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生希望感提升的双线混融教学探究
2023-10-16邵倩雯福建省厦门市瑞景小学厦门361000
◎ 邵倩雯(福建省厦门市瑞景小学,厦门 361000)
希望感是个体为了实现目标所建立的内在认知评估机制。个体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会评估自身拥有的资源和内外在条件,基于这样的认知评估而产生积极情绪。研究发现,希望感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提升小学生的希望感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校参与度。疫情打乱了正常的线下学习生活,混合式教学的弊端召唤着“双线混融教学”的诞生。“双线混融教学”是指线上和线下在之前混合实施的基础上有效地融合,具有融通性和共时性的特点。在当下后疫情时代的背景下,基于小学生的心理需求,以提升学生希望感为目标的双线混融教学设计应运而生。
一、基于学生希望感提升的双线混融教学研究现状
以“希望感”“小学生希望感”“小学生希望感提升的教学研究”“双线混融教学”“小学双线混融”“基于小学生希望感提升的双线混融教学研究”为核心词,在知网上搜索到的文献数见表1。
表1 以不同的核心词在知网上搜索到的文献数量
因此,关于希望感和双线混融的研究不少,但在基于小学生希望感提升的双线混融教学设计上的研究比较缺乏。
二、基于学生希望感提升的双线混融教学设计
(一)小学生希望感现状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选取的是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某区属小学一到六年级学生,共计回收1621 份问卷。调查采用的是赵必华和孙彦修订的由Snyder团队研制的“儿童希望量表”,该量表总共只有6个项目,其中奇数题项为动力思维,偶数题项为路径思维。问卷的调查结果见表2。
表2 学生希望感的描述性统计
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学生的动力思维的得分在理论中值(3.5)以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而路径思维的得分在理论中值以下,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学生的动力思维发展水平优于他们的路径思维水平。学生的希望感水平略高于理论中值。
(二)教学目标
根据Snyder 和其同事们提出的希望感的认知动力模型,希望感可以分解成目标、路径思维、动力思维三个成分。其中,目标是希望感理论的核心概念,对个体有充分的价值;而路径思维指实现目标的方法和计划;动力思维指个体使用所生成的路径来实现目标的意愿,也就是个体去执行路径的动力。根据这一认知动力模型,基于小学生希望感提升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从认知层面可以定位为认识设定合理的目标的方法,从情感层面可以定位为因为认为自己可以实现想要的目标而产生积极的情绪,从意志与行为层面可以定位为掌握制订实现目标的计划的方法且愿意去执行计划。
(三)教学流程
为实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真正融合,基于学生希望感提升的双线混融教学活动主要分为线上导学、线下活动体验、线上心理作业展示、双线课后辅导四个部分。教学活动流程图见图1。
图1 基于小学生希望感提升的双线混融教学流程图
1.线上导学
课前教师可以利用QQ 群或钉钉群推送与主题相关的小视频或微课,并提出相应的问题,帮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对于即将学习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教师也可以利用问卷星发布与主题相关的心理小调查,深入了解学生与本主题相关的情况以调整教学设计,同时也让学生通过小调查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如在六年级的“有追求,会成功”一课中,教师先推送了与目标设定的SMART 法则相关的微课,并邀请学生根据导学先确定一个自己想要的目标。而在以希望为主题的系列心理课开展之前,教师通过问卷星发布的以“儿童希望量表”为主要内容的心理小调查,就为设计班级个性化的希望教育课提供了数据上的支持。
2.线下活动体验
线下活动体验部分主要是依托线上所创设的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带动线下的活动体验。例如在以拓宽学生的路径思维为目标的“我能行”一课中,教师课前在班级群中推送了《一头永远吃不到曲奇饼干的猪》动画片段,并邀请学生思考:除了这些方法,你还能想到哪些方法来帮助这头猪吃到饼干?依托这样的问题情景,教师在线下课上可以先组织学生讨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你还想到了哪些方法?第二个问题,你是怎么想到的?接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两到三轮的搭纸牌挑战赛,鼓励学生在活动中想尽办法去实现用纸牌搭出指定形状的目标,在活动中发现更多可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资源,拓宽学生的路径思维,同时也带给学生实现目标的积极情绪。
3.线上心理作业展示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重要教育活动,心理作业则是与之相匹配的课程作业,在助力学生心灵成长上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心理作业的主要设计意图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和实效性,但受限于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心理作业缺乏被监督、被展示的平台,心理作业常流于形式。线上心理作业的展示活动恰恰解决了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教师网络空间发布心理作业内容,也可以通过邀请学生编辑在线共享文档,实现学生实时展示与互评心理作业。例如在“我的动力源”一课中,教师发布了一项心理作业:记录两周时间里自己做得比较成功的事情(图片或文字皆可)。学生通过编辑在线共享文档,不仅能及时记录自己的成功事件,而且也通过看别人的记录拓宽对于成功的认识,增强信心,更有动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4.双线课后辅导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提到,要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表明,从希望感的干预效果的角度来说,对学生而言,建立在家校沟通基础上的干预效果要比单一地对学生进行干预效果更好。双线课后辅导指针对在希望系列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或者希望感特别低下的学生,同时进行线下个别心理辅导和线上家访。线上家访便于与家长沟通,并且及时为家长提供提升孩子希望感的建议。
(四)学习评价
心理课学习评价的内涵指在系统地、科学地、全面地收集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量化(或质性)信息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积极体验增量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基于小学生希望感提升的双线混融教学中的学习评价,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不同阶段对学生的要求进行综合评价。线上导学阶段,可以根据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的反馈来对学生进行评价;线下体验活动阶段,可以通过统计学生活动的参与度及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呈现的学习单的填写情况来进行评价;线上作业展示阶段,通过师评和学生互评心理作业这两种方式来进行评价。除此之外,在希望这一单元的教学结束后,也可以再次邀请学生来填写“儿童希望量表”,以此来获取学生学习前后希望感的变化。
三、基于学生希望感提升的双线混融教学设计的注意事项
(一)线上活动有尺度
线上学习活动有效拓展了学习的时空,线上导学活动及线上心理作业的展示与互评活动将课堂的时间更多地留给学生。但是电子产品使用的时间过长和使用方法不正确,将给学生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合理控制线上学习活动的时长,同时在电子产品的使用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让线上活动有尺度。
(二)线下活动有深度
基于学生希望感提升的双线混融教学应该更注重线下活动的深度。较线上活动而言,线下活动最大的优势在于学生可以置身真实情境,更好地进行师生互动。因此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中要创设真实情境,设置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全身心投入活动的过程中拥有积极的心理体验;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机智的追问与巧妙的反馈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激发学生的高阶思维。
双线混融的教学模式为希望课程在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上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教师只有巧妙地把控线上活动的尺度,精心地实施有深度的线下教学,才能真正让双线混融教学有温度,切实提升小学生的希望感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