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法兼修视域下新时代法治人才的培养路径研究

2023-10-15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王媛

办公室业务 2023年17期
关键词:法学专业法学法治

文/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 王媛

2017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政法大学过程中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结合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以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在高等学校法学教育中培养新时代“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之一。

一、德法兼修视域下培养法治人才的基本内涵

德法兼修,阐释了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法彦有云: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高等学校在培养法治人才过程中德法兼修则是要求培养法学专业学生在基本的法学理论知识学习与法学技能实践中,不仅应学好法学专业本身,更要培根铸魂,育好拥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法律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学生具有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健全的道德人格。

学生要树立好正确的法律职业道德,这是为以后成为法律工作者在职业生涯中追求公平正义做铺垫。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高等学校的法学生作为未来政法队伍中的中坚力量,需要在校园里便树立好正向的职业道德,以后在工作岗位上才能不忘初心。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德与法在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过程中共同作为基本方向。德润人心、法安天下,高校应坚持德法兼修,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专业法治素养的人才,为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重要保障。

二、德法兼修视域下培养新时代法治人才的必要性

(一)突出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的价值引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法治人才”的概念,从“法律人才”到“法治人才”,虽然仅有一字之差,但其中所代表的培养方向及目标导向不尽相同。“法律人才”专注于法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而“法治人才”则在原有的基础上,将目光同时放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职业道德层面,突出其人才培养中的道德价值导向。在法学教育中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法学教育教学理念,从传统的中华法律思想中取其精华、择善而用,更易于在法学教育中进行道德指引,学生在接受教学内容时更易于吸收,德法兼修充分体现了新时代的法治人才培养的价值追求[1]。

(二)提供全面依法治国中人才队伍的重要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方略中人才队伍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全过程中,相关从业者的能力素质、政治思想,以及理想信念都受到外界的挑战,高等学校作为培养法治工作队伍后备人才的主要阵地,要发挥出自身的基础性作用,奠定好法治人才的理想信念基础。法学生要当好“接班人”,高校应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法治工作队伍提出的具体要求,在法学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德法兼修,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融入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在新时代人才培养过程中关注职业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职业道德,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学生的法治思维中,使其在运用自身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潜移默化地实现德法兼修,成为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素养,过硬政治思想素质的德才兼备法治人才。

(三)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具体实践。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重大创新发展,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高等教育区别于基础教育,高等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法治人才培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并且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思想最为活跃的先进力量,高等学校作为培育大学生的主要场所,更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培育大学生的思想纲领。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习近平法治思想中所蕴含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高校培育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也是贯彻其思想的具体实践,将道德的教引感化作用发挥出来,引领着我们走向社会主义法治强国的道路。

三、德法兼修视域下培养法治人才存在的问题

(一)法治人才培养目标导向模糊。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建设法学专业学科体系时向世界先进高校进行了吸收学习,我国的法科建设快速推进,但同时也出现一些问题。由于我国法学学科发展较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较晚,在学习相关资料以及法律条文的过程中,难免会带有西方色彩。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其他国家的法学理念与中国目前的国情以及实际问题不适配,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强调:“对世界上的优秀法治文明成果,要积极吸收借鉴,也要加以甄别,有选择地吸收和转化,不能囫囵吞枣、照搬照抄”,面对我国当前发展的实际情况,需要有针对性地对法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进行调整。然而当前学习的法学方法与原理源自其他国家和地区,在面对中国独特的国情,结合实际展开教学活动中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冲突[2]。

(二)课程体系安排缺乏科学性。深入贯彻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培养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是法学教育立德树人的具体要求。德育在法治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除为大学生配备思政德育辅导员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担任的思政课教学外,德育与法学专业课程之间存在内容上的脱节。随着“法律职业伦理”与“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明确被教育部列为高校法学专业的必修课,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德育与法学专业教育连接的空白,但同时又反映出来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内容固定、课程安排不合理等问题。如“法律职业伦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道德,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中恪尽职守,遵纪守法,但由于课程教学主要以理论教育为主,并且对于各类法律职业的道德伦理要求缺少实际经验,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内容空洞,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法治人才教学体系有待完善。一直以来我国的法学院在培养法治人才时多以理论教学为主,这也与我国自身的法律体系保持一致,然而德法兼修的视域下对于高等学校的法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法学专业教学活动中同时进行德育教育。一方面,“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与“法律职业伦理”之外的传统法学专业课程在内容上需要增加道德部分的内容,所适用的教材也需要随之进行调整更新;另一方面,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教育不同于法学专业知识教学,德育并不是从无到有的学习过程,道德教育始终是指导方向引领道路的过程,学习成果也不能仅以课堂表现、试卷练习题的形式来评价法学生的道德成绩,这样容易使得德育教学背离德法兼修的初衷,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成果。

