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场景化改造方法研究

2023-10-16杨小舟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老旧小区公共空间

杨小舟

摘 要: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老旧小区改造项目逐步推进,特别是在公共空间场景化营造方面,注重将生活设施、文化实践等与公共空间紧密结合,不仅可以促进社区内活力的形成,而且能全面提升老旧小区的人居环境质量。以辽宁沈阳为例,从场景理论的概念入手,对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场景化改造存在的问题展开详细分析,并从出入口、停车位、入户空间、活动空间等方面提出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场景化改造方法,以期为类似小区的场景化改造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场景化改造

从场景理论角度入手,对老旧小区公共空间进行改造,可以促进社区全面更新,提高小区人居环境品质。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场景化改造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前期调研不足、环境改造碎片化、空间活力低等,无法满足小区居民对公共空间的实际需求。对此,需要加强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场景化改造研究与分析,结合地区实际,从单体空间、空间节点、空间组团等层面入手,采用有效措施,实现公共空间场景化营造,使老旧小区公共空间质量得到有效提升[1]。

一、场景理论概述

场景理论是一种研究社区公共空间的新范式,可以从以下方面来阐述其内涵:其一,顺应文化消费背景。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生产空间占据城市空间的主体地位,娱乐和生活空间只是城市空间的重要补充。但随着现代以大众文化为主的日常消费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营造场景化公共空间可以鼓励居民在生活性文化设施或场所中活动,吸引更多居民参与文化消费活动,助力城市经济效益提升。其二,着眼城市文化研究。场景理论的核心是以文化支撑城市发展,将场景理论介入城市空间设计中,从城市尺度入手对不同场景空间进行分类与设计,促使城市社区空间实现创新升级。其三,明确客观构成要素。场景理论包含的要素有很多,比如物质结构、活动组合、文化价值、多样人群等。通过对这些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组合,可以构成社区的特定场景,为社区公共空间研究提供适配的分析框架,为老旧小区的场景化改造提供明确方向,在以点带面的小区改造更新中,全面提升居住空间的品质[2]。

二、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场景化改造面临的问题

通过对沈阳和平区、沈河区、皇姑区和大东区先后四次大规模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进行调研分析,发现出入口、边界、主要活动场地、住宅入户等空间节点的场景化改造还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产品供需不匹配。沈阳老旧小区面临的公共空间困境突出表现为产品供给和社区发展不平衡。由于许多老旧小区的空间以院落型和行列型为主,因此在面对数量较多的多功能性建筑时,无法有效整合空间,使之与周边联系得更为紧密。同时,公共空间改造只考虑了面积与居民数量的匹配,通过修建较大面积的中心绿地广场,实现对部分小区公共场所缺乏问题的有效解决。但整个过程没有充分考虑使用主体对公共活动空间的具体需求,进而引发了供需失衡和土地浪费现象。

其二,小区环境改造碎片化。在对和平区、沈河区、皇姑区等区域小区的主要活动和次要活动空间进行场景化改造时,由于没有综合考虑区域的面积、活跃度等,空间功能不完善、空间碎片化等问题时有发生。同时,在开展场景化改造工作的过程中,将更多注意力放在了增加功能及配套设施上,没有将保留基本空间功能与打造特色空间相结合,在采用合理措施实现与周边小区公共空间的有效组团方面也较为欠缺,无法形成组团空间合力,并通过彼此间的功能互补提高交往质量[3]。

其三,改造后空间活力低。对老旧小区公共空间进行场景化改造,其主要目的是吸引更多人群参与活动,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但是经过场景化改造的小区,其公共空间却出现了活力较低的情况,究其原因,在于更为关注大型空间和主要活动场地的改造,对出入口、边界、住宅入户等空间节点的场景化改造较为忽略。尤其是在道路交通空间改造方面,没有结合地区实际划分道路层次,将组团道路进行联通,涉及的休闲廊架、建筑小品等也比较少,无法突出道旁空间的游憩功能,以至于不能吸引更多小区居民聚集和完善空间功能属性。

三、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场景化改造方法

在掌握了沈阳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场景化改造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后,后续开展优化活动,可以从老旧小区单体空间、组团空间等方面入手,综合考虑出入口、内外边界、主要活动场地等,通过采取有效的场景化空间营造措施,达成提升老旧小区公共空间质量的目标。

