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主体特征及导师主导因素对创新成果影响的实证研究

2023-10-15王光臣任玉鑫

高教学刊 2023年28期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

王光臣 任玉鑫

摘  要:通过对某“双一流”大学工程学科2020—2022届硕士毕业生的调查,运用频数等数据分析方法,分析研究生主体特征和导师主导因素对硕士研究生创新成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生主体特征中性别、入学方式、毕业本科院校对创新成果有影响,学位类型没有明显影响;导师主导因素中导师年龄、职称、科研经费对研究生创新成果有影响,是否有博士毕业没有明显影响。根据调查分析结论,针对学生择师、导师选生、优化培养给出意见建议。

关键词:工科研究生;创新成果;主体特征;主导因素;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8-0079-07

Abstrac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master graduates majored in engineering discipline and graduated from a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y in the class of 2020-2022, and using data analysis methods such as frequenc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graduate students and the leading factors of supervisors on the innovation achievements of graduate stud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gender, admission method, an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mong the dominant characteristics of graduate students have an impact on innovation achievements, but the type of degree has no significant impact. Among the dominant factors of supervisors, the age, title, and research funds have an impact on 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ve achievements, however, it has no obvious effect whether supervisors have a doctoral graduate.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and conclusion, suggestions are given for the selection of supervisors, the selection of students,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training.

Keywords: engineering graduate; innovation achievements; main characteristics; leading factors; graduate cultivation

研究生教育是國民教育的顶层,是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主战场,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应对全球人才竞争的基础布局。硕士是研究生的主体组成,2021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105.07万人,在学硕士研究生282.29万人,招生硕博比例约为8.4∶1,在学硕博比例约为5.5∶1[1],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生教育大国。如何从研究生教育大国转变为研究生教育强国,改革和科学设置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标准,推进研究生创新成果多元化是重要一环。教育部、科技部印发的《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要求,“合理设置学位授予的质量标准,不宜以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教育部印发的《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强调,“不得将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作为学位授予的唯一标准”。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先后修订相关培养规定[2-3],取消发表学术论文与学位授予之间的捆绑要求。

创新成果是研究生开展科研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创新性成果,是衡量研究生科研能力、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准。学术论文作为创新成果的一种,将其设定为学位授予条件的合法性尚存争议[4-7],但学术论文发表确实对科研创新能力有重要影响[8-11]。但是,放宽学术论文与学位授予的捆绑不意味着、也不应该不做创新成果要求。杨廷颂[12]认为,“一刀切”地废除“论文发表要求”并不可取,要科学确定多维度评价标准,健全多层次、差别化评价体系。靳玉乐等[13]认为:“不唯”不等于“不要”,“不唯”等于“不只要”。教育部等三部委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要求,“合理制定与学位授予相关的科研成果要求”。破“五唯”破的是“唯”而不是“五”,准确把握“不唯”,需要以一种建设性的态度来积极思考如何超越“五唯”[13]。某“双一流”高校工程学科率先在硕士学位授予中探索学术论文、专利、软件著作权、成果获奖、项目验收鉴定报告及经过专家评审的系统装置或软件等多样化前置条件,既设定创新成果要求底线,又有效破解了唯“论文”痼疾。

研究生创新成果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有力体现,也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直接标志。探索影响研究生创新成果的因素,对于优化招生方式、创新培养机制、融洽团队关系和提升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曾冬梅等[14]通过对全国10所高校2 127份有效问卷进行实证分析,认为研究生的院际培养、校际培养、国际培养显著正向影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巩亮等[15]以全国412名学术型研究生为样本进行调研,认为学生的性格、导师学术地位、师生指导关系可以显著影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本文通过分析研究生学位授予中的创新成果,结合研究生主体特征和导师主导因素,采用关系表分析法,探讨影响硕士研究生创新成果的因素,并根据实证结论,对学生择师、导师选生、优化培养提出行之有效的意见建议。

一  研究设计

(一)  研究对象

为保证调研数据的稳定性,本次数据调研对象为某“双一流”高校工程学科2020届、2021届、2022届毕业生。

(二)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调查问卷形式,调研数据涉及研究生创新成果、主体特征、主导因素(导师)3个部分(表1)。创新成果包括SCI(EI)期刊论文、核心期刊论文、EI会议论文、专利授权、专利受理、软件著作权和其他(参与科研项目、获得科研奖励或开发经专家评审的装置软件)。主体特征包括研究生的性别、入学方式、本科院校和学位类型。主导因素包括导师年龄、导师职称、有无博士毕业(以此因素来衡量团队内部传、帮、带的效果,即团队氛围)和导师经费(研究生求学3年内导师获得的研究经费,以此衡量导师提供的科研条件)。

