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市博物馆馆藏出土瓦当鉴赏
2023-10-14徐晓宁徐凡
徐晓宁 徐凡
摘要:昌邑历史悠久,是东夷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商周时期,昌邑就是我国重要的海盐基地,为齐国盐文化的源头之一。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在昌邑市北部沿海地区发现了大量的盐业遗址。为进一步了解昌邑盐业遗址的性质与文化内涵,昌邑市博物馆从2009年起先后开展了昌邑盐业遗址考古调查、火道廒里盐业遗址群唐央一号盐业遗址发掘、东利渔盐业遗址群鄑邑故城盐业遗址发掘、昌邑古代盐业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四个项目,陆续发现大型盐业遗址、建筑遗迹、陶窑、灰坑、沟、井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的战国及汉代瓦当、筒瓦、板瓦等遗物,且出土的许多残板瓦上都盖有印章,现均藏于昌邑市博物馆。其中,盐业遗址古窑内出土的瓦当形制、纹饰,许多为首次发现,纹饰题材丰富、多样、广泛,风格独特,相当数量的瓦当取材现实、表现现实,对当时的社会生活进行了真实的反映,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
关键词:盐业遗址;瓦当
昌邑历史悠久,是东夷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商周时期,昌邑就是我国重要的海盐基地,为齐国盐文化的源头。汉代,山东设盐官7处,都昌即居其一。在2009年开展的昌邑盐业遗址考古调查中,陆续发现火道村至廒里村(下营)、东利渔村(龙池)两个盐业遗址群,共计211处,是渤海南岸发现的最大的古代盐业遗址群,横跨整个昌邑北部沿海地区,也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具价值的古代盐业遗址群之一。2010年、2012年、2017年又分别组织实施了火道廒里盐业遗址群唐央一号盐业遗址发掘、东利渔盐业遗址群鄑邑故城盐业遗址发掘、昌邑古代盐业遗址保护规划编制三个项目,根据发掘结果判定以上两处盐业遗址群由商周延续至明清时期,历史跨度近3000年,可以看作是中国海盐史的缩影。
本文就考古调查勘探及发掘中发现并收藏于昌邑市博物馆内的瓦当做一简述。
一、遗址地理位置及概况
昌邑盐业遗址位于渤海南岸、昌邑市北部沿海处,遗址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被周边村民拓为耕地,多种植棉花、花生、大豆等农作物。农民耕种时经常捡拾到陶片、残瓦当等,遗址北半部分現在多为盐田。
昌邑盐业遗址的调查勘探与发掘如今已被列入鲁北沿海地区古代盐业遗址群保护规划课题。为做好渤海南岸、鲁北地区盐业考古课题研究,2009年、2017年由昌邑市博物馆联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海岱文化遗产保护咨询服务中心,分两次对昌邑市北部沿海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区域调查勘探工作,大面积发现盐业遗址群址,划分为东利渔盐业遗址群和火道—廒里遗址盐业遗址群,以上遗址群面积大、文化内涵丰富。
为进一步了解昌邑盐业遗址的性质与文化内涵,结合课题研究,昌邑市博物馆联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对火道廒里盐业遗址群唐央一号盐业遗址、东利渔盐业遗址群鄑邑故城盐业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共计4000平方米,发现大型建筑遗迹1座、盐灶3座、陶窑22座,以及盐井、灰坑、沟等遗迹。陶窑形制呈马蹄形,由工作间、火门、窑室、烟道组成,各部分保存基本完整。出土大量的周代盔形器,战国及汉代瓦当、筒瓦、板瓦,另有少量的陶拍、陶垫、陶壶、陶纺轮、陶罐、白陶扁壶、烧制变形的盔形器及板瓦残件等,且出土的许多板瓦残片上都盖有印章。