(四)法学实践教学协同育人不足。法学作为实践性极强的一门学科,在高等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将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运用。在德法兼修视域下的法治人才培养则要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同样注重道德层面的指导教育,以便法科生走出校园进入到工作岗位中能够尽快适应好角色转变,成为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法律人。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比较难以实现全面的校内外联动培养,在校的法学生想进入检法部门亲身感受法官、检察官的真实工作较为困难,仅靠旁观庭审难以深入了解相关职业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的职业品德。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智慧法务飞速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过程中如果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调整教学,法学生毕业后将面临职业道德不能与新时代相适应的困境。

四、德法兼修视域下新时代法治人才的培养路径

(一)明确习近平法治思想在人才培养中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法治思想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思想,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借鉴吸收人类法治文明有益成果,是我们党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系统、科学的法治理论体系,其中要求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这是法学教学在培养法治人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贯彻德法兼修培养目标的重要指导依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走出来的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最适合当前法治建设的行动指南,在培养法治人才过程中,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思想与当前的法学理念的联系,结合新时代进行继承融合,能使得我国的法治建设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更好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要战略。法学教育中必须要重视价值引领,培养出有理想信念、有家国情怀的法律人,将悠久的中华传统美德融入相关的立法理念教学过程中,培养法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职业生涯的正义感,指引学生对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的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3]。

(二)形成科学的德法兼修课程新体系。培养新时代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首要任务是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要体现出专业特色和时代背景,“法律职业伦理”与“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程已经作为专业核心必修课纳入法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中,在授课学期、学时、考核方式、任课教师方面都要进行规划。无论是立德树人还是德法兼修都要以德为先,在培养学生的法学思维同时传授正确的思想内容,要将这两门课程安排在低年级,打好坚实的道德基础,以便在后续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联动发挥更好的道德指引作用。在推进新文科建设的过程中,实现学科交叉与互动,法学与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之间进行交流,夯实培养德法兼修法治人才在我国的理论基础。优秀的师资力量是人才培养的保障,要培养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就要求法学教师牢固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而言传身教影响学生。

(三)优化培养德法兼修法治人才教学体系。在教学体系安排上要着重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十一个坚持”巧妙融入法学专业教学内容中,并且与时俱进,根据最新的思想动态精神及时调整授课内容,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同时要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善于利用最高法公布的经典案例、优秀的裁判文书、结合时事热点事件,有效发挥互联网的新媒体力量,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德治与法治相关的重要讲话,丰富充实教学内容。在国家宪法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法治演讲、法律辩论赛、模拟法庭等竞赛活动,在参赛过程中让学生的法学素养得到提升。在教学模式上可以从课堂上延伸到课外活动中,如法学生假期的“下乡实践”中可活动开展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等普法宣传活动,以及为乡村提供法律援助等,实现对学生法律职业道德的教育[4]。

(四)深化协同培育德法兼修法治人才。法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解决实际问题,实践教学是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高校需要打破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的壁垒,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要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实践平台,以保证学生可以充分地增强有关未来法治工作的理想信念,多元化的实践平台需要法学院积极联系检法政府部门、律所等建立深度合作,吸收优秀的政法干警、律师、法务人员走进课堂,使学生亲身感受一线法律工作岗位的内容,可以发挥线上教学平台的便捷优势,利用互联网广泛地学习不同实践平台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就业意向统计,因材施教,提供多平台供学生选择,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校园中提前认知实际工作与书本知识的区别,可以更好地适应从毕业走向社会的阶段。

五、结语

德与法始终是法治人才过程中的两个要点,高等学校应在人才培育过程中塑造好法学生内心人格与职业道德,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新时代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要战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供高质量后备人才力量。

猜你喜欢

法学专业法学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高校书法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构建
论法学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第五节 2015年法学专业就业状况
第三节 法学专业培养方案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