本次调研共收集有效样本538个,利用统计学专用软件SPSS V21.0对数据进行处理,主要采用频数、关系表等统计学分析方法。

二  实证分析

(一)  研究生基本特征分析

由表2调研主体特征信息可知,2020—2022届毕业生男女性别比例相对稳定,男生总计385人,占比71.6%,女生总计153人,占比28.4%,男女比例约为2.5∶1。从学位类型看,2020—2022届学术学位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比例相对稳定,学术学位研究生总计222人,占比41.3%,专业学位研究生316人,占比58.7%。性别信息和学位类型信息均是典型工科特征。从入学方式看,2020—2022届推免入学研究生人数和占比逐年提高,推免生总计221人,占比41.1%,统考生317人,占比58.9%。从毕业本科院校看,2020—2022届毕业于“双一流”学校或者该学科为一流学科院校的研究生占比超过50%。从入学方式和本科院校看,该校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招生质量较高。

(二)  创新成果整体分析

在创新成果种类方面,由表3可知,在SCI(E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的研究生人数逐年增加,由2020年的18.8%提高到2022年的28.3%,发表EI会议论文的研究生数量呈现下降趋势,由2020年的42.6%下降到2022年的38.3%,这与该校工程学科持续推进代表作关系密切。申请发明专利并获受理的研究生逐年增加,由2020年的27.3%提高到2022年的42.2%,申请发明专利并获授权的研究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由2020年的1.7%提高到2022年的10.6%,学位授予标准变化带来的影响逐渐显现,工程学科较以往更加重视专业应用和产业转化。

在创新成果数量方面,取得1项创新成果的研究生占比逐年降低,由2020年的79.5%降低到2022年的56.1%。取得2项创新成果的研究生数量逐年提高,由2020年的13.6%提高到2022年的27.2%。取得3项创新成果的研究生数量由2020年的3.4%提高到2022年的10.6%。这说明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表3  创新成果整体分析

(三)  研究生主体特征对创新成果影响的分析

1  研究生性别对创新成果的影响

在创新成果种类方面,由表4可知,女性研究生较男性研究生发表论文占比高,女性研究生发表SCI(EI)期刊论文的占比达30.7%,男性研究生占比为17.9%;女性研究生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占比7.2%,男性研究生占比4.2%;女性研究生发表EI会议论文占比为50.3%,男性研究生占比42.1%。从产业结合角度看,男性研究生创新成果较女性研究生与产业结合更为紧密。8.1%的男性研究生已取得发明专利授权,5.2%的女性研究生取得发明专利授权;35.1%的男性研究生发明专利获得受理,30.1%的女性研究生发明专利获得受理;19.7%的男性研究生获得软件著作权,14.4%的女性研究生获得软件著作权。

在创新成果数量方面,女性研究生获得多项创新成果的占比较男性研究生高。获得2项创新成果的女性研究生占比22.9%,男性研究生占比18.2%;获得3项创新成果的女性研究生占比11.8%,男性研究生占比7.3%;获得4项创新成果的女性研究生占比3.9%,男性研究生占比1.6%。

2  研究生学位類型对创新成果的影响

在创新成果种类方面,由表4可知,学术学位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各种类的创新成果中占比大致相同,没有明显的差异性。在创新成果数量方面,学术学位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各项创新成果数量上占比同样大致一致,没有明显的差异性。这说明学术学位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没有区别对待,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色并不突出。

3  研究生入学方式对创新成果的影响

在创新成果种类方面,由表4可知,推免研究生在取得创新成果质量方面稍优于统考研究生。推免研究生在SCI(EI)期刊发表过学术论文的占比为30.3%,统考研究生在SCI(E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的仅占15.5%。推免研究生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的占比为7.7%,统考研究生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的占比为3.2%。在应用类成果中,获得发明专利授权的推免研究生占比9.0%,略高于统考研究生的6.0%。

在创新成果数量方面,推免研究生在创新成果数量上也相对占优。推免研究生取得2项创新成果的占比为20.4%,略高于统考研究生的18.9%。取得3项创新成果的推免研究生占比为10.9%,高于统考研究生的6.9%。

