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区校一体”的大学生双创教育实践体系研究——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2023-10-14

大众科技 2023年9期
关键词:职业高职教育

安 霞 

基于“区校一体”的大学生双创教育实践体系研究——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安 霞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高新区高职教育研究院,江苏 无锡 214028)

创新驱动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共同实施有效促进社会全面发展。高职教育界要从“双战略”的高度,思考和布局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以学生为中心、结果为导向定位培养目标,依托产教融合优势,打造实践教学平台,以活动为基础建立分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多元协同、共育双创人才,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路径。

区校一体;多元协同;双创教育;实践教学

引言

2010年教育部把创业教育名称改为“创新创业教育”,正式将创新教育纳入到创业教育中,明确了创新对创业的重要性和基础性,强调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体化,即“创新创业教育”包涵了“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的科学内涵,二者不是简单等同,而是创新与创业综合性、连续性和融合性的一体化教育[1,2]。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德国物理学家赫尔·哈肯首创了协同学,强调了系统内部的协同运作可以为整体带来更高的价值[3]。这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系统中各利益相关者形成共同目标和利益诉求,进而产生协同效应[3],整合资源,强化实践,提升效率。

1 双创教育的价值追求与现实羁绊

自1997年清华大学举办首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以来,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已经有20余年的历史。期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指导,扶持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可以说,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虽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迅速。

1.1 双创教育的价值追求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意识、思维、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在于挖掘学生创新创业的潜力,激发兴趣,点燃梦想,锻炼能力,锤炼品格。虽然实际创业的只有少数人,但创新创业教育对每个人都是必要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全方位全过程,对经济社会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4]。

创新驱动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双战略”的共同实施有效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推动我国从科技大国转向科技强国,从人才大国转向人才强国,逐步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5]。高职教育界要从“双战略”的高度,思考和布局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1.2 双创教育的现实羁绊

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首次提出,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6]。此后,中央与地方政策联动助力“双创”,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重要契机。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不仅重申要结合专业教育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而且进一步提出要“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7]。

高职院校已经比较普遍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设了创新创业类理论和实践课程,提出了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在取得成绩的同时,高职院校更应深刻剖析自身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缺失的优势。沈建锋[8]认为当前我国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认知存在偏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未能完美融入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实习实训环节同质化严重、可供创新创业教育利用的校外资源不足。王淑涨[9]认为伴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不断实施,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如缺少整体设计、实践教育不具备兼容性、无法构成合力、实践教育中与专业的融合性比较欠缺等。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尤其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企业等多元主体协力完成,融入信息技术、创新服务机制、建设规范和标准,走出自娱自乐式的怪圈。

2 双创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反向设计

2012年英国《国家创业教育标准》提出,创新创业教育不限于任何特定年龄段,应存在于各种各样的创新创业活动中[10]。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提出建立健全教学与实践相融合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11]。创新创业教育应凸显其实践性,坚持“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ness,SC),基于“结果导向”(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反向设计教学载体,这对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

2.1 以学生为中心

在我国,“以学生为中心”已成为高等教育转型的重要方向,是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衡量维度之一,高等教育应彰显“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12]。无锡科技职业学院院长孙兴洋[13]认为要让学习者学得快乐、学得舒心,学有获得感;要把满足选择作为教育改革的坚定方向,以学习者为中心推进教育改革;把推动学生认识社会、感受职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改革的重点。创新创业精神本质上就是永不服输的挑战精神、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同等重要,都是决定职业生涯质量的人力资本素质的重要组成。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要基于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从精神上塑造,从技能上锤炼。

2.2 以结果为导向

美国学者斯派蒂(Spady)在1981年提出了结果导向教育(OBE),倡导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主体导向的教育理念,他指出,“在一个教育培养体系中……要对学生设定一个清晰的培养目标,然后依照培养目标来构建课程体系、组织课程教学、评估教学效果,并确保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服务于培养目标的达成”[14]。为科学设计育人目标,笔者在研究中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电话交流、线上联系等方式,对无锡高新区20家企业进行了调研。所调研企业普遍认为: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研发制造类企业尤其需要创新型员工,科技创新能力需要在真实项目的运作中才能得到养成;初创企业尤其需要创业型员工,需要可以和企业同进退、共成长的员工,相比创业知识,创业实践更为重要。

