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的绿色发展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2023-10-14李春梅沈文科苏颖喆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3年8期
关键词:黄河流域

李春梅 沈文科 苏颖喆

摘要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走绿色发展道路。该研究采用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度2010—2019年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36个地级市的绿色发展效率,进一步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究各影响因素联动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复杂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 全流域限制开发区的绿色发展效率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流域内各区域绿色发展效率差异明显,下游限制开发区的绿色发展效率最高,中游限制开发区次之,上游限制开发区最低。② 全流域限制开发区高绿色发展效率地区由集群分布向连片分布转变,效率有效地区从集中在上中游地区转变成集中在中下游地区,黄河南岸限制开发区的绿色发展效率显著高于黄河北岸区域。③ 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环境规制、贸易开放水平、产业结构高级化和科教投入均无法单独成为推动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形成高绿色发展效率的必要条件。④ 存在4种模式可以促进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效率提升,分城市类型看,环境规制+外向经济联动模式能够推动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的农业型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提升;基础动力+环境规制+外向经济+产业升级联动模式能够推动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提升;外向经济+产业升级联动和基础动力+产业升级+科教投入联动两种模式可以助推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的老工业基地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提升。该研究基于组态关联视角为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农业型城市、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城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助推绿色发展提供了建议。

关键词 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效率;非期望产出SBM;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 F124. 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23)08-0157-09 DOI:10. 12062/cpre. 20230309

黄河流域横跨中国东中西部,是中国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经济地带。长期以来,黄河流域水资源先天禀赋不足,用仅占全国2%的水量供应了全国12%的人口,灌溉了全国15%的耕地,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俨然超过了生态保护红线;沿黄各省区多以能源产业、重化工业为主导产业,产业倚能倚重现象突出,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黄河流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如何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限制开发区作为中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一类区域,其规划之初的目的是控制区域内的开发强度,并不是为了限制区域发展。但在中国,限制开发区的区域范围与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区域范围高度重合[1],这在一定程度上致使限制开发区发展机会的损失。随着马太效应日趋显著,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现象加剧,亟须解决落后地区的发展动力问题。那么,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效率究竟如何?如何推动其绿色发展?该研究试图回答以上问题,以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

1 文献综述

已有研究成果主要从外生政策帮扶和内生动力两个方面探讨限制开发区的经济发展问题。在外生政策帮扶方面,李潇等[2]认为应根据主体功能区禁限开发程度建立生态补偿标准,张化楠等[3]提出根据主体功能区划的特点实施中下游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对上游限制开发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孙永胜等[4]、李平等[5]、郭付友等[6]学者则认为必须考虑到限制开发区是一类保护和发展存在尖锐矛盾的区域,绿色发展模式能够切实满足限制开发区保护性发展要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黄河流域统筹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要基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生态功能区重点保护好生态环境,不盲目追求经济总量,确定了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坚持绿色发展的基调。

关于绿色发展,2016年12月12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统计局、原环境保护部、中央组织部等部门发布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确定了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增长质量和绿色生活六个维度的评价标准[7]。学者们对此进行了众多有益探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研究指标上,一部分学者采用多角度广覆盖的指标选取对特定区域的绿色发展进行综合评价[8],另一部分学者通过选取部分指標考察经济领域的绿色经济效率或是生态环境领域的能源效率以及环保效率[9-11]。另一方面在研究方法上,使用熵值法等传统方法对绿色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仍是主流[6],但以“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为依据,选取《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中关键性指标建立DEA模型分析绿色发展效率的研究逐渐增多[2]。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绿色正在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势必要求对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需要从以GDP增长为单一评价指标的经济增长效率向立足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双重约束下多评价指标的绿色发展效率过渡[13]。

绿色发展效率作为评估绿色发展成效的核心指标[12],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关于绿色发展效率的研究成果可以分为3类。一是绿色发展效率的测度方面,这类研究主要表现为关于国家层面、长江经济带、代表性城市群绿色发展效率的测度[14-16]。二是绿色发展效率的时空演变方面,陈影等[17]在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发展效率的分析中发现,其效率表现出较高水平下平坦的“U”型时序演变特征,空间变化上呈现出南北低中间高的分布格局。

