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动脉穿刺点压迫止血带的制作与应用
2023-10-16黄勤慧张李涛朱金君周海航郑叶平
黄勤慧 张李涛 朱金君 周海航 郑叶平
经腹股沟股动脉穿刺途径是进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的常规途径,更是诊断脑血管病的一个“金标准”[1]。然而经股动脉穿刺造影术后,常规给予沙袋持续压迫穿刺部位6 h,以免加重下肢肿胀[2]。临床上一般采用沙袋放置于腹股沟穿刺敷料包扎处,但使用中发现由于腹股沟部位凹凸不平,沙袋易滑落,不能妥善固定,亦不能很好地保护患者隐私。因腹股沟穿刺处加压固定不稳定,进而引起穿刺处出现瘀斑、渗血、血肿等,严重影响患者术后康复[3]。为此,笔者研制了一款股动脉穿刺点压迫止血带,并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ZL 2021 2 0710098.5),使用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制作
1.1 材料
股动脉穿刺点压迫止血带材料包括网布、纤维材料、塑料、不锈钢材质。
1.2 设计与制作
股动脉穿刺点压迫止血带主要由供患者穿戴的腰带和电子报警组件两部分组成(图1-2)。腰带上设置有用于调节腰围的调节件和用于放置医用沙袋的网兜,还间隔设置位于网兜两侧的卡扣,插扣和卡扣均为塑料件。网兜设置于腰带的内侧壁,并与腰带可拆卸连接。电子报警组件包括依次串联的光源、感光元件、信号处理器及蜂鸣器。电子报警组件设置在网兜内,在感应到患者穿刺点的敷料处有出血时进行报警。电子报警组件中光源用于发出照射到穿刺点周围纱布的光线,感光元件用于检测纱布的反射光特征并发出检测信号,信号处理器对检测信号进行处理并判断穿刺点是否出血,蜂鸣器用于根据信号处理器的穿刺点出血信号进行报警。
图1 股动脉穿刺点压迫止血带结构示意图
图2 电子报警组件
2 使用方法
患者术后返回病床,操作者将股动脉穿刺点压迫止血带平铺于病床上,可以直接穿戴于患者腰上,旋转腰带并调节松紧度,使网兜对应穿刺点的位置,将1.0 ~1.5 kg 临床医用沙袋放入网兜,关闭开口,直接压迫在腹股沟穿刺点位置(图3)。询问患者舒适度,适当调整位置。护士6 h 后从网兜内取出沙袋,24 h 后取掉腹股沟压迫止血带。临床使用一段时间后,经课题组成员讨论对该装置进行改装,电子报警组件由于患者渗血时才蜂鸣报警,对预防渗血现象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最终由两根可调节松紧固定带取代。操作者从术侧大腿根部沙袋上、下缘分别缠绕一圈,把沙袋固定在内。
图3 股动脉穿刺点压迫止血带使用图
3 效果
收集我科2022 年2—8 月收治的首次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110 例,其中男51 例,女59 例;年龄33 ~81 岁,平均(62.8±9.2)岁;原发病:动脉瘤59 例(53.6%),动脉狭窄31 例(28.2%),脑梗死20 例(18.2%)。使用股动脉穿刺点压迫止血带后,108 例(98.2%)患者认为舒适,无疼痛、肿胀,发生皮下血肿、瘀斑2 例(1.8%)。
4 体会
4.1 压迫固定合理
股动脉穿刺点压迫止血带在腰带上设置了调节腰围的调节件,以满足不同腰围患者的穿戴需求。在腰带的一侧设置能够固定医用沙袋的网兜,可将沙袋直接放入,精准覆盖在腹股沟穿刺部位,避免患者家属或护士人工手持医用沙袋压迫穿刺点,有效减少其工作量和护理工作难度,进而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
4.2 并发症减少
患者行股动脉穿刺造影术后易发生穿刺点皮下血肿、穿刺部位皮肤瘀斑等并发症,主要原因与按压位置不确切及力量不充分、穿刺肢体过早活动、凝血功能异常有关[4]。传统方法通过放置沙袋持续压迫在术侧下肢易滑落,不能保持力量适中和有效固定止血。改进后的装置,不仅有网兜固定沙袋,另有术侧大腿根部缠绕可调节的两根松紧固定带,增加了沙袋固定的牢靠性和稳定性,更能有效起到压迫止血作用。本组病例中并发症发生率仅1.8%,患者经延长沙袋压迫时间、抬高患肢等处理后血肿消退。
4.3 设计科学
股动脉穿刺点压迫止血带是穿戴式装置,左右腹股沟穿刺点都适用,采用白色网状材质放置沙袋,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灵活性强等特点,可采用含醇型消毒湿巾擦拭表面,符合院感管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