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传播传承与转化
2023-10-14郝雨
郝雨
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直接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在全球化时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不能没有民族文化之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特别指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而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与传承,首先要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优秀元素,就要对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进行更丰富的开掘和发现。至于创新性发展,就当今而言,最紧要而且也最容易落实的,应该是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和各种传播媒介,全方位打造优质文化产品,而归根结底是要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
彭翠博士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播与传承》(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遵照这一精神,侧重从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传播媒介、传播渠道、传播价值、传播理念等各个层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并通过一些比较成功的案例总结传播经验和规律,研究传统文化传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一部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证分析的学术成果,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认可和好评。
如果说,传统文化曾经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今天要全面深入地认识和传承,就应该真正把握这棵大树的全身面貌、筋骨血脉和內在精神。作者在“绪论”和“第一章”等部分章节中,首先从纵向脉络上进行爬梳剔抉,简要精到地对传统文化的内涵、构成和特色及意义等加以概要阐释:“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每一部典籍,都凝聚着前人的心血和智慧。人们世代守护,薪火相传,让精神的血脉绵延至今。于是才有了中华优秀典籍的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在无法穷尽的经典面前,我们只能通过《一本好书》《朗读者》《典籍里的中国》这类深受观众喜欢的文化类节目所倡导的深度阅读和沉浸式体验模式,打开典籍,对话先贤。同时辅以跨越时空的方式,知道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决定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
的确,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复兴传统文化的时代大任,不能只是满足于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表面性的流行。对传统文化整体和深入地发掘、整理并全面传播,任重道远。正如本书所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历史结晶和古老智慧,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活的生命’。”尤其是在新媒体环境下,无所不在的传播媒介和各种平台,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播有了无限广阔的渠道和形式。而我们今天的职责和使命,就是要充分利用好新媒体,要以最大的投入、最好的创意,发挥更好的传播作用。本书选取了近期影响较大的一些节目和形式,诸如以古典文化为传播内容的《上新了·故宫》《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制作精良、口碑甚好、收视率甚高的大型文化类节目,凭借着“文化+戏剧+影视+古今对话”的艺术创新模式成功地唤起了年轻受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兴趣和自觉传承意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了忠实的守护者和传承人。
以上这些媒介传播的成功,充分说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大力讲好中国故事的新媒体条件下,应该进一步结合受众的审美理念和社会心理需求,以全新的表现方式和精品内容呈现,继续发挥文化建设的领头羊作用。当然,要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还需要广大文艺工作者和新媒体生产者携手并进,合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而本书详细探讨了对于传统文化传播传承以及新时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路径,不失为一部既有深入理论研究,又具有很强应用价值的专著。
作者系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