周亮等[18]在测度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中发现,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存在显著的高效率城市集聚的空间集聚特征,而低效率城市存在显著的负向溢出效应。三是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探索方面,学者们多是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城镇化率、产业结构调整、环境规制、对外开放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创新等因素对绿色发展效率变化的影响[13,19-23]。发现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会加快地区生产要素集聚,从而对绿色发展效率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从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能够显著提升绿色发展效率。“波特假说”和成本约束论表明环境规制力度对绿色发展效率既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也有负向的抑制作用。对外开放水平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主要源于“污染避难所”假说,先进技术的引进能够产生正向的技术溢出促进绿色发展效率提升,但也可能导致东道主国家承接大量的污染企业,影响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主要从两方面影响绿色发展效率,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会显著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使得投入产出更为合理,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能够促使公众环保意识的加强进而倒逼企业绿色转型升级。技术创新能够通过对产业转型升级进行赋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工业废物排放,从而影响绿色发展效率。

综合来看,学界关于绿色发展效率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缺乏针对保护和发展存在尖锐矛盾的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的深入探讨,绿色发展是限制开发区的主旋律,“因噎废食”是不可取的,因此基于内生动力考虑建立一种契合限制开发区保护性发展要求的绿色发展模式是必要的。二是影响因素的探索方面,当前学者通常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某一影响因素对绿色发展效率是否有显著影响,然而这种方法所得的结果是单一影响因素关于绿色发展效率的“净效应”,缺乏从整体角度分析影响因素联动对绿色发展效率的作用机制。基于此,选取2010—2019年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3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其绿色发展效率进行测度,并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uzzy‑Sets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FsQCA)方法研究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效率影响因素的协同影响机制,以期为促进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水平提升,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

2 研究单元、方法与数据

2. 1 研究单元确定

参照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划定的自然流域范围 ,排除已纳入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以及已纳入《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的内蒙古蒙东四盟[24]。将黄河流域划分为上中下游地区。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公开性,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不同主体功能区所包含的县域单元为基础,借鉴郭付友等[6]的处理方法,从GDP和数量两个维度按照两个50%原则进行筛选合并,得到地级市层面的限制开发区研究单元,最终确定的研究区域所包含的城市见表1。

2. 2 研究方法

2. 2. 1 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

DEA模型一般被用来测量决策单元的生产效率,在绿色发展效率的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为了解决传统DEA模型在测算效率时对投入产出松弛变量考虑不足的问题,Tone[25]于2001年提出了SBM模型,该模型不仅加入了非零松弛变量,对投入与产出要素之间的非径向变化作出了改进,并且将非期望产出纳入模型中,使计算结果更具意义。假定建立一个有n 个决策单元的生产集合,每个决策单元包括m 种投入要素,s1 种期望产出要素,s2 种非期望产出要素。那么,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的基本公式表示如下:

2. 2. 2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以集合论和布尔代数运算为基础,是一种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优势实现有效联动的分析方法。该研究选用FsQCA方法进行分析,主要出于以下考虑:①传统回归分析方法往往在严格控制多重共线性问题的基础上,从线性假设出发研究单一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净效应”,但考虑到引起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效率变化的各条件变量间可能是相互依赖的,因此更适合运用FsQCA方法从整体性视角出发研究多种前因变量对结果变量非线性、非对称的协同作用机制。②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提升路径的多样性表明,可能存在多条助推绿色发展效率提升的“等效”因果链。传統回归分析得到的是均衡的唯一最佳路径,而FsQCA方法能够有效解释前因条件的不同组合可以导致同一结果发生的等效性问题,因此更适合探究绿色发展效率影响因素的差异化影响机制。③该研究以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36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属于小样本数据,而FsQCA方法以布尔代数运算为基础,其条件组态结果的稳健性取决于样本案例选择的代表性,与样本案例选择的数量无关,因此适合用FsQCA方法开展研究。