3 双创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协同构建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法》)第一章第四条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的“七个坚持”,其中之一就是“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5]。长期以来国家始终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创新创业教育重在“以活动为基础”,建立供学生体验和孵化的实践教学平台,体验平台能让学生身处其中,体验创新创业带来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16]。这就更加需要依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集聚政府、企业和高职院校等各方力量积极协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合力打造“城校共生”的创新创业生态。

3.1 政府的统筹功能

《教育法》第六条提出“职业教育实行政府统筹、分级管理、地方为主、行业指导、校企合作、社会参与”[15]。在“y”型合作模式中,政府为底部支撑点,高校、行业企业是上端顶点,交汇点是学生。政府是政策和制度的产出者,是产教融合的耦合者。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依托政府的顶层规划、政策支持,吸引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政府搭台、企业支持、高校对接、共建共享,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深化产教融合,共同探索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中的课程搭建、教师素质、体系融合、基地建设等问题,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各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17]。政府也要统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是一所高新区办学、办在高新区的江苏省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其“区校一体”办学成效被教育部网站专题报道。高新区主导成立学校理事会,党政主要领导担任理事长,学校党政主要领导担任副理事长。理事会下设专家咨询、校企合作、校地合作3个委员会,由分管产业的区领导牵头校企合作委员会,分管社区教育的区领导牵头校地合作委员会。高新区的大力支持与深度参与成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坚强后盾,理事会、委员会成为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有力推动。

3.2 高校的主体作用

《教育法》第四十条明确鼓励职业学校与相关行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等在多领域建立合作机制[15]。高职院校是育人的主阵地,为了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等问题,应该主动与行业、企业等建立合作机制。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在高新区政府以及头部企业的支持、参与下,在区校一体建设中,“产教创”持续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优化,更好地服务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3.2.1 “产教创”融合的实践教学平台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先后联合高新区内的集萃、奥特维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建“芯火集成电路”“奥特维智能制造”等多个产业学院;共建紧缺人才实训学院“集成电路实训中心”,服务集成电路国家战略;面向集成电路和高端装备制造等千亿级产业,联合华虹、SK海力士、村田、奥特维、顺丰等头部企业,建成集人才培养、实训教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创业服务功能于一体的集成电路、空港物流和智能制造产教融合集成平台;联合海尔、文思海辉、奥特维等行业头部企业,建成专注物联网领域的“海尔工业互联网技术应用中心”,专注人工智能领域的“文思海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中心”,专注智能制造领域的“智能制造技术应用中心”。

企业投入先进设备,共建校内“集萃校内晶圆测试车间”“捷普电子实训中心”“奇瑞捷豹路虎汽车实训中心”等生产性实训基地,将“车间”搬进课堂,共研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在企业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把“课堂”搬进车间,实施现场教学和学生集中岗位实习,构建“区校一体,工学交替”实践教学体系。以“三教改革”为抓手,依托产业学院平台,聘请企业兼职教授和技能大师,开展“五金工程”,共研实训设备,联合编写教材,联合指导学生实践。以合作企业为载体,共建博士工作站,共育混编师资团队,共享高层次人才,联合开展应用研究。平台功能实现“产教创”高度集成。

3.2.2 分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坚持以提升学生的人力资本素质为目标,为了学生能够“上手快、后劲足”,在夯实专创融合、创新创业通识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以“产教创”融合的实践教学平台为重要支撑,积极开展分层次、递进式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形式多样、普及型的实践教学,实现全覆盖。同时,面向重点学生开展拔尖型的实践教学,选拔对创新创业兴趣浓厚且具有一定禀赋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重点培养。

2018年1月,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发布“企业与创业教育学习通道”,通道旨在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内外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图1)[10]。

图1 企业与创业教育学习通道

图1中课内外学习均凸显实践内容,“体验—参与—建模—‘鲜活’—孵化”,呈现“递进”特点。研究中借鉴此通道模型,结合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区校一体化的推进实践,进一步思考和完善,整合出如下实践教学体系(表1)。