本文介绍的瓦当,均从窑室、工作间内出土,种类包括纹饰瓦当、文字瓦当两种,形制分为圆瓦当和半圆瓦当。纹饰有战国时期的树木双禽卷云纹、树木卷云纹、卷云纹、花卉几何纹等。
二、昌邑市博物馆馆藏瓦当的类型及特征
昌邑市博物馆馆藏瓦当皆为泥质灰陶,当面纹饰均为模制,背面较平,有与筒瓦相连接时形成的手捏抹平痕迹。根据当面纹饰图案不同,可分为五大类二十四型。
(一)以树木纹为主体的瓦当
均为泥质灰胎。当面纹饰特征方面,以树木纹为主体纹饰,以对称为主要形式在树的两侧饰以双禽、卷云纹。分为六型。
一型:树木双禽卷云纹半瓦当。出土两件纹饰相同的瓦当,一件完整,一件稍残。完整的那件为半瓦当,呈青灰色,质硬。双弦纹,当面纹饰中间为一树木,在树木两侧各饰有卷云纹、两个乳钉及曲颈水禽(图1)。
二型:树木卷云纹瓦当。仅残存一半,泥质灰胎,饰有四条弦纹。当面纹饰中间为一树木,在树木两侧各饰有一卷云纹及乳钉(图2)。
三型:树木卷云纹半瓦当。泥质灰胎。当面纹饰中间为一树木,在树木两侧各饰有一卷云纹(图3)。
四型:树木卷云纹瓦当(残)。泥质灰胎,双界格线平分当面,不穿当心。当面中间为一乳突,纹饰上下左右对称,仅残存一半。当面纹饰中间为一树木,在树木两侧各饰有一卷云纹及乳钉(图4)。
五型:树木云纹半瓦当(残)。该瓦当仅残存一半,泥质灰胎,呈青灰色,质硬。当面饰有双线弦纹,当中一半圆乳突。当面饰有一树木,树木两侧对称饰有卷云纹、圆圈纹饰,底部切割痕清晰可见(图5)。
六型:树木卷云纹瓦当(残)。泥质灰胎,双界格线平分当面,不穿当心。当面中间为一乳突,纹饰上下左右对称,仅残存部分。当面纹饰中间为一树木,在树木两侧各饰有一卷云纹及乳钉(图6)。
(二)文字瓦当
此类瓦当的当面图案纹饰是以文字为内容的,泥质灰胎,呈青灰色,质硬。
出土的两件“千秋万岁”圆瓦当,泥质灰胎,呈青灰色,均残缺,仅剩部分“秋”“岁”。边沿平整,边轮内双线弦纹把当面分成内、外两圈,内圈阳直线四分当面,呈扇格形,每个扇格面内各饰一字,为从右向左直读书写(图7)。
(三)叶形纹瓦当
泥质灰胎,当面纹饰特征主要是以叶形纹饰为主题,有半瓦当和圆瓦当两种类型,搭配饰有乳钉纹及草的变形纹。分为四型。
一型:叶形纹半瓦当。陶泥质,呈青灰色,质硬,双线弦纹。当面正中为一半圆大乳突,其外饰有四个树叶形纹饰,每个叶形内各饰一小乳钉,树叶下饰一圈小乳钉(图8)。
二型:叶形纹圆瓦当(残)。陶泥质,当面正中为一圆形大乳突,外饰一圈树叶形纹饰,每个叶形内各饰一小圆乳钉,树叶下饰一圈三角形小乳钉(图9)。
三型:叶形纹圆瓦当(残)。陶泥质,双线弦纹。当面正中为一圆形大乳突,外饰一圈树叶形纹饰,每个叶形内各饰一小乳钉,树叶下饰一圈小乳钉(图10)。
四型:叶草形纹圆瓦当,陶泥质,呈青灰色,质硬。双线弦纹。当面正中一圆圈,内为一圆形大乳突,外饰四个树叶型纹饰,树叶纹中饰有草的变形纹(图11)。
(四)云纹瓦当
泥质灰胎,当面纹饰特征主要是以卷云纹或变形云纹为主题。形制有半瓦当和圆瓦当两种类型。当面中心多为圆钮,或网格纹饰。云纹占据当面的主要部位,花纹变化复杂多样。分为十一型。
一型:云纹半瓦当。泥质灰胎,双线弦纹。当面饰有左右对称的变形云纹纹饰,当中一半圆,半圆内一长方形乳突(图12)。
二型:云纹半瓦当。泥质灰胎,呈青灰色,质硬。双线弦纹把当面分成两个区域,当面正中为一半圆乳突,其外饰有云纹及变形草纹饰(图13)。
三型:云纹圆瓦当。泥质灰胎,呈青灰色,质硬。当面正中为一圆大乳突,其外饰有一圈云纹及变形草纹饰(图14)。
四型:卷云纹圆瓦当。泥质灰胎,呈青灰色,质硬。单线弦纹,当面正中为一圆大乳突,其外饰有四组连云纹饰(图15)。