2. 3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绿色发展效率的实质是在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双重约束下对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因此对其研究要协同考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合理配置问题和环境保护问题,该研究以“经济-环境-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和《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为依据测算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的绿色发展效率[26]。构建的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 模型主要包括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产出指标分为期望产出指标和非期望产出指标。投入指标分别选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年末单位从业人员数、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供水总量和全社会用电量来表征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土地投入、水资源投入和能源投入。期望产出选用地区生产总值表征经济收益,公园绿地面积表征环境收益,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表征社会收益。非期望产出用工业烟(粉)尘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工业废水排放量表示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各指标数据均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EPS 数据平台、各省(自治区)地级市(州)2011—2020 年统计年鉴和各省(自治区)地级市(州)2010—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 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效率测度结果与分析

3. 1 绿色发展效率的时序演变特征

运用Matlab2021软件,根据非期望产出SBM方法测算2010—2019年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36个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值,其均值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总的来看,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效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在2010—2012年呈现出先升后降态势,2013—2016年为波动上升阶段,2017—2019年为持续下降阶段。这种阶段性变化特征与国家和有关地区相关时期发展战略和政策规划导向的特征有一定契合。2010年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基于国家层面划分确定了限制开发区区域范围,而在2011年后各省份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开始制定本省域的主体功能区区划,在囊括国家层面限制开发区区域的同时,基于省域内实际考虑,另外划分了本省域的限制开发区区域,这就可能导致原本不属于国家层面限制开发区的区域被控制开发强度,在经济发展方面出现衰退,造成绿色发展效率下降。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破除各地区唯GDP论的考核机制和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得各地区在现有水平下能够加大对区域环境治理的投资力度,控制工业废物的排放量,从而出现了绿色发展效率快速增长的“蜜月期”。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这就要求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需要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的绿色发展模式转变。但黄河流域尤其是中上游地区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产业结构重型化严重,面临的产业转型压力巨大,导致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出现了下降的趋势。由表2可知,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整体的资源投入冗余度和非期望产出冗余度显著高于其他指标,说明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仍然为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而劳动力、资本、水资源的投入冗余度和烟(粉)尘、二氧化硫的非期望产出冗余度在下降,经济收益的期望产出不足度也在小幅下降,说明劳动力和资本的经济产出能力有所提升,节能减排水平在提高。

从流域差异的视角分析,在样本研究期限内,黄河流域上中下游限制开发区的绿色发展效率差异逐渐扩大,效率均值呈现出下游>中游>上游的格局。黄河流域中游限制开发区的绿色发展效率变化特征与限制开发区整体的效率变化特征基本保持一致,呈波动下降趋势。由表2可知,其效率下降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区域内资源投入冗余度和非期望产出冗余度仍高于其他指标,环境收益的期望产出不足度在上升。表明未来黄河流域中游限制开发区提高绿色发展效率需要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和提升环境收益产出水平。黄河流域上游限制开发区的绿色发展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相较于2010年,2019年上游限制开发区非期望产出冗余度大幅下降,烟(粉)尘、废水和二氧化硫排放冗余度分别下降了25. 34%、51. 08% 和16. 16%,说明上游限制开发区高耗低效的发展模式有所改善,但依旧过高的资源投入冗余度和上升的环境收益期望产出不足度揭示了目前上游限制开发区尚未完全转变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环境压力仍然很大,因此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保护效率将是黄河流域上游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效率改善的重点。黄河流域下游限制开发区的绿色发展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黄河流域下游地区作为流域内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对协调的区域,其投入冗余度和产出不足度较中上游地区明显更低,但值得注意的是其废水产出冗余度和能源投入冗余度与其他指标相比明显更高,并且呈现出上升趋势,表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污水排放能够促进黄河流域下游限制开发区的绿色发展效率进一步提升。

3. 2 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格局演化

为了进一步分析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分异,将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的36个样本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用ArcGIS 10. 7软件进行可视化绘图分析。借鉴已有研究,将效率等级划分为:效率有效(ρ*=1),效率良好(0. 80 ≤ ρ* < 1),效率中等(0. 60 ≤ ρ* < 0. 80),低效率(0 ≤ ρ* < 0. 60)[27],以更直观展现出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具体测算结果见表3。

