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2023-10-15张国通
张国通
素养夺标
1.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 2. 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3. 认识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本课必备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1. 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管理民族事务。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置三郡。
2. 汉朝:在中央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1)北面:对匈奴,先和亲,后出击。著名将领:卫青、霍去病、窦宪。两大战绩:封狼居胥,勒石燕然。
(2)西面:设立“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护羌校尉等。
(3)东北:设乌桓校尉;前108年,攻灭卫氏朝鲜,设乐浪四郡。
(4)南面:前112年,攻灭南越,重置郡县。
(5)在边疆实行屯戍政策;向北方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
3. 对外交往——开通陆上、海上两条丝绸之路
(1)陆上: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一带;166年,大秦派使者到达洛阳。
(2)海上:倭国使臣到达东汉,光武帝赐金印一枚。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1. 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有礼部和鸿胪寺。
2. 隋朝
(1)北方:东突厥遣使入朝,接受管辖;西突厥与隋朝密切往来。
(2)岭南:589年,隋文帝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为谯国夫人。
(3)边疆:推行郡县制,以当地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4)流求:607年、610年,隋炀帝先后派朱宽、陈棱等抵达流求。
3. 唐朝
(1)北方:630年,东突厥归附唐朝,西北各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2)西南:640年,文成公主入藏。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数次会盟。
(3)云南:唐玄宗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后唐朝多次册封南诏首领。
(4)边疆管理机构,有大都督府、都护府,羁縻州等。今新疆地区,唐太宗设立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立北庭都护府。
4. 宋朝: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吸收中原宋朝的政治制度,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从未中断。
5. 对外关系
(1)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管理与西域的通商事务。
(2)608年,常骏出航到达赤土国(今马来半岛南部)
(3)唐太宗时期,玄奘西游天竺,学习佛教文化,并编著《大唐西域记》。
(4)日本向唐朝多次派出遣唐使,伴有留学生、学问僧等。646年,日本進行大化改新,学习中国隋唐制度,促成社会转型。
(5)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6)751年,唐朝与大食怛罗斯之战,造纸术由此西传。
(7)唐朝对外交往的三条路线:广州——越南——阿拉伯;明州——日本、朝鲜半岛;泉州——南海。
(8)宋朝北方陆路受阻,海路渐趋发达。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1. 元朝的政策: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因其俗而柔其人”,因地制宜。
(1)任用大量色目人为官,促进民族交流。
(2)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3)在东北、云南设立辽阳行省、云南行省。
(4)东南,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屿与琉球(今台湾省)。
2. 明朝,中央设礼部、鸿胪寺、四夷馆,管理民族事务。
(1)北方修筑边墙,形成明长城;置军镇,号“九边”。
(2)册封俺答汗与三娘子,并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贸易。
(3)采取羁縻政策:东北,设立奴尔干都司。漠南,设蒙古卫、所。西南,设土司(实行土官制度)。
(4)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法王”,管理西藏地区。
3. 清朝,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1)北方:实行满蒙联姻,加强双方合作;1771年,妥善安置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
(2)西北:经过70年努力,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于1762年设立伊犁将军。
(3)西南:在西藏,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后确立金瓶掣签制度。在青海,设置办事大臣。沿袭土官制度,后推行“改土归流”,废土官派流官。
(4)东南:1684年,在台湾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4. 对外交往
(1)元朝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17年,留下来《马可·波罗行纪》。
(2)明朝前期,郑和船队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交流,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3)倭寇骚扰东南沿海。16世纪中期,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
(4)1553年,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
(5)16世纪初,荷兰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
(6)1685—1688年,清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重创沙俄侵略势力。
(7)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两国东段的边界。
(8)1793年,乾隆帝拒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的贸易请求,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
重点难点
一、中国古代各民族之间交往的形式
1. 民族迁徙,如魏晋时期“五胡”内迁、三次大规模的北民南迁。
2. 民族战争(表现为反对外族侵略、平定分裂叛乱),如秦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宋朝与辽、西夏、金之间的战争;清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的战争。
3. 友好交往,如唐朝与回纥之间互派使节,北宋时期榷场的设置,明朝后期蒙汉之间的互市。
4. 政治改革,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改革,忽必烈改制等。
5. 和亲与联姻。如西汉后期的昭君出塞,清朝前期的满蒙联姻。
6. 会盟与和议,如唐朝与吐蕃的“长庆会盟”,北宋与辽的“澶渊之盟”,南宋与金的绍兴和议。
7. 进行册封。如唐玄宗册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明朝册封俺答汗为顺义王,清朝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
8. 羁縻政策(主要指设置机构),如秦朝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西汉设立西域都护管理新疆;明朝设立奴尔干都司管理东北。
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1. 由开放走向闭关: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封闭。
2. 路线由以陆路为主转向以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以海路为主。
3. 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时期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4. 交往形式有和平,也有战争,但以和平交往为主。和平交往:汉朝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以海外贸易为主。战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