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看到对方的付出开始

2023-10-22解意

幸福 2023年20期
关键词:李兰娟问问界限

文/解意

七十三岁的李兰娟院士,以一张满是口罩勒痕的照片感动了很多人。李兰娟的丈夫名叫郑树森,也是一名院士,两人相伴四十载,几乎从没吵过架。李兰娟是出了名的“医学狂人”,时间几乎都用在科研上,一年难得在家做一次饭。但郑树森理解她,从不责备她为家庭付出少。郑树森在香港读博深造时,其父重病,李兰娟怕影响丈夫学业,独自到公公身边,一边工作,一边为公公诊断、打针、喂三餐,直到公公痊愈,在丈夫面前丝毫没有居功自傲。相比于甜言蜜语,两人之间只是默默地为对方付出,理解并感谢着对方,从来没有认为自己做得更多。

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说过,爱情有三个组成要素:激情、亲密和承诺。夫妻间的情谊不仅是单纯的荷尔蒙吸引,更不仅是一时片刻的你侬我侬,随着亲密等级的上升,两个人会从“激情”慢慢过渡到“承诺”。真正成熟而幸福的夫妻,在为家庭付出时一定是势均力敌的。而让大多数婚姻争执的起点,就是觉得自己做得比对方多。

计较付出的本质,其实是一种“权利的争夺”。一个人总是强调自己做得更多,最直接的好处就是便于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利用对方的愧疚心来达到有利于自己的目的。这样做看起来是自己产生了益处,但过度强调自身,就难免对对方进行指责和抱怨。这种暴力的沟通模式会让夫妻之间的交流陷入僵局,让双方陷入更大的矛盾中。

知乎上有网友求助:“男朋友总看不到我的付出怎么办?”其实,觉得对方忽略了自己,可能是你也在忽略对方。“我觉得他为我做得太少了,我付出太多了。”当这个声音在心中响起时,不要认为自己就一定是对的。开诚布公地问问自己吧:“他真的做得太少吗?我真的委屈到无以复加了吗?是客观事实如此,还是自我感觉如此?我能不能想到一些他尽心尽力为感情付出的时候?”很多时候你会发现,情绪会掩盖直觉。对方也许并没有那么不堪,否则你当初为什么选择了他?

当一个人有了“总觉得自己做得多”的想法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及时停下来问问自己,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此时,我们心中一直端着的关于“谁做得多”的那一杆秤,才能重回平衡,不至于倾斜甚至崩塌。

如果客观发现自己确实在付出中不平衡,那该怎么办?《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一书中写道:“女性常常付出太多,并因为得不到平等的回报而被忽视,因此应该设立自己的界限。”其实,不论男女,回答这个问题都需要明确自己对于“付出”的界限感。为对方付出前,不妨先问问自己:如果对方没有回报,我还会去做吗?

如果会因为对方没有回报而产生怨气,那不如不做。在一段感情中,判断自己该不该做、该做多少,都应该遵循这个原则。如果你的答案是“仍旧会”,那么就享受这段感情吧,不要在意别人说什么,过你想要的生活,这一条永远不会错。这样的爱,才不会沉重到给人以压力和愧疚。

其实,在感情中觉得自己付出的比对方多是人之常情,但难就难在,一个人究竟为家庭付出了多少,是无法量化的,也就更无从比较谁更多了。与其说总觉得自己付出太多,不如说是觉得对方付出得更少,于是,想要改变对方的心就产生了。可是,改变一个人何其痛苦?付出说到底是一种感觉,为什么不放下对于付出感的执念,把精力放到更好地生活上呢?

婚姻是一场修行,许多事如果一定要争个输赢,只能是有害无益。当我们接受了“不完全平等是人生常态”,当我们愿意放下权力的争夺,愿意承认对方的付出,我们才算真正地放下了“我执”,才能让婚姻开出和美的花朵。

猜你喜欢

李兰娟问问界限
界限
问问大咖
问问大咖
问问大咖
间隙
写写问问 问问写写
小学生收到李兰娟院士回信
李兰娟:“肠”治久安
李兰娟与郑树森 比翼双飞四十载
儿子眼里的李兰娟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