从效率变化的空间分布来看,效率有效地区由集群分布转变成连片分布。2015年及之前,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效率有效的地区主要呈环绕状,集聚分布在关中平原四周。但在2015年以后,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效率有效地区的集中区域逐渐从关中平原四周向其东南方向转移,在秦岭淮河一带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效率有效地区连接,形成连片的效率有效区域。由表2可知,空间格局演化的可能原因是下游地区高效率城市生产要素配置更为合理,节能减排效果更为凸显。此外黄河南岸限制开发区的绿色发展效率显著高于黄河北岸区域,这也说明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分异性显著。从效率变化的区域分析,效率有效地区从集中在上中游地区转变成集中在中下游地区。黄河流域上中下游限制开发区组群内部各城市展现出无规律的效率变化,黄河流域上游限制开发区组内陇南市由效率有效地区变为低效率地区,中卫市由低效率地区转变为效率有效地区。中游限制开发区组内铜川市和延安市都是由效率有效地区转变为低效率地区,运城市由低效率地区转变为高效率地区。而下游限制开发区组内信阳市和驻马店市由低效率地区转变为效率有效地区,滨州市由效率有效地区转变为低效率地区。正是上中下游限制开发区各城市这种无规律的效率变化,为后续使用FsQCA方法从整体性视角探讨样本城市效率变化的原因提供依据。

4 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

该研究试图从组态关联视角分析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效率变化的影响机制,参照FsQCA的一般研究框架,以绿色发展效率(gd)作为结果变量;借鉴相关文献[21-22,28],采用归纳法选取既有研究表明的如城镇化水平(ur)、环境规制(er)、贸易开放水平(eo)、产业结构高级化(is)、经济发展水平(ed)、科教投入(se)等能够单独对绿色发展效率产生影响的变量作为条件变量[29]。城镇化水平选取地级市城镇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比值表征;环境规制用地级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表征;贸易开放水平用地级市进出口商品总额与生产总值的比值表征;产业结构高级化用地级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值表征;经济发展水平选取地级市人均GDP表征;科教投入选取地级市(科技支出+教育支出)与生产总值的比值表征。

4. 1 变量校准

参照FsQCA分析的一般步骤,首先对样本原始数据进行校准,校准指的是给案例赋予集合隶属的过程[30]。具体而言,由于未校准的数据仅能反映案例关于某个变量的相对关系,无法直接显示案例属类的相对程度,因此需要给案例赋予介于0~1之间的集合隶属分数,以区分不同案例属于某一集合的程度,越接近于1,表示隶属度越高。该研究采用直接校准法对案例进行校准[31],将各变量的完全隶属点、交叉点和完全不隶属点3个锚点分别设定为其原始数据的90%分位数、50%分位数和10%分位数。各变量的校准锚点见表4。

4. 2 单变量必要性分析

在进行组态分析前,需先对校准后的各条件变量进行必要性分析。该步骤是为了检验某一前因变量与结果变量是否存在必然性关联,即结果发生时是否总存在某一前因变量。通常将一致性得分大于0. 9的前因变量记为必要性条件[32]。该研究以绿色发展效率作为结果变量,验证每个前因变量的必要性,最终结果见表5。可以发现,对于高绿色发展效率这一结果变量而言,没有前因变量的一致性得分大于0. 9,即没有必要性条件,证实了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效率的变化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由多种因素协同影响、共同發力的结果。

4. 3 条件组态分析

为进一步研究各前因变量构成的组态是否为高绿色发展效率结果集合的子集,需要进行条件组态分析。参照相关学术研究,将原始一致性阈值设置为0. 8,案例频数阈值设置为1,PRI一致性阈值设置为0. 70[33],共生成了复杂解、中间解、简约解三种结果。相较于未经简化而不利于分析的复杂解和过度简化而可能与现实不符的简约解,中间解得到的组态更符合理论与实际,因此该研究主要呈现中间解形成的条件组态,采用Fiss[34]的汇报形式,将同时出现于中间解和简约解的条件变量记为核心条件,用●表示核心条件存在,记为核心条件缺失,将仅出现于中间解中的条件变量记为边缘条件,用●表示边缘条件存在,表示边缘条件缺失,空白表示该条件变量的出现与否对结果无影响,条件组态结果见表6。由表6可知,解的总体一致性为0. 87,表明在满足这4条路径的所有案例中,有87%的限制开发区的绿色发展效率呈现出较高的水平;解的总体覆盖度为0. 42,表明这4条路径可以解释42%的黄河流域内限制开发区高绿色发展效率的案例,单个组态的一致性大于可接受的最低标准0. 75。