表1 分层递进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

3.2.3 浸润式的文化滋养

环境是学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隐性课堂。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定期举办企业家论坛、创新创业沙龙等活动,承办“创响无锡”全民创业大赛新吴选拔赛等创新创业赛事,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学校建有大学生创业园,场地和装修在强调实用功能的同时,注重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作为“教育+实践+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创业园除了满足大学生的项目实践和孵化需求以及提供一站式服务外,还发挥了重要的文化育人作用。学校成立校友会,挖掘和宣传就业、创新创业毕业生典型。

学校与高新区集成电路等产业园共建产业文化体验中心,将产业文化引入校园。与高新区村田电子等世界著名企业共建职业素养训练中心,实施学生成长行动“六个一”计划,开展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体验、职业研习、职业习惯和职业文化等六大职业素养训练,将企业文化和人才标准引入校园。与高新区共建“学习强国”线下体验馆,邀请党员企业家授课,打造产业学院“思政新课堂”,借力“场馆教学”沉浸式、互动式、一站式的学习新模式,激活学生的“学习细胞”。与高新区共建社区学院,先后举办了“庆建党百年华诞,谱新吴终身学习新篇”等主题技能文化展示活动。现场各类技能文化体验活动精彩纷呈,广泛宣传了“技能名师工作室”特色项目,弘扬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要将创新创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发挥蝴蝶效应,传承榜样力量,弘扬典型精神,做好联合激励,引导更多的学生紧密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去创新创业。

3.3 行业企业的多元参与

《教育法》第九条规定:“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工会和中华职业教育社等群团组织、行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等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参与、支持或者开展职业教育”[15]。行业、企业等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伙伴,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校企教学资源库和混编师资团队等的建设,都需要行业、企业的支持。破解校企合作“热力不均”的难题,需要建立配套的激励与管理机制,催生校企合作的内驱力与约束力。完善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促进校企合作的制度化常态化,坚持市场化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挖掘校企间的共同利益,方能保障和提升行业、企业在办学中的参与度与连续性。

无锡高新区设立科技创新促进中心负责引进培育科技人才和项目,推动产学研合作等高新技术产业化相关工作。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在高新区科技创新促进中心以及其他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设立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中小企业科技服务中心。中心依托无锡高新区科信局、经发局等部门及各园区、街道开展工作,在为高新区企业、功能园区、街道社区等单位提供科技服务的同时,促成了政府、园区、行业、企业、高职院校等多元主体构成的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可以持续为师生提供科技创新实践项目。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已然成为高职院校的重点工作之一,作为考核各二级单位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便于管理和实施,高职院校大多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或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在统筹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同时,运维校外行业、企业等社会资源。高职院校每年设立创新创业教育专项经费,用于项目孵化、大赛备赛、平台搭建等;二级学院每年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项经费,用作双创活动经费、双创社团和工作室运营费,以及导师指导费等;通过企业、校友等社会资助成立创新创业基金,有效保障了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资金问题[16];聘请企业家兼职创新创业导师,打造创新创业教育混编师资团队,加强科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在这些工作中,各类型企业以及行业组织、群团组织等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4 双创教育体系的科学评价

人才的培养要符合市场需求,与产业和社会发展相匹配。高职院校应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动态评价与调整机制,评价的主体一是学生,二是企业。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有效的量化指标,是保障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效和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

王占仁等[18]从方法论角度探讨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方法,黄志纯[19]、刘振忠[20]、李兵[21]等从理论层面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指标,高苛[22]、王秋梅[23]等从评价指标权重量化的角度探讨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方法。高职院校应借鉴这些研究成果,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评价机制。同时,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的技术支持,及时跟踪和统计学生创新创业的有关数据,掌握企业的创新创业人才需求和教育资源。其中学生创新创业的有关数据,主要包括创业学生数量,参与科技创新与转化项目的学生数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学生数量,创新创业比赛和技能竞赛参赛获奖的学生数量等。学生的学习日志和成果列表等基础材料可以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并通过具体例证来确定评价机制的运用。国家对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应考量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规划、支持、管理、教学等工作部署和实施情况,考量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创新创业人才需求情况,考量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能力发展情况。通过学生自我评估,用人单位评估,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因其育人成效尤其是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层面的提升难以进行量化统计。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QAA)2016年发布“教学卓越框架”(TEF),2018年发布创新创业教育标准文件,国家指导成为创新创业教育及评估的关键政策驱动。高等教育统计局详实地统计参加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的数据,更好地跟踪分析他们的创新创业情况。“教学卓越框架”(TEF)文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卓越和学生成果提出标准和要求,将学生的学习成果与成绩的衡量指标扩展至学生在企业的参与程度、学生的创新数量等多个维度。另外,该框架设计了一个收集毕业生就业创业数据的新模型[10]。英国模式对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5 结束语