(一)单体公共空间的场景化改造

1.出入口空间

对老旧小区出入口这一单体公共空间进行场景化改造,要将注意力放在增强出入口识别性、休憩功能等方面。第一,增强出入口识别性与导向性。针对体量较小的小区次出入口,可以对小区道路展开人车分流设计,同时相关地面标识和立面标识也要落到实处,以更好地发挥小区出入口的交通功能。针对体量较大的小区出入口,在进行场景化改造时,要从增强识别性入手,将标识物与小区文化元素相结合,比如在出入口修建雕塑、打造小区特色文化墙等。第二,提高出入口交流性与休憩功能。针对体量较大和与内部公共空间有一定距离的出入口,可以结合实际将公共空间的功能划分为通行、交流和休息三个层次,通过对出入口复合空间的有效打造,有效满足小区居民交流、休息等多样化需求。

2.停車位空间

老旧小区停车位空间的改造可以从提高道路通过性层面入手,对机动车停车位进行合理规划。面对大体量的单体空间,可以优先考虑在内边界区域设置停车位,但注意,要尽量避开整合度较高和平均深度较低的活动空间,防止堵塞情况发生。同时,对于体量比较小的空间,考虑到内边界停车位无法满足居民实际的停车需求,可以在外边界设置停车位,确保老旧小区道路空间开阔、井然有序[4]。

3.主要活动空间

第一,打造核心活动空间。在对老旧小区展开细致调研后,可以选择有较高整合度和控制度的小区场地,将其改造成小区的核心活动场所。在活动空间设置明显标志物,比如广场、花园、亭台等,以充分强调这类场地在老旧小区公共空间中的主体地位。第二,打造小型活动空间。针对体量较小的小区活动场地,考虑到其容易与交通空间发生冲突,在进行场景化改造工作时,可以拆除利用率较低的休憩空间和基础设施,从满足小区居民日常基本需求角度入手,对小型活动空间进行精简场景化改造设计。比如结合场地边界形态,打造可以满足不同运动需求的公共空间,这样既能够让原本压抑的活动环境变得更开放,又能为小区居民平时参与运动提供便利。第三,满足居民高阶需求。无论是对核心活动空间还是对小型活动空间进行打造,都要充分考虑到老旧小区居民的高阶需求,通过增强场地空间的文化属性,提升公共空间文化品质,极大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居民对活动场地的需求。可以将植物、小品设施等融入社区文化氛围营造过程中,打造特色空间、构筑物、文化墙等。将文化元素融入小区公共活动场所中,可以形成充满活力、富有生机的活动空间,使小区居民在这些公共空间中能获得良好的文化审美和感官体验[5]。

4.住宅入户空间

住宅入户空间是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场景化改造的重要内容,做好该项工作,可以进一步提高小区居民生活的安全性和便捷性。第一,增加休憩设施。由于沈阳的冬天十分寒冷,当中央活动场地得不到充足光照时,小区居民就会更加倾向于在住宅入户空间开展交往活动。因此在进行住宅入户空间改造时,要增加足够数量的座椅类休憩设施,满足居民日常交往活动需求。第二,添加便民设施。特别是对体量较大和空间整合度较高的老旧小区住宅入户空间,一方面可以采用加装电梯的方式,使老旧小区中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出行需求得到极大满足;另一方面,可以在平台上下楼梯处安装顶棚、玻璃窗等设施,并确保使用安全性。

(二)组团公共空间的场景化改造

1.道路交通空间

在对组团公共空间进行场景化改造时,要先改造道路交通空间。第一,分级疏通道路。了解不同组团类型下的道路结构和规模尺度,结合实际,将组团道路和断头路形成连接,使老旧小区现行道路结构变得更加完善。同时,对道路层次进行有效划分,明确道路的主要功能,提升老旧小区道路交通效率。第二,增加引导标识。在老旧小区道路空间改造中经常能发现部分组团空间内存在较为狭长的道路空间,对此,可以在这类道路空间中增加引导标识,形成立体化的标识系统,这样既能够满足老旧小区空间导向需求,又能够体现小区特色。第三,提高空间休憩功能。对于网格型宅侧道路空间,可以将其打造成适合小区居民休憩和小范围活动的场所,在道路周围种植一些乔灌木,融入休闲廊架、休憩座椅、景观小品等内容,使营造的公共空间更为丰富,居民道路空间可憩性也能得到提高。