组态1以非高城镇化水平、非高科教投入为核心条件,高环境规制、高贸易开发水平和非高产业结构高级化为边缘条件。表示当区域内由于城镇化水平低和科教投入少而造成产业转型升级缓慢时,为了促进绿色发展效率提升需要扩大贸易开放力度,吸引产业集聚到城市,同时为了避免“污染天堂”出现,在提升区域贸易开放水平的同时需要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限制高污染产业被转移到承接地区。可将此类组态命名为环境规制+外向经济联动模式,该组态可以解释24%的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案例,典型案例有聊城市、菏泽市等农业型城市。例如聊城市户籍人口的60%以上是农民,第一产业的生产总值占到总生产总值的14%以上。城镇化水平不高导致无法解放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投入到工业化建设中,并最终影响到城市经济发展速度。聊城市长期以来产业结构偏重,重化工业占工业比重达70%,高耗能、高污染排放的企业众多。在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聊城市编制《聊城市“三线一单”暨城市环境总体规划(2018—2035年)》,以严格的环境治理措施倒逼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此外聊城市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水平,着力构建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大力推进对外贸易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鼓励优质企业在境外建立商品展示中心、物流基地等,严格把控生态开放,引进低碳环保产业和生态产业,促进绿色发展效率提升。

组态2以高贸易开放水平、高产业结构高级化和非高科教投入为核心条件,高经济发展水平和高环境规制为边缘条件,表明当区域科教投入水平较低时,推动绿色发展效率提升需要从扩大贸易开放力度,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实施严格的环境规制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多管齐下”。

可将此类组态命名为基础动力+环境规制+外向经济+产业升级联动模式,该组态可以解释26%的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案例,典型案例有济宁市、泰安市和临沂市等区域。组态2所解释的案例多为资源型城市,例如济宁市因煤而兴,是中国八大煤炭基地之一,丰富的煤炭资源为济宁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但同时也导致济宁市产业结构出现“一煤独大”的局面。此前发布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中,济宁市被列为资源型城市,表明其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已严重制约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济宁市从多个方面共同发力推进绿色发展。贸易开放方面,2015年兴建的长江以北最大的内河港口“梁山港”在2021年实现了公铁水路多式联运通航,打通了对外贸易新通道,为济宁市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大力推动煤炭产业转型,推进现代化煤炭工业建设。此外印发《济宁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促进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助推绿色发展效率提升。

组态3以高贸易开放水平、高产业结构高级化、非高科教投入和非高城镇化水平为核心条件,非高经济发展水平和非高环境规制为边缘条件,表明当区域缺乏严格的环境规制,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和科教投入水平不高时,推动绿色发展效率提升需要从扩大贸易开放水平及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着手。可将此类组态命名为外向经济+产业升级联动模式,该组态可以解释16%的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案例,典型案例有汉中市等。组态4以高经济发展水平和非高城镇化水平为核心条件,非高环境规制、非高贸易开放水平、高产业结构高级化和高科教投入为边缘条件,表明在缺乏严格环境规制以及区域贸易开放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较低的城镇化水平会阻碍资源要素集聚制约城市工业化进程推进。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此时需要加大科教投入促进区域内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保证产业结构向高级化转型推动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进而帮助区域绿色发展效率提升。可将此类组态命名为基础动力+产业升级+科教投入联动模式,该组态可以解释14%的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案例,典型案例有南阳市等城市。结合组态3和组态4来看,虽然两种组态构型不同,但所解释的案例大多是老工业城市。例如南阳市在《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中被划定为老工业城市,作为豫南重要的区域副中心城市,其经济总量位列河南省第三,但是其城镇化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2019 年仅为47. 7%在省内排名倒数第五,城镇化水平不高致使无法解放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到工业化建设。同时受地理位置制约,南阳市对外联系滞后,“盆地思维”亟须打破。近些年南阳市积极推进张仲景国医大学复建,以科教投入为产业转型重要抓手,促进资源要素集聚打造特色鲜明的国家中医药改革试验区,推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拓展新兴产业,助推绿色发展效率提升。