4  研究生毕业本科院校对创新成果的影响

在创新成果种类方面,由表4可知,本科毕业于普通院校的研究生在SCI(E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的占比为24.4%,略高于毕业于“双一流”高校或者一流学科高校研究生的18.8%,且根据相关数据,2020—2022届毕业于普通院校的研究生在SCI(E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占比持续提升。

在创新成果数量方面,毕业于普通院校的研究生获得1项创新成果的占比为65.3%,低于毕业于“双一流”高校或一流学科高校研究生的71.4%;获得2项创新成果的,毕业于普通院校的研究生占比为22.5%,高于毕业于“双一流”高校或一流学科高校研究生的16.7%;获得3项创新成果的,毕业于普通院校的研究生占比为8.8%,略高于毕业于“双一流”高校或一流学科高校研究生的8.3%。

(四)  导师主导因素对创新成果的影响分析

1  导师年龄对创新成果的影响

在创新成果种类方面,由表5可知,45岁以下导师较45岁以上导师更加注重学术论文发表,40岁及以下导师指导研究生发表SCI(EI)期刊论文的占比为31.3%,41~45岁导师占比为25.2%,指导研究生发表EI会议论文的40岁及以下导师占比为53.9%,41~45岁导师占比为48.6%。在发明专利申请方面,各年龄段导师差异性不大。随着导师年龄增大,更加重视软件著作权的申请保护。因此,年轻导师更加注重学术论文发表,年龄较大导师更加注重于与产业结合过程中产生的创新成果。

在创新成果数量方面,45岁以下导师指导的研究生取得2项创新成果的占比均超过20%,40岁及以下导师指导研究生占比为21.7%,41~45岁导师指导研究生占比为28%。41~50岁导师指导的研究生取得3项创新成果的占比均超过10%,41~45岁导师指导研究生占比为11.2%,46~50岁导师指导研究生占比为10.8%。因此,41~45岁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更易取得较多的创新成果。

2  导师职称对创新成果的影响

在创新成果种类方面,由表6可知,副教授职称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在SCI(E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占比远超教授职称导师,达到31.3%,教授职称导师仅占16.6%。在发明专利申请方面,副教授职称导师略优于教授职称导师,所指导研究生取得发明专利授权占比为8.8%,发明专利获受理占比36.3%,均高于教授职称导师。

在创新成果数量方面,副教授职称导师指导的研究生取得多项创新成果的占比均高于教授职称导师。副教授职称导师指导研究生取得2项创新成果的占比为25.8%,取得3项创新成果的占比为11%,教授职称导师指导研究生取得2项创新成果的占比为16.3%,取得3项创新成果的占比为7.3%。

3  导师有无博士毕业对创新成果影响

在创新成果种类方面,由表6可知,无博士毕业生导师指导研究生在SCI(E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占比23.5%,发表EI会议论文占比46%,有博士毕业生导师指导研究生在SCI(E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占比18.8%,发表EI会议论文占比42.2%。有博士毕业生的导师指导研究生申请发明专利优于无博士毕业生导师,有博士毕业生导师指导研究生获得专利授权占比8.5%,专利受理占比40.4%,无博士毕业生导师指导研究生获得专利授权占比6.3%,专利受理占比28.9%。

在创新成果数量方面,无博士毕业生导师指导研究生取得2项创新成果的占比为21.3%,取得3项创新成果的占比为8.6%,有博士毕业生导师指导研究生取得2项创新成果的占比为17%,取得3项创新成果的占比为8.5%。

4  导师经费对创新成果的影响

在创新成果种类方面,由表7可知,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与导师三年内的经费并非线性关系。三年内到账经费41~100万元的导师指导研究生发表SCI(EI)期刊论文占比最高,达到30.7%,三年内到账经费201~400万元的导师指导研究生发表EI会议论文占比为56.4%,41~100万元导师指导研究生发表EI会议论文占比为50.7%。取得发明专利成果研究生占比大致随导师经费增加而增加,三年内到账经费101~200万元的导师所指导研究生取得发明专利受理与授权的合计占比为40.5%,201~400万元的合计占比为42.7%,400万元以上合计占比为50.5%。

