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漳圣王”陈元光

2023-10-16华夏

协商论坛 2023年9期
关键词:圣王唐军原住民

——华夏——

陈元光(公元657-711 年),字廷炬,号龙湖,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唐朝时期大臣,归德将军陈政之子。他博览经书,贯通文史,自学兵法,服习骑射。年十三,他领乡荐第一。唐仪凤二年(公元677 年),陈元光承继父职,授玉钤卫翊府左郎将。永隆二年(公元681 年),授左玉钤卫中郎将、岭南道行军总管。后又迁正议大夫、漳州刺史,成为漳州历史上的首位刺史。他治闽有方,开科选才,任用贤士,招抚流亡,烧荒屯垦,兴办学校,劝民读书,还在州内设36 堡,立行台于四境,作为军事绥靖和政治教人的据点。他对当地原住民以招抚为主,德威并重,和亲通婚,娶原住民女子为夫人。对叛唐的人施以武力,对愿归顺者划地居住,允许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称“唐化里”,亦称“九龙里”,推动号称“蛮荒之地”的闽南实现经济文化迅速发展,成为促进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融合的奠基者。

景云二年(公元711 年),陈元光加号怀化大将军,讨伐潮州贼寇,战死沙场,追赠临漳郡侯,谥号忠毅,成为闽台地区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尊号“开漳圣王”。《潮州诗萃》收录其排律诗三首,后人编有《龙湖集》48 首,《全唐诗》及外编录其7 首。

平定啸乱

总章二年(公元669 年),泉潮间蛮獠反,唐高宗下诏命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事。“民苦蛮獠之乱,佥乞镇帅以靖边方。”归德将军陈政正是在此时临危受命,以岭南行军总管的身份,率领3600 名府兵、123 员战将,从固始出发,南下入闽平乱。其子陈元光时年13 岁,也加入南下的唐军。陈政率领唐军顺着淮河进入大运河,沿运河南下进入浙江,再由仙霞岭入闽,连克数座蛮獠盘踞的峒寨后,直抵位于今华安县的九龙山地界。在此地,由于众寡悬殊,唐军一时无法突围,加上来自中原的府兵水土不服,难以忍受“蛮獠之区,瘴疠之地”的温湿气候,许多将士染病不起。陷入困境的唐军无奈退守九龙山,上奏朝廷请求增派援兵。

总章三年(公元670 年),陈政的两位胞兄率领府兵及军眷5000 多人“尽室南来”,包括75 岁高龄的母亲魏太夫人。行军途中,两位兄长相继病逝,魏太夫人毅然代替儿子将援兵带到九龙山,与陈政会合。唐军军威大振,一举突出重围。九龙山大捷后,唐军一路征战,连克36 个蛮獠山寨。今天的漳浦县盘陀镇还留存有一座娘仔庙。庙的主人娘慧仙,是曾与一众山寇啸聚山林的娘子寨寨主。陈政父子派部下李伯瑶潜入寨中,智取娘慧仙,将其招安。拔除最后一座山寨后,唐军越过蒲葵关,落脚于云霄县火田镇火田村,在此安营扎寨,取得平乱的决定性胜利。

仪凤二年(公元677年),陈政积劳成疾,卒于云霄,埋骨将军山。21 岁的陈元光子承父业,执掌帅印,继续带领陈家军开发南蛮之地。陈元光认为,生产落后、民性凶悍、缺乏管理、失之教育,是这一带经常发生暴乱的根源。为保此地长治久安,陈元光在入闽的第14年上书朝廷,奏请设置州郡。两年后,武则天批准在泉州、潮州之间设置漳州,最早的郡治就位于云霄。陈元光被任命为漳州历史上的首位刺史。

开漳治州

垂拱二年(公元686 年),陈元光呈请皇帝在泉州、潮州之间设郡县,以利加强对漳州地区的封建统治。在火田村火田溪中游,至今残存着一段长约30 米的水坝,当地百姓称为“军坡”,已有1300 多年的历史。这是陈元光率开漳将士屯垦时兴建的水利工程,坝长120 米,引水渠全长4000 米。“军坡”的灌溉面积达千亩以上,是福建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历经沧海桑田,至今仍惠泽一方。

“军坡”是陈元光重视生产的历史见证。闽南战事方息,陈元光心心念念的便是如何建设新漳州。那时的漳州,生产落后,野兽出没,尚未开化,历经多年战乱后更是百业凋零、民不聊生。