4. 4 稳健性检验

以集合论为基础的QCA研究结果应优先选择集合论特定的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35] 。该研究采用提高PRI一致性水平和改變校准阈值两种方法进行检验,首先将PRI一致性阈值由0. 70提高到0. 75;其次改变校准阈值,将原始数据的完全隶属点、交叉点和完全不隶属点由90%、50%和10%分位数调整到95%、50%和5%分位数重新校准。最终检验发现得出的新组态与原组态基本一致,故该研究的分析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健性。

5 结论与建议

5. 1 结论

该研究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方法,对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36个城市2010—2019年的绿色发展效率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更进一步考虑到绿色发展效率受多重因素并发影响,因此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对影响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效率的因素进行组态分析。具体结论如下:①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效率在研究年限内波动上升,资源利用效率和节能减排水平较低致使效率仍未达到有效状态。流域内各区域绿色发展效率差异明显,呈现出下游>中游>上游的流域特征。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效率有效地区由集群分布转变成连片分布,黄河南岸限制开发区的绿色发展效率显著高于黄河北岸区域,效率有效地区由集中在上中游地区转变为集中在中下游地区。②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环境规制、贸易开放水平、产业结构高级化和科教投入均无法单独成为推动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形成高绿色发展效率的必要条件,其效率变化是多种因素协同影响、共同发力的结果。③通过分析得到4条影响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效率的组态。组态1构成的环境规制+外向经济联动模式说明促进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农业型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提升需要从实施严格的环境规制和扩大贸易开放水平同时发力。组态2构成的基础动力+环境规制+外向经济+产业升级联动模式说明对于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的资源型城市而言,提升其绿色发展效率需要从扩大贸易开放力度,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实施严格的环境规制和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升级共同发力。而组态3构成的外向经济+产业升级联动模式和组态4构成的基础动力+产业升级+科教投入联动模式两种不同的组态都对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老工业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提升有很高的解释度,证实了组态分析中殊途同归的存在,说明助推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老工业基地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提升的关键所在是扩大贸易开放力度和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升级或是在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上实现重点突破,并在产业结构高级化升级和提高科教投入上持续发力。

5. 2 建议

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①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整体绿色发展效率仍未达到有效狀态说明现阶段流域内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消耗尚未实现强脱钩,因此为了提高绿色发展效率,必须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实现区域分工“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②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助推区域绿色发展。针对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老工业城市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型产业的现状,运用现代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等科技手段改造传统制造业,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同时进一步扩大贸易开放水平。对于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的资源型城市而言,需要正视自身发展的短板和长处,以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倒逼传统产业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步伐,优势再造聚合发展动力,扩大贸易开放水平,紧抓新兴产业发展风口。对于位于流域内限制开发区的农业型城市而言,要把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式作业转变到集约式生产作业,实现规模经营提高作业效率,同时进一步扩大贸易开放水平,统筹内外需求联动促进经济增长。

该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由于数据获取限制,选取地级市为研究单元,未来将基于县域地区为研究单元进一步对限制开发区展开更具有时效性和更充分的探讨。其次受中小样本条件变量选取数量限制,仅探讨了影响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效率的6个因素,在完备性考虑上有所欠缺,未来可以考虑选取其他因素开展研究。

参考文献

[1] 谌莹,张捷,石柳. 主体功能区政策对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

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20(4):97-108.

[2] 李潇,李国平. 禁限开发区生态补偿支付标准研究[J]. 华东经

济管理,2015,29(3):57-62.

[3] 张化楠,葛颜祥,接玉梅. 主体功能区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J]. 现代经济探讨,2017(4):83-87.

[4] 孙永胜,佟连军.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

征与影响因素[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8):154-161.

[5] 李平,佟连军,范围广,等.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格局

演变及障碍因素识别[J]. 地理科学,2020,40(5):730-739.

