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时空观念梳理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2023-10-15黄元罗
黄元罗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这一课涉及的国家或地区较多、时间跨度较大,建议通过时空联系的方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根据课程标准,可以将本课时若干零散的知识点整合成两个大的框架结构,即“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演变”与“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对外交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纵向串联。
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演变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演变历程大致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秦汉时期,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大迁徙、大交融;隋唐时期,各民族在大一统条件下大交融、大发展;宋辽夏金时期,政权并立,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并未中断;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巩固和发展,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通过以时空观念为指导,了解这五个阶段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
首先是不同时期管理民族事务的机构。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汉朝设大鸿胪;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明朝管理各民族事务的机构有礼部、鸿胪寺及四夷馆;清朝设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其次是不同时期中原王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措施。秦朝北逐匈奴,南抚夷、越。在今天的两广地区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汉朝对匈奴起初采取和亲政策,后来主动出击匈奴。在西域设都护府;隋朝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在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加强与流求的接触;唐朝与吐蕃数次会盟。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元朝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實行差别对待政策。对西藏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明朝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贸易。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在西北设卫。在西南设土司。敕封西藏僧俗领袖,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清朝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通过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分别册封“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在西南进行“改土归流”。
二、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对外交往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大致可分为以下六个阶段: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朝、元朝和明清时期。可以结合其特点掌握相关知识。
特点一:由开放走向闭关。先秦时期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着广泛的交往交流;秦汉时期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隋唐时期对外关系空前发展;明清时期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逐步走向闭关自守。
特点二: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汉朝对外已打通陆海两个通道,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隋唐时期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朝因北方陆路交通受阻,海路渐趋发达;元朝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