建立一个新州郡不易,建设一个新州郡更难。陈元光治漳的第一步是发展生产。火田村是陈元光在漳州建立的第一个村落,村名历经千年未改。当年,陈元光带领将士与流民一起在这里开垦土地、依户分田、种植庄稼。士兵们“平居则狩猎,有役则战守”。寓兵于农的政策大大推动了这块“处女地”的开发。陈元光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带到闽南,让当地百姓掌握了铁器牛耕,走出刀耕火种的落后状态。

开漳将士中多能工巧匠,善纺织、烧陶、冶铁,填补了闽地手工业的空白。陈元光实行“通商惠农”政策,使漳州迅速成为南方商业重镇。同时,当地的水上交通事业也逐渐发展起来,九龙江、漳江等成为重要航道,渔业因此兴盛,鲨鱼皮是当时漳州的主要贡品。

在漳州市芗城区,一座盛唐遗迹记录着漳州教育的发端,它就是松洲书院。

松洲书院是中国最早以书院命名的一所学校,也是福建省最早的书院之一,由陈元光之子创建。陈元光坚持“其本在创州县,其要则在闪庠序”。为此,他首开先河,在漳州创办乡校,推行科举制度。漳州从此重学风气盛行,开启了文风鼎盛的时代。

位于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威惠庙的陈元光雕像

改善汉蛮关系,是陈元光主政漳州的又一功绩。面对原住民的反抗,陈元光采取恩威并施的策略,对于愿意归顺的原住民,进行安抚,编入户籍,实行区划自治,保其生活安定。他还鼓励部下与原住民通婚,以促进民族融合。为此,他身体力行,迎娶当地种氏为妻,打破了过去山越人不与外人通婚的传统。

经过近40 年的开发建设,漳州从不毛之地变身民风淳厚、百业兴旺的乐土。“方数千里,无桴鼓之声”,汉蛮和谐共处,少有战事;“花卉三冬绿,嘉禾二度新”,一派繁荣景象。

景云二年,潮州一带残寇复起,陈元光率轻骑御敌,途中陷入包围,因寡不敌众,最后身负重伤,战死沙场。漳州全城哀恸,军民们最初把他葬于云霄大峙原,这座山也因百姓在山头挂满白色葛布而得名“葛布山”。

源祭圣王

陈元光去世后,历朝历代感念其开漳之功,相继对其进行褒封。自唐以来,历代朝廷对陈元光的追封计达22 次,仅两宋就有15 次之多。清乾隆年间,陈元光被追封为“开漳圣王”。至此,一代功臣登上神坛,受后人朝拜。

陈元光及87 姓府兵的后裔在闽南地区落地生根,成为日后漳州、泉州、潮汕地区的主要人口成分。唐以后,开漳后裔不断向台湾、香港和东南亚地区迁徙,落籍当地的同时,也带去了“开漳圣王”信仰文化。从此,“开漳圣王”成为两岸共同信奉的神祇。

陈元光的事迹,未见于新旧唐书。“唐史无人修列传,漳江有庙祀将军”。千百年来,各地百姓用自己的方式纪念着这位创业先人,为他而建的威惠庙香火长盛不衰。

2004 年5 月,固始县政府于县城中心地带建成陈元光广场并投入使用,占地面积约4 万平方米。2006 年9 月,由固始县姊妹县福建省云霄县捐赠的陈元光雕像落成,高7.11 米,长5.55 米,宽2.55 米,总重35 吨,用石123 块,现已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

现今漳州市浦南镇有一座陈元光墓,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海内外陈氏宗亲前往寻根问祖者不计其数。

据统计,漳州供奉“开漳圣王”的庙宇登记在册有251 座,而相关庙宇在台湾则达360 多座。海内外“开漳圣王”2000 多万信众中,台湾信众近500 万人,近80 座宫庙成立了“台湾开漳圣王庙团联谊会”,这都展示了陈元光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猜你喜欢

圣王唐军原住民
彻底改变殖民者和原住民关系的那一刻 精读
无臂舞者 原住民的呐喊
唐军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经验总结
Unpinning the spiral waves by using parameter waves*
圣王与革命——由“汤武革命”看宋儒道统论中的“排荀”
“开漳圣王”陈元光的文教思想及其实践
荀子“圣王”观与儒家道统论的内外维度
从原住民地权判例看澳大利亚原住民政策的变迁——从灭绝、同化到多元共存
唐军 留守少年的逆袭
原住民村落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