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
2023-10-16黄静潇
黄静潇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
从《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 号)第一次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到2022 年将“职业教育要培养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以法律的形式写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职业教育在培养乡村人才、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推进乡村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等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使得职业教育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应有贡献。通过对过去20 年职业教育服务乡村的方向和路径进行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在历史的脉络中发现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过程中的发展理路和逻辑特征,并从中得到启发,促使职业教育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找准定位,为乡村振兴提供高质量服务,以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一、职业教育服务乡村20 年之路径
(一)职业教育服务乡村关键词:脱贫增收(2002—2011 年)
21 世纪初,我国经济逐渐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但是“三农”问题依旧严峻,面对农产品价格走低、农民收入增速减缓、农村社会矛盾突出、城乡发展失衡等一系列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 年发布了关于“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主要是为了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此后每年国家都会发布部署与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
在当时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背景下,增加农民收入的办法主要还是靠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即通过各种教育培训提高农村人口素质,让农村富余劳动力掌握基本用工技术技能以顺利进城务工。这样既解决了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大量用工需求问题,又解决了农民增收问题,极大地缓解了城乡发展失衡带来的社会矛盾,同时促进了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任务,各地职业院校尤其是涉农类院校及成人教育机构开展了大量面向农村人口的培训项目,培训内容多以城市用工需求为主,如工厂企业技术类(车床技术、机电汽修技术等)、家政社会服务类(家政保姆、美容美发、餐饮服务等)。
这一阶段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在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上立下了汗马功劳,极大地缓解了城市的用工压力,也解决了农民增收问题。但客观上依旧没有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城乡割裂发展问题,乡村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城市的附属品,为城市的发展作贡献,甚至加速了乡村的凋零与荒芜。很多农村成为老年人和留守儿童居住的场所,青壮年劳动力都涌入城市务工,农村贫困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善。
(二)职业教育服务乡村关键词:精准扶贫(2012—2017 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彻底消除贫困,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精准扶贫工作被提到了首要位置。精准扶贫策略与之前的帮扶政策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对贫困地区、贫困个体进行精准化识别、帮扶和管理,用建档立卡的精准管理方式,针对不同贫困户的情况量身定制扶贫方案,提高了扶贫的有效性,也改变了过去一些“等靠要”的思想。2014年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 号)以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年)》《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中都提到了对农业类职业院校及教育机构的要求和培养目标,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这些文件除了对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内容作出调整,还鼓励和倡导职业教育应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作出政策倾斜和调整,支持职业院校招收农村生源;在农民培训方面要更侧重于让农民真正掌握生产技术,在各类机构及资金扶持下寻找致富途径。
这一阶段由于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明确导向性,职业教育在针对农民的专项培训中更加重视农民的专业性及可持续发展性培训。因此,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在培训项目设计、涉农专业设置等方面都进行了比较大的改进,也为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后盾。职业教育的精准扶贫让更多的农民实现了本土成长,让农民学会利用当地的资源条件结合自身优势实现在地化的个体性发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对城市的依赖性发展问题,更多的乡村找到了致富增长点并开始吸引人才留下来或回乡发展。
(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关键词:城乡融合发展(2018—2022 年)
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对乡村振兴有了更加明确的规划和目标,不仅从整体上规划了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而且强调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从长远格局上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形成一个有机统一体,使乡村真正作为一个独立体与城市有机融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2018 年颁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对乡村振兴战略任务分3 个阶段作出了战略部署和安排,提出了“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要求。紧接着颁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又进一步细化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施举措,要求农村职业教育以及涉农类职业院校积极调整院校专业结构布局以适应乡村振兴需求,而且重点强调了“不断提升农村劳动者素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在此基础上,国务院于2019 年颁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广大农村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指明了努力方向及任务重点。2020 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又以“建设100 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为目标,将乡村振兴的指标作为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重要内容,要求职业院校为乡村振兴输送各类人才。2022 年更是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明确了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服务内容,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开展各类乡村技术技能培训,鼓励职业院校针对返乡就业创业人员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将“培养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写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
