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起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使命责任
2023-10-15赵茂程
赵茂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现代化,高度契合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对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绿色根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林业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战略的主战场,林业高校被赋予了神圣的绿色使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
一、深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了对西方式现代化模式的超越,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迈向现代化道路的生态底色,是以人民为中心、生产与生态发展相协调、人的全面发展与物质发展相统一的现代化,诠释了以人与自然互主体性为逻辑起点、以绿色发展为实现路径、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为科学方法、以碳达峰碳中和为战略目标的科学内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以人与自然互主体性为逻辑起点的现代化。人类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构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基础。自然物构成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人类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其行为活动必然受自然规律限制,决定了人对自然的利用必须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互为主客体的思想,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消除了“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错误倾向,强调要科学认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客观规律,以人与自然互主体性为逻辑起点,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经济社会发展。为此,要发挥人民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者的主体作用,让生态文明建设真正成为人人参与的事业,同时始终秉承生态为民、生态利民、生态惠民理念,持续提升人民的生态环境福祉,让人民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以绿色发展为实现路径的现代化。实践充分证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遵循了以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为基础、以市场经济为动力的现代化发展普遍规律,实现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历程。同时立足和遵从现实国情特殊需要,摒弃西方“先污染后治理”“转移污染、转嫁矛盾”发展模式,成功地规避了西方式现代化造成的“异化弊端”,把生态文明建设同现代化建设紧密联系起来,把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作为推进现代化建设重大原则,在高质量发展中兼顾生产发展和生态良好,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道路。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为科学方法的现代化。坚持系统观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山水林田湖草沙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从本质上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既深刻揭示了各生态系统之间的协同性和有机联系,也形象地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唇齿相依、命脉相连的一体关系,反映了人类对生态安全和生态系统综合服务功能的客观需求与价值认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维护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安全出发,充分考虑人类实践活动对整个自然系统的影响,遵循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发展规律,坚持系统思维和综合治理,推动实现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生态环境保护。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以碳达峰碳中和为战略目标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对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做出重大战略部署。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发展仍需保持合理增速,能源需求也在持续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持续推进的压力和减排降碳目标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对此,碳达峰、碳中和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涉及生态、经济、能源多维度安全的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通过大力发展低碳或零碳的绿色技术和产业体系,将森林碳汇功能价值变现,做大林业碳汇“大蛋糕”,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减碳和经济增长的双赢。“双碳”战略既是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必然要求,也是在发展水平上赶超主要发达国家的历史机遇。
二、充分认识林业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国“美丽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发展优势,绿水青山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森林既是“水庫”“钱库”“粮库”,也是“碳库”。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集“水、钱、粮、碳”等功能于一体的绿色宝库,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色发展方式、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森林是“四库”的重要论述,生动形象地概括了森林的多元功能与多重价值,为重构林业价值体系、实现林业高质量发展开阔了思路,指明了方向。森林是“水库”,主要指森林分层可以截留大气降水,具备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功能;森林是“钱库”,主要指森林可以向人类持续提供多种生态资源、产品和服务,构成了“绿色GDP”的核心内容;森林是“粮库”,主要指森林不仅能够为人类提供直接的食物宝库,同时还能够通过保护农田牧场免受风沙侵袭,调节小气候,为农牧业稳产高产保驾护航;森林是“碳库”,主要指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最主要的碳汇,不仅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还伴随巨大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森林作为“四库”,一头连着国家战略,一头连着百姓福祉,为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着重要战略资源。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和规模巨大的循环经济体。林业肩负着森林保护和培育、湿地保护和恢复、防沙治沙、治理水土流失、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以及林业产业发展木材生产和生态文化建设的重任,既作为一项以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良好为主要目的的公益事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也作为一项以培育森林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为主要目的的基础产业,是规模巨大的循环经济体。林业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本性问题,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手段,更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重要举措。长期以来,我国林业行业在努力培育资源和严格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同时,通过科学合理利用林草资源,有效增加了绿色优质林产品的供给,带动了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绿水青山”不断向“金山银山”转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离不开林业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开展国土绿化,提升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巩固和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林草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当前我国林业发展面临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飞跃,林业愈发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重点行业。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設,就必须发展与之相适应的高质量林业,处理好林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关系,通过提升林业战略储备,构筑国家绿色“水库”;推动林业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林业绿色“钱库”;延伸森林食品绿色供应链,建设优质森林绿色“粮库”;提升森林碳汇功能,丰厚绿色“碳库”。高效发挥森林“四库”功能,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林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三、奋力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林业高校使命担当
江苏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有力推动者和坚定实践者,始终坚持把“环境美”作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重要内涵,在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南京林业大学作为林科特色鲜明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夯实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基础”“修复长江生态环境”、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生力军作用。面对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学校紧紧围绕国家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以更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持续贡献智慧和力量。
坚持“红绿交融”人才培养特色,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培育时代新人。人才支撑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驱动产业变革,日益成为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学校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依托办学特色,坚持“红绿交融”的人才培养特色,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各领域,切实担负起林业特色高校的使命和责任。坚持“赋红亮绿”,深入挖掘整合学校红色文化育人资源,将红色基因传承融入师生教育现实“教材”,落实“思政教育一把手工程”,校领导带头为师生上“思政第一课”,帮助师生擦亮红色底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育人理念,以“绿色发展基因培植”为核心,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教学相融合,大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落地生根,不断培植广大师生的生态素养和绿色担当精神。坚持面向国家发展战略需求,顺应学科交叉发展趋势,不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以本为本”,贯通“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人格塑造”,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多元化、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深化科教产教赛教融合,持之以恒地培养富有远大理想、科学素养、人文情怀、绿色担当、创新精神并勇于实践的高素质人才,让更多“新林人”成为“兴林人”。
坚持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注入创新动能。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林业高校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必须自觉履行使命担当。为此,林业高校要创新科技体制机制,聚焦森林质量提升、碳汇能力增强和林草资源低碳高效利用,创建国家级创新平台,为林草碳中和重大理论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供平台支撑;建立健全有利于科研创新的绩效评价制度、人才激励机制,突破体制机制藩篱,与政府、科研机构等展开多元化合作;实施基础研究攀登计划,全面提升原始创新能力,面向林业种业安全、生物质先进功能材料与碳中和目标等国家战略,凝练重大科学问题和“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与技术原理,产出一批高水平原创性成果,破解关键技术的理论瓶颈。围绕林木良种创新、智慧林业、森林生物安全、生物质新能源新材料等重大领域,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计划,产出一批重大原创性技术,创制一批战略新产品,通过技术创新提升计划,推动我国在林木良种、智慧林业、未来生物质材料、先进林业装备等若干领域实现国际并跑或领跑,为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贡献。
坚持推进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与服务,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面向国家、行业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推动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为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是林业高校永恒的使命和责任。为此,学校实施林业高价值专利转移转化行动计划,构建技术交易、作价入股、离岗创业等多元化渠道体系,打造高水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和专业化“职业经理人”队伍,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技术研发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围绕生态、用材和经济林树种全产业链,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支撑推动万亿级林业产业;围绕生物质能源、生物质先进功能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加快高新技术的研发和高价值专利的转化应用,创制一批战略新产品并实施转移转化,培育发展生物质能源、生物质先进功能材料、林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高端智库,打造融合江苏省、长三角及南方各省区域优势特点的生态文明建设、林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等领域的高端智库和顶尖专家聚集高地,为碳达峰碳中和、生物多样性、低碳经济发展等提供理论和政策支撑。
(作者系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高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