “一言堂” ,控制式教学话语较多,而劝导式和对话式话语明显不足,且因脱离现实生活世界和学生真实需要,思政课的现实感染力、说服力、理论批判力、科学预见力明显不足。因此,为了提升教学话语的 “力度” “信度” ,思政课教师要学会用最平实的语言揭示最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会运用带有时代特点的话语推进思政课教材话语体系向教学话语体系转化,学会用艺术传播方式展现思政课的天然魅力和价值旨归。具体转化路径有:一是用通俗易懂的 “大白话、大实话、大众话” 替代严肃刻板的政治术语——思政课教师要力求用最简单准确的语言来揭示晦涩难懂的理论内涵,把高度抽象化的政治理论用最浅显明白的语言表达出来;二是用鲜活生动的时代话语替代高冷抽象的学术话语——思政课教师应在教学中多运用一些社会生活中学生喜闻乐见的 “接地气” 的新名词、新观点、新元素,以及 “蛮拼的” “点赞” “世界那么大” 等带有时代特点的网人网语来加工和转化高冷抽象的学术话语;三是用形象直观的艺术传播形式替代枯燥生涩的政治表态式教学话语——思政课教师要讲好中国故事,用好古代典籍、经典名句,尽可能用学生爱听的、喜欢听的教学话语演绎并呈现枯燥生涩的政治表态话语。比如,习近平总书记用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来突出制度对权力的制约作用,用 “打老虎” “拍苍蝇” 来生动反映党中央的反腐决心和力度,用一句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来表达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的为民情怀。
(四)打造教学话语共同体,提升教学话语的 “效度”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始终秉持 “双主体” 的教学理念,坚持使用平等话语,从 “独白” 走向 “对话” 。教师不能以 “知识的权威” “真理的代言人” 自居,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空洞无物却滔滔不绝,而应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风格,把话语双方同时置于话语场域中并成为话语共同体,创设一种平等、民主、自由的教学话语环境,用摆事实、举实例、讲故事与大学生同频共振、凝聚共识。其次,应充分尊重学生课堂话语的主体性,激活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度和参与度,让学生表达欲和思辨力得以充分释放,让 “说” 成为一种主动的、自觉的、共享的行为,并在学生 “说” 、教师 “导” 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不断反思和觉悟,从而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