[6] 郭付友,侯爱玲,佟连军,等. 振兴以来东北限制开发区绿色发

展水平时空分异与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2018,38(8):58-66.

[7]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统计局,环境保护部,等. 关于印发

《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的通知

[R]. 2016.

[8] 王勇,李海英,俞海. 中国省域绿色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

征[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28(10):96-104.

[9] 钱争鸣,刘晓晨. 中国绿色经济效率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分

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7):104-109.

[10] 魏楚,沈满洪. 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DEA的实证分析

[J]. 管理世界,2007(8):66-76.

[11] 杨青山,张郁,李雅军. 基于DEA的东北地区城市群环境效率

评价[J]. 经济地理,2012,32(9):51-55,60.

[12] 郭付友,高思齐,佟连军,等. 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的时空演

变特征与影响因素[J]. 地理研究,2022,41(1):167-180.

[13] 赵领娣,张磊,徐乐,等. 人力资本、产业结构调整与绿色发展效率

的作用机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11):106-114.

[14] 车磊,白永平,周亮,等. 中国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特征及溢出

分析[J]. 地理科学,2018,38(11):1788-1798.

[15] 李爽,周天凯,樊琳梓. 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发展及影响因素

分析[J]. 统计与决策,2019,35(15):121-125.

[16] 刘曙光,尚英仕. 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绿色发展效率评价及障

碍因子分析[J]. 城市问题,2020(1):73-80.

[17] 陈影,文传浩,沈体雁.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发展效率评

价及时空演变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2,31(5):

1137-1151.

[18] 周亮,车磊,周成虎. 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及

影响因素[J]. 地理学报,2019,74(10):2027-2044.

[19] 王兵,唐文狮,吴延瑞,等. 城镇化提高中国绿色发展效率了吗

[J]. 经济评论,2014(4):38-49,107.

[20] 何爱平,安梦天. 地方政府竞争、环境规制与绿色发展效率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29(3):21-30.

[21] 郭爱君,张娜. 市场化改革影响绿色发展效率的理论机理与实

证检验[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30(8):118-127.

[22] 黄磊,吴传清. 长江经济带城市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及其空间驱

动机制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29(8):40-49.

[23] 袁润松,丰超,王苗,等. 技术创新、技术差距与中国区域绿色

發展[J]. 科学学研究,2016,34(10):1593-1600.

[24] 安欣,徐硕,张萌萌,等.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空间

关联分析[J]. 统计与决策,2021,37(23):111-115.

[25] TONE K. A slacks‑based measure of efficiency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1,

130(3):498-509.

[26] 曾刚,胡森林. 技术创新对黄河流域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研究

[J]. 地理科学,2021,41(8):1314-1323.

[27] 狄乾斌,孟雪.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城市发展效率时空差异探讨:以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城市为例[J]. 地理科学,2017,37(6):807-816.

[28] 睢党臣,张扬. 黄河流域城市经济集聚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

研究[J]. 甘肃社会科学,2022(5):217-227.

[29] 崔宏桥,吴焕文. 创业环境如何影响科技人员创业活跃度:基

于中国27个省市的FsQCA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38

(13):126-134.

[30] SCHNEIDER C Q,WAGEMANN C. Set‑theoretic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a guide to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2.

[31] RAGIN C C,FISS P C. Net effects analysis versus configurational

analysis:an empirical demonstration[C]//RAGIN C C. Redesigning

social inquiry:fuzzy sets and beyond.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8.

[32] RAGIN C C. Redesigning social inquiry:fuzzy sets and beyond

[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8.

[33] GRECKHAMER T,FURNARI S,FISS P C,et al. Studying configurations

with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best practices in strategy

and organization research[J]. Strategic organization,2018,16

(4):482-495.

[34] FISS P C. Building better causal theories:a fuzzy set approach to

typologies in organization research[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1,54(2):393-420.

[35] 杜运周,贾良定. 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QCA):管理学研

究的一条新道路[J]. 管理世界,2017(6):155-167.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
生态环境部启动新一年度黄河流域“清废行动”
黄河流域文学生态意识的地域透视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度质量发展”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题征稿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协同治理法治化的路径研究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题征稿
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治理的法治保障分析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陕西担当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