五型:卷云纹圆瓦当。泥质灰胎,呈青灰色,质硬。双界格线四分当面,不穿当心。当面正中为一圆乳突,其外饰有一圈网格状纹饰,每界格内饰一卷云纹饰(图16)。
六型:云纹圆瓦当(残)。泥质灰胎,呈青灰色。当面正中为一圆大乳突,其外饰四组云纹及变形草纹饰(图17)。
七型:卷云纹圆瓦当(残)。泥质灰胎,呈青灰色。双线弦纹,当面正中为一圆形网格纹,其外饰四组云纹,云纹中间布满小乳钉纹饰(图18)。
八型:卷云纹圆瓦当(残)。泥质灰胎,呈青灰色。双线弦纹,当面正中为一圆形大乳突,其外饰四组云纹,云纹中间布满小乳钉纹饰(图19)。
九型:卷云纹圆瓦当。泥质灰胎,呈青灰色,质硬。双线弦纹,当面正中为一圆形大乳突,其外饰四组云纹,云纹中间布满几何纹及三角形小乳钉纹饰(图20)。
十型:卷云纹圆瓦当。泥质灰胎,呈青灰色,质硬。三线弦纹,当面正中为一圆形大乳突,其外饰四组云纹,云纹中间布满几何纹饰(图21)。
十一型:卷云纹圆瓦当(残)。泥质灰胎,呈青灰色,质硬。当面正中为一圆形大乳突,其外饰四组云纹、几何纹及六个小乳钉纹饰(图22)。
(五)花草纹瓦当
泥质灰胎,当面主要纹饰特征是以花草变形几何纹饰为主题。分为二型。
一型:花草几何纹圆瓦当。泥质灰胎,呈青灰色,质硬。双线弦纹,当面正中为一圆大乳突,其外饰有一圈花草几何变形纹饰(图23)。
二型:花形纹圆瓦当(残)。泥质灰胎,呈青灰色。当面饰四组花的变形纹饰,每组花形纹饰有四个小乳钉间隔,当面中间一圆形大乳突(图24)。
三、出土印章的板瓦
此次还发掘出了许多带有印章的板瓦残片(图25—图32)。板瓦表面外饰粗绳纹,内面饰布纹、印纹,少量素纹。
四、结语
昌邑市博物馆馆藏的这批盐业遗址古窑内出土的瓦当的形制和纹饰,许多都是该地区首次发现的,其纹饰题材丰富、多样、广泛,风格独特。相当数量的瓦当取材于现实、表现于现实,对当时的社会生活进行了真实的反映,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而这无疑是该批瓦当的一大特点。根据这批瓦当的风格和特征,判定其时代应该为春秋战国至秦汉。
发掘出土瓦当的众多陶窑址密集分布、排列有序,出土遗物数量大。绝大多数为瓦当、筒瓦、板瓦,且板瓦体形巨大,许多板瓦上还印有印章。从瓦当形制及工艺分析,这些古窑遗址应是专门烧造建筑瓦当的官营手工业作坊遗址。
经2012年和2017年兩次考古勘探,在出土瓦当所在窑址东北侧约500米处发现古城遗址一处,城址东西长250米,南北宽252米,面积约63000平方米,勘探发现城墙、壕沟、城门等遗迹。该古城遗址所在位置高于周边地形约4到5米,结合昌邑古县志资料记载及所处地形分析,基本确定该古城遗址为鄑邑故城的具体位置所在。鄑邑故城故址位置处于渤海南岸滩涂之上,距海口不远,受潮汐影响严重,古人为何将鄑城筑在这里呢?笔者认为,这主要是从经济方面考虑的:其一,鄑城周边,古潍水、古溉水、古鄑水在此相互交叉、缓缓入海,上游带来的大量浮游生物使入海口一带渔业资源发达;其二,通过遗址周边遍布周代盐业遗址群分析,该古城遗址位于东利渔盐业遗址群核心位置,早在西周时期已经开始煮盐,所以该古城应与制盐业息息相关。是否为战国至汉代官办盐官官署机构所在地,还有待进一步的发掘和研究。
通过几次考古勘探发掘发现的这批瓦当,是山东地区考古工作的重要发现,具有重要的考古学、历史学价值。这批瓦当的纹饰风格和特征,为战国至秦汉瓦当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且对研究战国至汉代手工业课题具有特殊意义,为我国盐业考古研究提供了非常典型的资料。
参考文献:
党浩,李繁玲.昌邑盐业考古及相关问题探讨[J].文博,2019(06):62-68.
作者简介:
徐晓宁(1974—),男,汉族,山东潍坊人。大学本科,文博馆员,研究方向:文博考古研究。
徐凡(2001—),女,汉族,山东潍坊人。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文博考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