在创新成果数量方面,三年到账经费40万元及以下的导师所指导研究生取得1项创新成果的占比高达77.1%,取得2项创新成果的占比為18.1%,取得3项创新成果的占比仅为3.6%。到账经费超过100万的导师所指导研究生取得1项创新成果的占比平均在66%左右,取得2项创新成果的占比平均约为20%,取得3项创新成果的占比均超过9%。导师到账经费充足的研究生更易取得多项创新成果。

三  结论与建议

(一)  主要结论

调研符合工科特征,男生占比远超女生。该校工科研究生中推免生占比持续增加,“双一流”高校或一流学科高校毕业生占比不断攀升,生源质量逐年提升。研究生创新成果质量和数量同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1  研究生是研究生培养的主体,性别、入学方式、毕业本科院校都会对取得的创新成果产生影响,而学位类型对创新成果影响不大

第一,女性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质量高于男性研究生,男性研究生与产业实践应用结合更为密切,女性研究生取得创新成果数量高于男性研究生。这与工科研究生的培养实际相吻合。工科研究生导师科研课题与产业结合紧密,需频繁出差,出于安全等因素考虑,导师往往安排男性研究生出差,男性研究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而女性研究生在实验室时间更多,可以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与研究,产出论文质量更高,取得创新成果更多。第二,学位类型对研究生取得创新成果的种类和数量影响不大,这也说明,在研究生实际培养过程中,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区分不明显,没有进行分类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色不鲜明、不突出,专业实践效果欠佳。第三,推免入学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质量高于统考研究生,取得授权发明专利也优于统考入学研究生,取得创新成果数量上多于统考入学研究生。这与推免研究生较早取得入学资格密切相关,推免研究生在大四上学期即可取得拟录取资格,可以尽快确定意向导师,接受导师指导。第四,本科毕业于普通院校的研究生创新成果质量和数量均优于毕业于“双一流”高校或一流学科高校的研究生。毕业于普通院校的研究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取得授权发明专利方面均优于毕业于“双一流”高校或一流学科高校的研究生,在创新成果数量方面,毕业于普通院校取得多项创新成果的研究生占比高于毕业于“双一流”高校或一流学科高校的研究生。究其原因,毕业于普通高校的研究生进入高层次大学后,能够正视自身差距,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才能取得更多、更好的创新成果。

2  研究生导师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16],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具有主导作用,导师的年龄、职称、到账科研经费都会对研究生创新成果产生重要影响

第一,较年轻导师更加注重学术论文发表,所指导研究生发表高质量期刊论文占比遠超年龄较大导师所指导的研究生,且取得多项创新成果的研究生占比超过年龄较大导师所指导的研究生。这应该与创新成果是年轻导师个人发展的重要基础有关,因此,年轻导师通过高质量学术论文、较多的创新成果不断提高学术影响力,拓展产业资源,助力个人发展。第二,副教授指导研究生所取得的创新成果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优于教授,特别是在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方面,大幅超越教授指导的研究生,副教授所指导研究生取得多项创新成果的占比也高于教授所指导的研究生。原因一方面是副教授有职称晋升上的动力,需要多取得创新成果,取得高质量创新成果;另一方面是部分教授已经是博导,在安排科研工作中,更加注重博士生高质量创新成果的产出,对硕士研究生要求较低。第三,导师有无博士毕业对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成果影响不大,这说明博导团队内部在传、帮、带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博士研究生对硕士研究生的帮助、助力较弱,团队内部交流还存在一定的障碍,团队氛围尚不够和谐,导致硕士研究生无法有效继承博士研究生开拓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第四,导师经费对研究生创新成果种类影响不大,但对研究生创新成果数量会产生影响,经费越多,研究生越易产出较多成果。经费较多的导师可以搭建完善的科研条件,满足科学研究的需要,支持研究生获取更多实验数据,取得更多创新成果。

(二)  意见建议

1  双向更新理念

对于导师,更新招生培养理念,破除思维中“‘双一流高校或者一流学科高校学生科研更加优秀”的痼疾,真正做到招生录取一视同仁,培养指导一视同仁。对于研究生,更新择师理念,破除思维中“唯职称”“唯博导”“唯帽子”的错误想法,结合实际选择科研能力强、指导水平高的导师。

2  优化分类培养

不简单依据男女性别决定出差等产业实践机会,根据研究生个人人生规划,毕业后参加工作的,给予更多产业实践机会;计划进一步读博深造的,给予更多科研时间,打牢理论基础,取得高质量成果。突出专业学位的培养特色,摒弃单纯依靠导师组织专业实践,探索“学院+导师+企业”协同建设高水平一流专业实践基地,保证专业实践效果。探索将优秀专业实践报告纳入创新成果认定,直接通过答辩申请。