2.组团活动空间

对组团活动空间进行改造,涉及的内容有:第一,丰富空间层次。针对整合度和控制度比较高的组团活动空间,可以采用有效措施将之改造成老旧小区的主要活动场所。通过丰富、完善主体空间功能属性,有效融入社区文化内容,使主体公共空间可以有效凸显。关注老旧小区中存在的消极空间,将其改造成不同主题的特色空间,比如体育锻炼活动空间、花园游览活动空间等,有效满足老旧小区居民的基本活动需求。第二,营造复合空间。很多老旧小区中存在许多行列型的单体空间,这些空间的结构十分相似,大都有狭长、功能配置单一等特点。因此,在对这类公共空间进行场景化改造时,可以有效衔接各个单体空间,立足空间整体性,实现彼此间功能的互补,形成组团空间合力,比如“广场+健身+花园”的组合[6]。

3.绿化景观空间

第一,增加组团空间绿化。由于沈阳位于北方,在冬季来临后气温非常低,因此当地很多小区规划建设时都较为注重采光。在对小区绿化景观空间进行改造时,要避免在紧邻建筑窗口处种植较多的高大乔木,而应选择种植一些低矮植物,比如地被、灌木等,防止给小区正常采光和景观视野带来不利影响。同时,在老旧小区的一些集中公共区域空间可以栽种一些高大树木,但要注意控制这些树木的种植密度,预留合理采光、通风空间,避免遮挡行人、司机等的正常视线。

第二,有效营造景观空间。在对小区景观空间进行改造时,需要重视组团空间量化分析,结合小区实际情况对景观流线进行综合考虑,沿着小区人流较为密集的道路因地制宜进行景观布置。除了要考虑景观空间的层次变化外,还要融入更多的生活化内容,比如在道路两旁栽种季相变化不同的花卉树木,将之与运动锻炼、花园步道等相结合,甚至可以将之与小区中存在的其他景觀节点相连接,形成人行流线,使小区景观空间层次更加丰富,实现景观空间的最大化利用。

第三,引导居民参与共建。无论是单元型组团空间还是网格型组团空间,都会存在一些碎片化场地。对此,可以采用有效措施将之改造成小区可利用的公共空间,从而为小区居民提供更多休闲娱乐场所,使小区居民之间的沟通交往更为自然与紧密。可以对老旧小区存在的碎片化场地进行统计,采用将废弃地变成集中活动场地的方式,支持和鼓励老旧小区内的居民以合作共建方式完成对公园式集中绿地的建设,使小区居民可以在小区内实现种植劳作体验,增强居民走出室外的动力,最终在提高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互动的过程中有效化解生活压力,营造更好的小区人居环境。

四、结语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对社区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重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改造,可以进一步优化小区空间环境,提高居民的居住品质。从场景理论角度入手,对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改造进行研究与分析,将注意力放在生活设施、文化实践与公共空间紧密结合上,通过做好出入口、停车位、主要生活等单体空间和道路交通、绿化景观等组团空间的场景化改造工作,完善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功能,切实满足小区居民便捷出行、运动休憩、文化审美等需求。

参考文献:

[1]赵万民,吴斯妤,杨光.重庆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场景化改造策略探究[J].规划师,2021(17):38-44.

[2]陈铭,杨磊.老旧小区非正规性公共空间的规划策略研究:以武汉市红光小区为例[J].华中建筑,2023(1):114-118.

[3]乔锐,王雅薰.基于场景理论的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改造策略研究:以合肥市合浦南村为例[J].住宅产业,2022(12):44-46.

[4]贺文静,朱琳,张海彬.适老化视角下公共空间包容性设计策略研究:以老旧小区为例[J].中国包装,2023(5):104-107.

[5]李雪华,张超英,张曼.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吸引力提升研究:以北京市玉桃园小区为例[J].北京建筑大学学报,2023(3):1-7.

[6]陈旭,郭立帅,程斌,等.多目标协同导向下的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改造研究:以福州市省直机关湖前住宅区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3(5):80-83.

猜你喜欢

老旧小区公共空间
老旧小区住宅专项维修资金问题研究
老旧小区有机更新权责划分和资金筹措机制
沈阳市老旧小区物业服务现状调查研究
文明养宠,共建和谐
城市更生的公共空间:香港旧城华人历史街区的保护发展经验
关于汉画像石图形符号在公共空间中的作用摭谈
广西南宁市金湖广场使用状况评价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像素艺术探究
“物”化的空间
儒学转型与民间社会的新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