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至今,已在高等教育领域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客观认识发展中的短板和问题。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而深远,高职院校必须真正把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和根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尤其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整合多元力量、优化实践教学平台,专创融合、分层递进地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能够实干、巧干的创新创业人才,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1] 王占仁. “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架构与理论价值[J]. 教育研究,2015(5): 56-63.

[2] 于丹,宋晓兵,李迎秋,等. 基于OBE的普适性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探析: 以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为例[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2): 183-189.

[3] 吴昀辰,王秀云. 论高职院校“五维一体、分层递进”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J]. 教育与职业,2019(20): 82-85.

[4] 王庆环. 创业教育,应该是一种怎样的教育[N]. 光明日报,2017-8-12(7).

[5] 陈雄辉,萧艳敏,崔慧洁,等. 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和人才强国“双战略”的历史演变[J]. 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2020,4(4): 46-52.

[6] 李克强: 在第八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致辞[EB/OL]. (2014-9-11)[2022-06-18]. http://www.gov.cn/guowuyuan/ 2014-09/11/content_2748703.htm.

[7]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 (2015-5-13)[2022-6-19].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8] 沈建锋. 新时期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反思与优化对策[J]. 教育与职业,2018(13): 71-75.

[9] 王淑涨. 产教融合视域下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J].学术论坛,2019(10): 226-228.

[10] 谢萍,石磊.英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其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8(14): 42-51.

[11] 中共中央,国务院.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EB/OL]. (2017-4-13)[2022-6-28]. http://www.gov.cn/zhengce/2017-04/13/content_5185555.htm#1.

[12] 胡建波. 应用型高校“以学生为中心”范式转型的案例研究: 西安欧亚学院的实践与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2021(11): 57-68.

[13] 孙兴洋. 我所理解的“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是什么: 培养“上手快、后劲足”的学生[N]. 中国青年报,2021-03-25(9).

[14] 王红霞,徐兴林,汤冬冬. OBE理念视角下民办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索[J]. 教育与职业,2021(4): 69-73.

[15] 中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M]. 北京: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22.

[16] 周瑜. 高职院校递进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以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职教论坛,2018(2): 137-141.

[17] 李杰.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21(15): 73-77.

[18] 王占仁,刘志,刘海滨,等. 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现状、问题与趋势[J]. 思想理论教育,2016(8): 89-94,103.

[19] 黄志纯,刘必千. 关于构建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思考[J]. 教育与职业,2007(30): 78-79.

[20] 刘振忠,周嫒,张功. 高等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行为评价体系的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99-103.

[21] 李兵. 关于高职院校“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8): 78-80.

[22] 高苛,华菊翠. 基于改进AHP法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J]. 现代教育管理,2015(4): 61-64.

[23] 王秋梅,张晓莲.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J]. 职业技术教育,2016(20): 53-57.

Research on the Practice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Based on "District-School Integration"——Taking Wuxi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he joint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novation-driven strategy and the strategy of strengthening the country with talents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all-rou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munity should consider and layou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ual strategies". Student-centered, result-oriented orientation of training objectives, relying on the advantages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creating a practical teaching platform, activity-based to establish a hierarchical and progressiv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to achieve multiple collaboration and co-educ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talents, is an effective way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train high-quality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district-school integration; multiple collabor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actical teaching

G71

A

1008-1151(2023)09-0116-05

2022-11-28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区校一体’的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实践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21SJA0949,项目主持人:安霞)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安霞(1979-),女,辽宁北票人,无锡科技职业学院高新区高职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产教融合机制、创新创业教育。

猜你喜欢

职业高职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我爱的职业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