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创新路径探索

2023-10-15伊犁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发展研究院伊犁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任刚李彩云

办公室业务 2023年17期
关键词:融合政治思想

文/1.伊犁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发展研究院;.伊犁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任刚 李彩云

大学生党建工作的使命和责任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构成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思想政治工作是确保高校各项工作按照既定目标开展的生命线,为党的建设顺利发展奠定了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推动高校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和建设总要求,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2],以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创新发展为抓手,切实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重要性

新时代创新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径,对提升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的时效性,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有着重要意义,直接关系着党的事业的发展。

(一)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将立德树人融入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是加强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重要举措。学校党建工作主责部门在宣传、制定指导性文件和理论学习方案时,党员领导干部和专任教师要熟读、悟透党的最新理论知识及相关文件精神,以身作则,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利用集中政治学习、课堂教学、“开学第一课”、党内组织生活、主题社会实践等形式,教育和引导学生,将所学所悟外化于行,内化于心。“德因人而立,人因德而树”,坚持立德与树人相统一,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首先在选优配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上下足功夫,精心培养一支能做思想政治工作,并能做出实际成效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把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与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既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努力做“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使学生真正自觉接受党的领导,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思想上认同、政治上拥护、行动上紧跟。通过党政齐抓共管,不断创新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有利于党建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融合机制的构建。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同频共振,其任务目标、育人方式有着相通之处,一方面,党建对思想政治教育有引领、促进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又为高质量党建工作奠定了基础。二者的任务和目标都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思想理念、运行机制、队伍建设、工作载体等方构建高校党建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融合机制,能够有效破解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无法同频共振的难题[4]。这就要求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健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组织人事部、宣传部、学生工作部、校团委、研究生处、各二级学院等单位分工合作,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工作中排除思想认识不统一、部门协调联动差等不利因素,以党建工作为核心,思想政治教育为生命线,依托课堂、党建工作室、标杆党支部、品牌社团、通识教育基地等平台和网络教育资源,不断改革创新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模式,落实“三全育人”目标,逐步实现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有机联动和融合。

(三)有利于调动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能动性。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工作取得预期成效的关键。无论在基层党支部建设、党员教育管理、党内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还是学生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逐渐增强,表现为强烈的个人发展意愿和主体意识。在现实情况中,教育工作者往往处在支配者位置,“以自我为中心”开展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使用填鸭式、指令式的教育方式方法,取得的工作成效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既是党中央对高校提出的建设要求,也是高校大学生群体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党建、宣传、学工等主责部门在思考和谋划工作时进行有效沟通和协作,发挥好基层党务工作者、学工干部队伍、专任教师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导当代大学生主动践行的主体意识,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了解和掌握学生自身所具备的思想认识水平、业务能力、兴趣特点、主观意愿等实际情况,教育者仅做服务式的引导,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自觉意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二、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

据中央组织部党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31 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804.1 万名,而学生党员就有290.1 万名[5]。高校规模的扩大使得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在思想观念、就业方式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阵地逐渐转向新媒体平台。这给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又带来了挑战。

(一)大学生规模的增加使得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极大挑战。近年来,高校办学规模不断地扩大,使得生源质量出现了滑坡,无论学生群体或个人,在思想和意识上都凸显出较强的个性,学生素质良莠不齐,整体质量较以往有所下降:读书功利化现象逐渐抬头,不少学生集体观念淡薄,存在浓厚的以自我中心的观念,道德认知与行为不匹配、践行能力弱、心理承受力差等问题较为严重。种种问题使得高校大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需干预的问题更为具体和复杂,工作的难度日趋加大。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和主力军,其综合能力的提升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息息相关。锁定并解决这些问题的手段既包括探索高校党组织结构,创新党员的培养与发展方式,加强学生党员的再教育,也包括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和核心作用,对大学生进行日常思想、行为的正确引导,促使其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在此背景下,亟需围绕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融合并创新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践行和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新兴媒体的发展对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端推广的信息具有不可控性和不确定性。当前高校大学生是伴随着微信、微博、各类直播平台和微视频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获取信息量大,但质量参差不齐。而一些不法分子却趁机潜伏在公共媒体平台,向高校学生灌输不健康的思想;甚至有境内外势力通过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渗透,诱骗、蛊惑学生从事犯罪活动。另一方面,由于不良信息源头追查难度大,传播途径广泛,使得智慧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实现工作方式不断便捷和优化,育人手段不断丰富的同时,又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承担起网络监管和预警处置的重任。