3  优化拟录取研究生培养管理

制定提前修读学分认定制度,完善线上课程教学资源,本校拟录取研究生随堂跟学,外校拟录取研究生线上自学,考核通过,认定取得学分。实施拟录取研究生前接指导,推免研究生获得拟录取资格后,可提前确定导师,加入导师团队,共享科研资源,参与课题研究,接受导师指导,实现团队早融入、课题早深入,尽早、尽多地取得科研成果。

4  组建导师团队

以导师自我联合为主,学院组织为辅,实现所有导师团队化。优化导师团队年龄、层次梯队化配置,年轻导师、资深导师,以及博士后、讲师、副教授、教授,硕导和博导等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导师各自优长,实现经费、科研设施资源共享,实施团队招生、团队指导、团队培养,实现个体学徒式指导向团队矩阵式指导的转变。

5  融洽团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生生共同体对研究生创新能力有显著正向作用[17-18],因此要营造和谐的团队氛围,融洽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有效促进科学研究、创新能力由导师、博士向硕士的传递。合理人员配置,针对相同或相近研究方向,合理配置博士生和硕士生,增加科研共同语言,在共同科研中,实现博士生对硕士生的传、帮、带。经常性组织集体活动,创造博士生与硕士生之间的沟通机会,增进研究生之间的生生感情,提升传递效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EB/OL].(2022-03-01)[2022-04-21].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203/t20220301_603262.html.

[2] 清华大学修订《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EB/OL].(2021-03-18)[2022-04-21].https://www.tsinghua.edu.cn/info/1176/29014.htm.

[3] 上海交通大学关于申请授予博士学位的规定[EB/OL].(2021-8-20)[2022-04-21].https://gk.sjtu.edu.cn/Data/View/3059.

[4] 徐靖.硕士学位授予标准中的资格论文要件:法理“三问”与法治化路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9):44-54.

[5] 徐雷.作为博士学位授予标准的学术论文发表:逻辑正当性与误区澄清[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7):31-37.

[6] 丁伟,阎锐.以论文发表数量作为学位论文答辩前提的法理追问[J].政法论坛,2008(3):164-169.

[7] 张颂昀,龚向和.博士学位授予资格论文要求的法理分析——以40所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院校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8):28-35.

[8] 卢凌宇.论高校“强制发表制度”的合理性[J].重庆高教研究,2015(1):65-70.

[9] 王晶,甘阳,杜春雨.工科博士学术论文发表对学位论文质量的影响[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12):77-79.

[10] 赵世奎,宋晓欣,沈文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与学术论文发表有关系吗?——基于165篇问题博士学位论文的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8):41-45.

[11] 李澄锋.论文发表与博士生科研能力增值的倒U型关系——基于“全国博士毕业生调查”数据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21(10):61-72.

[12] 杨庭颂.取消“博士论文发表要求”的再审思——基于“三角协调模式”的视角[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1):63-71.

[13] 靳玉乐,朴雪涛,王传毅,等.笔谈: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与制度创新[J].大学教育科学,2021(1):13-25.

[14] 曾冬梅,潘炳如.研究生协同培养对科研能力的影响[J].中国高校科技,2019(3):45-48.

[15] 巩亮,张万红,李卿,等.研究生科研能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12):50-57.

[16] 陈祎鸿.论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2):24-27.

[17] 任玉鑫,常发亮.供给侧视域下导师对工科博士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7):91-95.

[18] 吴东娇,马永红,杨雨萌.学术互动氛围对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师生互动关系和生生学术共同体的角色重思[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10):55-60.

基金项目:山东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跨学科复合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SDYJG19001);山东大学高质量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校企深度融合、多元标准评价电子信息专业博士培养模式探索”(31400082237203)

第一作者简介:王光臣(1976-),男,汉族,山东德州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研究生教育管理。

*通信作者:任玉鑫(1984-),男,汉族,山东德州人,硕士,研究生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研究生培养
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类硕士研究生方法研究
研究生培养中导师与辅导员联动机制的构建
研究生车辆动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基于非形式教育理论的研究生素质培养的研究
对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一些思考
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步态追踪”模式
多学科跨专业协同创新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分析与探索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模式及成效
张岂之先生教育研究纪事
美国普渡大学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