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服装连裁肩袖线的创新设计及应用

2023-10-16陈诺乐郡段杏元

西部皮革 2023年19期
关键词:衣身传统服装纸样

陈诺,乐郡,段杏元

(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江苏常州 213016)

0 引言

“十字型”平面结构是中国传统服装最显著的结构特征,古老的平面直线剪裁让传统服装形成了衣身与衣袖连成一片、肩袖线保持平直的形态结构。在中华民族传统服装发展历程中,也都始终强调遵循这种“十字型、整一性、平面体”的结构特征。“松袼”的连袖结构蕴涵着古典服装的端庄含蓄之美,也让服装在穿着时更加宽松舒适,但其气韵和造型与现代社会的着装环境及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对肩袖线进行创新设计可以改变传统连袖的气韵风格,较好地提高服装穿着的合身性与美观性。现有的对袖型的创新设计大多集中于袖长、袖底线弧度以及袖口与袖根的尺寸差的变化[1],而对连裁肩袖线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则相对较少。刘瑞璞曾对清末民初马褂标本的结构进行复原,研究其连裁肩袖线向前偏斜的纸样技术,得出肩袖线的适当偏斜可以实现服装合体与十字型平面结构的平衡[2],验证了连裁肩袖线变化对优化传统服装结构和造型的可行性。吴欣等学者也从传统中式服装的基本形制中受到启发,进行了变化袖通线位置的结构设计,在原有传统服装形态基础上呈现出了较强的立体几何感[3]。文章以连裁肩袖结构设计为切入点,重在研究连裁肩袖线的倾斜角度,分析其穿着的合身性和美观性,以现代时尚来传承传统服饰文化的精神意蕴。

1 传统服装连裁肩袖线的结构特征

中国传统服装所采用的平面直线剪裁,使平连袖成为古代服装袖子的典型样式。从资料所显示的一款黑色团花织锦缎马褂标本的实物图片来看[4],其款式与现代服装相比具有肩部无肩缝、不绱袖的特征,即袖身相连。从其结构可以更为清晰地看到,前、后衣身与衣袖连为完整的一片,服装自肩部至袖部呈一条与衣身部分近似90°夹角的平直线,展开整体纸样之后衣身和衣袖呈现“十”字型,这就是传统服装的平连袖结构。

通过对大部分的直袖、窄袖、琵琶袖、水袖、大袖等主要传统服装平连袖的袖型特征的观察和分析,发现袖子的变化设计大多集中于袖长、袖底线弧度及袖口与袖根尺寸差,而肩袖线始终保持平直,未作改动[1]。但也有特例,如出土于江陵马山一号楚墓的素纱绵袍(出土编号为N1),就展现了一种传统服装在平连袖结构基础上肩袖线倾斜的形态[4]。服装肩袖线倾斜,腋下点至袖口直线收小。据研究者推算分析[4],这款传统服装的斜连袖结构来源于“正裁斜拼”的特殊剪裁方式,它使得服装在肩袖线有一定倾斜的情况下仍未脱离左右对称的平面性结构,同时穿着时更为合乎人体,体现了古人精妙的剪裁方法。

N1 素纱绵袍呈现了具有代表性的变异十字型结构和斜连袖袖型,清末民初的马褂也在原有十字型结构上肩袖线出现适当偏移,这些都为传统服装连裁肩袖线在现代服装中的创新应用提供了参考。

2 传统服装连裁肩袖线创新设计

2.1 新型斜连袖服装纸样设计与制作

中国传统服装的制作可以将面料进行平面折叠剪裁而获得。要想获得新型斜连袖服装,可以通过改变折叠线的位置进行设计,如将面料由传统的沿竖直中线对折改变为沿对角线折叠,使得在剪裁中获得的服装肩袖线产生一定角度的倾斜。

图1 所示为所设计的新型斜连袖服装的款式图。

图1 服装款式图

图2~图7 依次为该款式的纸样设计过程,其设计步骤如下:

图2 纸样制作步骤1

(1)将一张正方形纸张(边长为30 厘米)沿对角线对折,得到图2 右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2)如图3 所示,对折后的等腰三角形底边长为a,腰长为b,底边的两个端点分别为C 和D。

图3 纸样制作步骤2

在CD 线上自点C 向左量取(1/4~1/3)a的长度并定为点A,在点A 作底边CD 的垂直线与腰线交于点B,该垂直线长度为c。沿AB 垂直线折叠纸张,如图3 右边所示,点C仍落在底边CD 线上,得到小三角形ABC,BC 线段长度定为d。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对于a(1/4~1/3)的数值需要根据所作服装的实际衣长分析进行确定。

(3)沿线段CD 将纸张剪开成两部分,分成梯形和三角形两个部分,保留梯形部分,如图4 所示。将梯形部分沿CD 边展开,得到如图4 右下侧所示的纸样。

图4 纸样制作步骤3

(4)保持点C 位置不变,将B 与B'点所在部分向相反的方向翻折,使B 与B'点均落在CD 线上,此时B 与B' 点重合为一点。再沿着CD 线对折,得到图5 所示的纸样。此时需检查纸张各重合部分是否对应准确、整齐。