(三)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尚未形成合力。在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过于强调岗位职责,忽视了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基层党支部的建设过程中,重视对学生党员组织和形式上的管理,工作重点为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对普通大学生群体关注较少,覆盖面过于狭窄,其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不明显;辅导员、组织员、专任教师等岗位职责划分过于清晰,导致在具体的教学、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只满足于机械化完成岗位任务,协同意识不强,不能对教育内容进行有效整合,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管理、教书和育人相对脱节,重“管理”轻“教育”,重“形式”轻“内容”,无法形成合力;另外,在具体实践中,主责职能部门和党建、学工干部队伍对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同源、共生、共变的关系认识不到位,理解力和执行力不够,实际工作效果往往与上级党委的要求有差,达不到协同育人的工作目标。

三、创新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实现路径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党建要以新思路、新方法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二者创新融合。高校应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改变并优化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传统教育模式,构建“互联网+党建与思政”数据标签对学生进行差异化分析,从而实现个性化指导。同时,应联动线上线下教育,聚焦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卓有成效的互动效果。

(一)重视实践,坚持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终服务于实践,缺乏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是纸上谈兵。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应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基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发展,应在党委领导下坚持校长负责制,依法治校、民主办学[6]。通过明晰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使其成为营造优良校风和学风的催化剂,从而引导大学生通过大学阶段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立远大志向,做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同时结合党务、政务和教学科研。一方面,重申学校基层部门年度考核方案,调整考核项目的权重,提升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比重,将其制度化、目标化;另一方面,改革学校德育工作责任机制,设立教育工作者责任激励体系,鼓励教育工作者扎根教学科研工作,灵活运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成果,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提升主题教育实践成效,不断创新党建及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通过这一实践性联动工作,使理论教育和实际工作实现从割裂到统筹的策略转型,二者融合模式实现从原生到创生的价值蜕变,工作方式实现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转变,从而用实际成效检验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效果。

(二)差异分析,构建“互联网+党建与思政”数据标签。差异分析是指根据大数据对学生个体特征进行的预警和分析。在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中,构建“互联网+党建与思政”数据标签,对学生群体进行差异分析,有助于推动精准培养和个性化教育工作,结合学生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在学生群体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牛顿在17 世纪提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被人们称为“机械思维”,该思维认为万事万物运转发展的结果是确定的、有规律的。但在数据爆炸式增长的时代,“机械思维”已不能够解决信息增长带来的各种问题[7]。以高校多源化的数据来看,信息化工作的积累使学生数据得以沉淀,这就为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创新提供了基础。例如学生出入图书馆的次数及图书借阅情况、学生的课堂考勤、活动参与都能客观全面的从数据中反映出来。高校可以根据数据归类,建立信息标签,预测学生的行为偏好。在学生群体中,部分特殊学生会因家庭原因、经济情况或心理问题等刻意隐藏自身标签,如果不通过大数据进行差异分析,则很难从主观上觉察到学生的细微变化。而通过差异性分析,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准确发现学生的行为异常、情绪波动等情况,从而对其开展精准指导和帮扶[8]。受互联网浪潮的冲击,大学生普遍崇尚个性化发展,也越来越擅长隐藏自己的心思和情绪,规训式群体教育效果趋于局限。因此,关注群体教育中的个性化发展是当前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目标和新的突破点。

(三)互联互通,创新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主辅相融模式。党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建设的内容与形式的形成,需要考虑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和活动方式,充分体现“大的建设观”。大学生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对未知的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是大数据时代网络空间最活跃的用户。因此,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应摆脱传统的线下说教式的教育模式,融合大学生愿意接纳的线上模式,构建以学生群体为核心的线上线下互动机制,增强教育的辐射力、参与力和感染力。基于此,打造线上线下主辅相融的模式势在必行。互联是指运用互联网思维和一体化发展概念,依托“学习强国”App 及高校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官网等官方学习平台,通过重组平台内容组织架构,实现信息生态融合,构建线上线下组织和活动一体化模式。互通是指借助融媒体的传播聚力优势,实现信息的多角度、全天候、多领域、多方位的传播体系。一方面,以移动终端官方学习平台为载体,构建自上至下的党建组织结构,依托强大的群际效应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形成裂变式传播,扩大信息传播的受众面,提升信息扩散的精度、强度和速度,切实增强共振效果。例如,出台“积分累积”制,鼓励学生用户每日到平台签到、阅读并转发推送内容,从而累计积分。积分到一定等级可兑换小礼品,积分排名靠前者可在干部晋升时优先考虑等;另一方面,依托互联网载

体开展线下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确保线上线下形成合力。定期开展党内互联网学习推介会,向学生传播信息内容甄别的方法和技巧。聚焦高校党建的根本问题,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9],应充分发挥线上线下各自优势,不忘初心,牢记党组织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

四、结语

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始终贯穿于学校的各项事业发展中,及时抓住大数据发展的机遇,重新构建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塑造新生态和新环境,将理论教育和实际工作相结合,以学生群体教育中的个性化发展作为新思路,把线上线下主辅教育融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新途径,提升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创新发展,以高质量的党建推动高校为党和国家输出高质量的人才。

猜你喜欢

融合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思想与“剑”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融合》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