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父母自身问题解析孩子的叛逆

2023-10-16汪静雯

幸福 2023年20期
关键词:豆豆家长孩子

文/汪静雯

现如今,很多家长努力为孩子提供各种教育机会,满足孩子的各种兴趣爱好,孩子的生活条件更加优越,他们拥有了丰富的教育资源。然而,当孩子成长到一定的阶段,尤其是进入青春期(12~18岁)后,他们可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很多家长有抱怨。“我家孩子处处跟我对着干啊!”“我家孩子小时候那么乖,现在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一点儿都不体谅大人的辛苦。”“我家孩子原来学习成绩很好的,怎么一下子下滑这么多?”“我家孩子脾气好大啊,怎么如此暴躁呢?”这些都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典型的叛逆表现,如:不满父母的行为,对家长的批评反应强烈;和父母唱反调,不理睬父母;成绩下滑,厌学情绪严重;情绪波动起伏很大;特别难相处,容易说话伤人;等等。

一些家长认为孩子长大后会更懂事,但是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因此他们会产生一定的心理落差。实际上,在成长的各个阶段,不同孩子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叛逆现象。很多家长没有找到合理的方法来引导孩子,只会一味地埋怨或打骂孩子,导致亲子关系紧张。这类家长往往忽略了重要的原因分析,他们很少思考为什么自己的孩子如此叛逆,也很少从自身出发寻找问题,不愿意承认导致孩子叛逆的主要原因是自己的教育方法存在问题。一些家长对孩子溺爱,导致孩子在成长阶段没有得到正常的能力锻炼和思想教育,这种不健康的养育方式使孩子逐渐产生叛逆心理,从而在青春期爆发。对此,家长应学会放手,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采取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避免孩子产生叛逆心理,或者减轻孩子的叛逆程度。本文探讨了家长应如何应对孩子的叛逆行为,改变自身不正确的养育方法,重新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以促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如何理解溺爱

很多家长会有这样的困惑:“我爱自己的孩子,爱到舍不得她(他)受一点儿委屈和痛苦,难道这也有错?”爱本身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一种美德,但一些家长对孩子的爱超出了自然赋予的程度,属于一种畸形的爱,这种爱被称为溺爱。古人云:“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爱之,其实仇之。”这便是对溺爱最好的注解。爱是美好和纯粹的,溺爱并非真正的爱,只是家长控制孩子的一种欲望。

溺爱分为包办型溺爱和纵容型溺爱。包办型溺爱就是父母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帮孩子解决所有的问题。孩子可以坐享其成,却不曾有机会尝试努力的滋味,他们被剥夺了自我探索的机会。纵容型溺爱就是父母只要孩子高兴,孩子要什么,他们就给什么,不管要求是否合理,他们都会竭尽全力去满足孩子的需求。这种孩子会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不懂得尊重别人。

被溺爱的孩子存在的问题

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总结了被溺爱的孩子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一,吃不得苦,当遇到困难时,他们往往会退缩或者向家人求助;第二,不能接受说教,他们听不进去家长的批评,只能听好话;第三,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同理心,做事情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有学者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发现长期被溺爱的孩子,在成年之后通常会表现为不负责任、缺乏自控能力、容易过度消费、对人缺乏尊重、总是闷闷不乐等。

被溺爱的孩子很少会思考自己对他人的影响,也难以发现他人的需要。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可能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以笔者朋友家的孩子小兰为例,她在家人的溺爱中长大。小兰的家庭条件优越,父母对她处处顺从,不舍得让她吃一点儿苦。但是当她面对学习压力时,父母无法帮助到她,教师也不会纵容她在课堂上的随心所欲,会适当地批评她的不良行为。例如,有次数学课上,小兰一直从塑料袋子里掏东西吃,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影响了周围的同学听课。教师提醒了几次无果,就把她的塑料袋子收走了,结果她表现得很生气,还采用不当的行为表达对教师的不满。后来,此类情况频频发生。因为溺爱影响了小兰适应外部环境和与人交往的能力,使其养成了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对她后续的学习与生活造成了不良影响。有学者曾说:“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教孩子独当一面、独立自强,更是父母的责任。”

溺爱与孩子叛逆的关系

被溺爱的孩子在长大后可能会出现叛逆行为,且家长对孩子越溺爱,孩子可能越叛逆。笔者观察了现实生活中两个家庭的孩子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成长历程,这两个孩子分别是男孩豆豆和女孩蕾儿,他们是同一单元楼里门对门的邻居。豆豆家里的生活条件优越,但父母陪伴他的时间很少,多由奶奶陪伴他。因此,当父母和豆豆在一起时,他们总是对豆豆百般宠爱,只要豆豆想要的东西,如进口零食、名牌服饰、昂贵的动漫手办等,他们都会无条件地满足他。在生活上,豆豆有奶奶照顾,属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但是豆豆并没有像家人期待的那样快乐地成长,笔者每次见到他,他总是一副苦脸,也不主动与人打招呼。有一次,笔者看到奶奶一手提着菜,一手帮他开门,而他一副嫌弃奶奶的样子,嘴里也是不满意的言语。同时,豆豆还不爱学习,他的身上几乎集齐了叛逆期孩子最典型的特征。