图5 纸样制作步骤4

(5)根据款式、尺寸需求绘制衣身形态。为了确保裁剪后衣身的完整性,衣身、衣袖的尺寸不要超出图中虚线。绘制完成并再次检查后,沿标记线剪下纸样。如图6 所示。

图6 纸样制作步骤5

(6)如图7 所示。沿图6 中所剪衣身纸样的后中心线(即CB线)展开纸样,再沿f 与g 所在的虚线向下折叠,即获得了图7 所示的衣身纸样。其中,f 与g 所在的线条即为肩袖线。在前衣身纸样上绘制前领窝弧线,并修剪成形,即获得完整的衣身纸样。

图7 纸样制作步骤6

2.2 新型斜连袖肩袖线倾斜分析

从上述纸样制作过程来看,纸张翻折后形成的角度即为斜连袖肩袖线倾斜角度,该角度对纸样形态的影响较大,也会影响人体穿着的合身性与美观性。通过测量,以上方法制成的服装纸样肩袖线倾斜角度为20°。

为了探索这个数值的合理性,在纸样制作过程中,以同样尺寸的正方形纸张通过同样的方法,又尝试了45°、60°两种较为典型的角度作为肩袖线倾斜角度。由这两种肩袖线角度的服装纸样的制作情况可以推断,在使用此种纸样制作方法且不改变纸张尺寸的情况下,随着所确定的肩斜度角度增大,纸样主要在两个方面受到了影响:其一,为了同时满足增大的落肩量和门襟裁剪需求,服装整体形态受到压缩,被穿着时的动态舒适性变差;其二,由于一定程度上受到制作方法与用料的限制,制作肩斜度较大的服装纸样时会导致材料利用率较低。以斜肩度为60°的服装纸样为例,服装结构中上臂肢体活动量明显出现了问题,阻碍了人体肩肘部位运动功能的正常发挥,且大幅纸张未能得到有效运用,造成了用料浪费。

经过对比,在上述制作方法中采用正方形纸张制作新型斜连袖服装纸样,20°的肩袖线倾斜度较合理,在数值上也更加接近人体正常肩斜度。其他角度的斜连袖服装的制作方法有待通过进一步优化创新纸样裁剪方法而获得。

2.3 新型斜连袖服装成衣制作

通过对传统服装连裁肩袖线进行研究和纸样制作的尝试,获得了与人体正常肩斜较一致的斜连袖纸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成衣制作,以寻求服装平面结构与现代服装穿着合适性之间的平衡。在成衣制作过程中,对上述纸样进行了衣长、腰部及下摆弧度的适当调整,使服装在穿着上更具合体性,同时也对腋下连袖弧度也做了适当调整,以调节腋下内部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运动舒适性。

为了方便观察斜连袖结构服装的制作效果,选用单色面料进行成衣制作。

2.3.1 成衣效果展示

根据前述的纸样设计与调整,最终制作的成衣穿着效果如下,如图8 所示。从衣身穿着的正面来看,成衣合身性较好,从衣袖的侧面来看,腋下具有一定的空间,手臂能正常抬高,也显示出一定的运动功能性。

2.4 新型斜连袖服装合身性定性分析

与平直连袖结构的传统服装相比,新型斜连袖服装改变了肩袖线角度,从而也调整了服装与人体之间的空间,在服装与人体肩部、腋下空间把控上获得了相对的合体性,同时也能满足现代人日常穿着的需要。斜连袖的穿着外观与传统的平直连袖也体现出了不同的风格。

另外,就正常女子体型而言,前肩斜度为21°,后肩斜度为19°,而体现到服装上,前后肩斜度差则能够保证服装肩缝线正好落在人体肩部的中间位置[5]。新型斜连袖服装在外观上不仅获得了与人体自然肩斜度较为贴合的肩部形态,并且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服装结构无肩缝、无装袖、无省缝的特征[6],保留了平面性的整一结构,在满足现代穿着的同时,也传达出了中式服装意蕴。这也正符合新的服饰体系的要求[7],也验证了现代服装款式造型设计可借鉴传统服装衣袖造型特征的可行性。

3 结语

通过传统服装纸样的设计创新与成衣制作实践,获得了一片式裁剪的连裁肩袖线角度设计及纸样制作方法。而新型斜连袖服装在平面纸样上突破了“十”字平直板正的造型,呈现出了更具有几何效果的结构形态,在穿着效果方面也带来了更加立体的服装造型、更为贴合现代衣着的合身性观念。新结构服装以连裁肩袖线倾斜角度为切入点,将传统服饰的意境美感与当代设计相交融,验证了传统服装结构在当今服装设计中的可应用性。

猜你喜欢

衣身传统服装纸样
男西装两片袖纸样放缩方法设计
印度传统服装的魅力
女装连身型翻驳领的纸样设计研究
设立“传统服装日”,先要找准文化定位
女西装翻驳领造型与衣身的结构关系研究
“一带一路”与区域贸易协定对中国传统服装出口的影响探讨
小尺寸纸样匀度测试方法研究
新文化原型衣身浮余量消除与衣身平衡
纸张光学特性对印刷图像再现效果的影响
合体两片袖绱袖工艺的模板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