这一时期关于乡村振兴的各类政策文件的出台数量之多、频率之高、涉及部门之广前所未有,可见国家重视程度。这一阶段的政策更加趋向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也逐渐明确了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职业院校也纷纷开始主动考虑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培养更多的乡村人才,并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进一步为缩小城乡贫富差距、推进社会协同发展服务。据《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2—2022 年)》的数据统计,自国家2019 年颁布《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以来,各职业院校尤其是涉农类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开展各类培训服务项目,每年有大约30 万的退役军人、下岗待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社会生源进入职业院校“回炉再造”;有15%的高职院校面向农村每年开展超过5000 人/日的各类培训,为乡村输送了一大批急需人才,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以及助力脱贫攻坚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引擎。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范围也从人才振兴和产业振兴扩展到组织振兴、生态振兴等。许多职业院校在长期的服务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些特色鲜明、效果显著、持续性强的服务模式,成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典范,如山东潍坊工商职业学院、海南海口旅游职业学校形成的农村社区学院模式,浙江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嘉兴农牧学院、嘉兴乡村振兴学院形成的“人力供给”模式,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与各地政府合作开展的干部“定制培养”模式,河北旅游职业学院通过派遣团队精准帮扶形成的“派遣陪伴”模式等。通过这些服务,农村家庭贫困代际传递的现象得到了极大改善。
二、新时代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之路径
回顾过去20 年,职业教育在不同时期以各种形式建设乡村、服务乡村,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职业教育准确并及时地对国家关于乡村振兴的各类政策作出了回应,在最短时间内最大程度上将政府和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要求反馈到实际的办学实践和教学活动中,以满足国家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通过各类职业院校的努力,农村劳动力素质得到了极大提高,为当地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党的二十大为我们吹响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号角。如何培养更多人才以支持乡村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摆在职业教育面前的首要问题。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优质人才,不仅要懂农业懂生产懂技术,还要懂规划懂经营懂管理,这种多专业多领域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任务自然落在职业教育的肩上。因此,未来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需要强劲的外部驱动力以及高水平的服务能力方能在乡村振兴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一)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需要强劲的外部驱动力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外部驱动力主要依靠政府各级各类政策、文件及制度等来赋予。从前文可知,20 年来职业教育服务乡村的政策负责主体从单一部门到多部门联合,政策形式从散落在各类文件中到单独发文,政策内容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实施策略从单纯的教育到育训并举。各级各类政策文件的下达对职业教育产生了极强的外部驱动力,职业院校积极主动采取各种行动措施贯彻落实国家的政策方针。因此,政府与社会各界等外部力量的支持是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强劲驱动力及保障。政府对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加大一方面表明了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心和信心,另一方面也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必要的政策支持、经费支持和人力支持,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有力的资源保障。
不仅如此,企业以及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支持也尤为重要。乡村振兴是全社会合力推动的一项工程,需要龙头企业与职业院校积极合作,提供有技术含量和竞争力的资源与平台共同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行业协会可以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利用行业协会的平台为职业院校、企业、乡村搭建合作平台,在促进彼此协同合作的同时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提供各种服务项目和活动。
(二)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需要高水平的服务能力
新形势下,“高质量发展”成为今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及关键目标,这带给职业教育新的机遇和挑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实现高质量发展。因此,我们可以预见性地感知未来职业教育作为需求的供给侧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以回应乡村振兴对职业教育的呼唤。按照学者王志远与朱德全(2023)的观点,乡村振兴是乡村的全面振兴,是乡村在其领域、地域及时空等方面系统性的振兴,职业教育必须实现跨界协同以及提质增效,以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高质量服务。
一是全方位提高育人能力,为乡村振兴输送高质量人才。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能力的高低在育人方面体现得最为明显。职业教育本身所具有的行业针对性和技术技能实用性使得其在乡村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出明显的优势,职业教育必须利用好自身优势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乡村振兴输送更多的可用之才。乡村振兴所需人才涉及多个领域,不仅包括传统农林牧渔业的种植养殖、农机制造、经营管理等,而且包括现代农业的休闲娱乐、金融电商、农产品开发与加工制造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不仅是乡村生源的应届学生,还包括当地农民、退伍军人、返乡人员、村“两委”干部、职业经理人等。教育过程的复杂程度要求职业教育必须精准定位教育对象,根据不同教育对象量身定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如对于涉农专业的全日制在校学生或涉农院校的各专业学生,需根据其专业特点开展契合主题的耕读文化教育,唤起学生对农业的情怀,帮助农村籍学生树立回乡发展的职业理想,激发其建设家乡的劳动热情,同时也让更多的非农学生愿意为乡村振兴发挥自我价值,投入乡村建设中。对于务农或在地发展的职业农民、回乡者则需根据其具体需求和实际情况开展符合其接受能力、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培训,以指导具体生产实践、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及应用、经营管理等,同时要根据其工作性质灵活调整授课地点、授课形式,生产场所也可以作为授课地点,或借助互联网等数字媒体打破时空界限,让农民可以同时兼顾生产与学习,达到“活学活用”“现学现用”的效果。
二是全领域提升跨界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高质量服务。职业教育相较于其他教育类型的独特之处在于职业教育与社会全领域的接触性,既衔接各类型教育又对接各行业领域,同时对政府机关、教育部门负有责任。职业教育需更好地利用这种行业域、职业域、教育域的跨界优势,提升自身跨界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职业院校可以整合各方资源,组建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专家团队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技术咨询和智力支持。例如,可以深入农村,根据当地特色、优势进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规划设计与建设,促进当地产业、生态、文化等方面高质量发展。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过去单一领域的规划与设计造成各自为战的条块割裂式发展,为各领域做统一综合的规划与设计,更有利于乡村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职业教育也可以成为行业企业与农村合作发展的桥梁,为城乡融合发展创设平台、制造更多的机会,使农村与各行业企业产生联系,共同推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