蕾儿的父母都是外企职员,属于普通的双职工家庭。但是,父母对蕾儿很用心,只要不上班,他们就会陪伴蕾儿一起学习、玩耍。特别是蕾儿的父亲,从小就注重培养她独立自主的好习惯。当豆豆奶奶满屋追着给他喂饭时,蕾儿已经能够独立用筷子吃饭了。上小学时,蕾儿家里还安排了家务值日表,这让蕾儿养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同时,她的家里贴了一整墙的奖状,这彰显了蕾儿在成长过程中的满满收获。

由此可见,孩子的叛逆行为与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密切相关的。尼采曾说:“孩子犹如一张纯洁的白纸,他们的思想行为完全由环境和教育形成。”豆豆正是由于父母溺爱,缺乏正确的引导,从而形成了不正常的心理,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

家长面对孩子叛逆的正确做法

当孩子出现叛逆行为时,家长应正确疏导孩子。调查表明,能够从自身出发寻找问题的家长更能够顺利地帮助孩子度过叛逆期。要想改变孩子,家长就必须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给孩子真正的爱,而不是盲目地溺爱。笔者结合对五组父母、孩子的跟踪调查,总结了如下几点做法。

第一,努力做好自己。父母永远是孩子的榜样,孩子的很多行为举止,都可以在父母身上找到影子。父母只有发挥榜样作用,才能对孩子产生积极影响。研究表明,孩子喜欢模仿父母的情绪和行为,因此,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应做好示范,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引导孩子,使其形成正确的观念,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二,少说多做。当孩子出现叛逆行为时,他们讨厌听到父母的教育和唠叨。对此,父母应用自身的行为来引导孩子。比如,有一名学生到初三时不愿意上学了,他的父亲每晚准时备课,只希望当孩子想继续上学时,能够为他提供帮助。三个月后,这名学生重新回到课堂,因为父亲的行为感动了他。再如,在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时,如果父母仅告诉孩子读书有多少益处,而没有亲身示范,就无法产生积极影响。而如果父母经常阅读,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下形成自主阅读的意识。

第三,学会感受,学会理解。只有相互理解,才能正常沟通。有的孩子经常会说他们没有办法和父母正常沟通,可见并非孩子不愿意敞开心扉,而是父母没有换位思考,体会孩子的感受。父母应对孩子保持同理心,从孩子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让孩子敞开心扉。比如,当孩子不吃饭时,父母的催促往往是无效的。对此,父母只有换位思考,了解孩子不吃饭的原因,如肚子不饿、心情不佳等,才能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使其回归正常状态。

第四,信任是亲子关系的基石。家长应对孩子少一点怀疑和猜测,当发生问题时,要先选择信任孩子。比如,在笔者跟踪的五组家庭中,有一对母女正是因为母亲对女儿不够信任,总是怀疑女儿玩手机,导致女儿产生了严重的叛逆情绪。

第五,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在和谐欢乐的家庭中,孩子往往很少出现叛逆行为。因此,家长要努力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第六,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当孩子感受到自己做事会对别人产生正面影响的时候,他自尊、自信、自律的品格会慢慢建立起来。因此,父母要了解事情发生的内在原因,从另一个角度看待事情,多给予孩子肯定、鼓励。有这样一个故事,值得父母思考。陶行知先生有一天发现两个学生打架,他把他们拉开后,让其中一个学生去办公室等他。被校长叫到办公室后,这名学生吓坏了,但他还是站在那儿等着。陶行知先生来了以后,便拿出了一颗糖,奖励他懂得尊敬师长。随后,他奖励了这个学生第二颗糖,告诉这名学生,自己经过调查发现,另外一个学生经常欺负女同学,奖励他见义勇为。听完陶行知先生的话,这名学生马上说自己也有不对的地方,不该动手打同学,并表示以后再也不会打人了。陶行知学生又奖励了他第三颗糖,告诉他“知错能改,善莫大焉”。陶行知先生的这三颗糖让这个学生终生难忘,帮助他塑造了尊敬师长、见义勇为、知错能改等良好品质。

樊登在一次关于亲子主题的读书活动中,分享了这样一段话:“管孩子最高的境界,叫作温柔但有边界。孩子做错了事,父母要指出来,要纠正他,这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他会知道,父母是关心我的。孩子需要父母无条件的爱,但是无条件的爱不代表溺爱,无条件的爱是可以批评的。”无论孩子是否有叛逆的表现,父母都不能溺爱孩子。父母要多给孩子提供自主探索和尝试的机会。当孩子跌倒、受挫时,父母要相信孩子,鼓励孩子勇敢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代替他解决问题。如果孩子已经处于叛逆期,父母也不能急躁,应该静下心来思考自身的教育方式是否存在问题,了解孩子的各种心理需求,采取正确的引导方式。

猜你喜欢

豆豆家长孩子
自由自在的豆豆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豆豆过夏
唐豆豆的意外惊喜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