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黏液量乳腺黏液癌患者的MRI 成像特征△

2023-10-14黄智亮龚剑魏文嵩

癌症进展 2023年14期
关键词:黏液乳腺直径

黄智亮,龚剑,魏文嵩

南昌市第三医院1CT室,2乳腺外科,南昌 330009

乳腺黏液癌以病变含有大量黏液成分为特征[1],小而一致的肿瘤细胞漂浮于黏液基质中,并由富含毛细血管的纤维分隔[2]。乳腺黏液癌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单纯黏液癌患者的5 年无病生存率接近100%[2-3]。既往研究认为,乳腺黏液癌占乳腺癌的比例较低,患者发病年龄较大[4],但随着中国老龄化加剧,乳腺黏液癌的发病率呈升高趋势。因乳腺黏液癌部分MRI 成像与良性病变相似,既往关于MRI 的研究集中于对乳腺黏液癌的诊断[5]及与其他乳腺病变的鉴别诊断方面[6-8],但由于黏液癌含有的黏液量不同,患者的预后也不一致[9-10]。因此本研究拟参照临床习惯,依据不同的黏液量(≥90%、≥50%且﹤90%、﹤50%)对乳腺黏液癌进行细分[9-10],从病变的形态学、血流动力学、功能学变化等多个方面分析其差异,以更加符合精准医学的发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 年7 月至2022 年10 月南昌市第三医院收治的乳腺黏液癌患者。纳入标准:术前均接受MRI 检查,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乳腺黏液癌。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完整。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本研究共纳入38 例乳腺黏液癌患者,均接受MRI 检查,其中黏液量≥90%22 例(年龄24~83 岁;Luminal A 型14 例,Luminal B 型8 例;淋巴结转移1例),黏液量≥50%且﹤90%9 例(年龄42~77 岁;Luminal A 型4 例,Luminal B 型5 例;淋巴结转移4例),黏液量﹤50% 7 例(年龄32~51 岁;Luminal A型4 例,Luminal B 型3 例;淋巴结转移5 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MRI 检查方法

采用西门子1.5T Avanto 超导磁共振对所有患者进行MRI 检查。首先进行横断位T2 加权成像(T2 weighted imaging,T2WI)、横断位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双侧矢状位T2WI 常规扫描;然后进行横断位动态增强扫描,对比剂为钆喷酸葡胺,0.2 mmol/kg 静脉团注,速率2.5 ml/s,增强扫描前进行T1 加权成像(T1 weighted imaging,T1WI)扫描,对比剂注入完成后立即连续扫描5 次,单次时间约为60 s,总时间约为6 min。

1.3 图像后处理

由两名乳腺影像医师独立对图像进行分析,意见不一致时协商解决。在病灶明显强化部位选取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ROI面积﹥10 mm2,且是无出血坏死、囊变、钙化的实性病变区域,绘制病灶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TIC)。将TIC 分为3型:Ⅰ型为流入型,强化持续上升,无明显高峰;Ⅱ型为平台型,达到高峰后,信号强度变化值(上升或下降幅度)﹤10%;Ⅲ型为流出型,强化达到峰值后下降幅度﹥10%。测量病变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b值为800×10-3mm2/s。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不同黏液量乳腺黏液癌患者的影像特征,包括形态、边缘、强化方式、TIC 分型、淋巴结转移情况。②比较不同黏液量乳腺黏液癌患者病变最大直径和ADC 值。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 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黏液量乳腺黏液癌患者影像特征的比较

不同黏液量乳腺黏液癌患者病灶形态、边缘、强化方式、TIC分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黏液量乳腺黏液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1)

表1 不同黏液量乳腺黏液癌患者影像特征的比较

2.2 病变最大直径、ADC 值的比较

不同黏液量乳腺黏液癌患者的病变最大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黏液量≥90%的乳腺黏液癌患者的ADC 值明显高于黏液量≥50%且﹤90%及黏液量﹤50%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2)

表2 不同黏液量乳腺黏液癌患者病变最大直径、ADC 值的比较(±s)

表2 不同黏液量乳腺黏液癌患者病变最大直径、ADC 值的比较(±s)

注:*与黏液量≥90%的患者比较,P<0.01

黏液量≥90%(n=22)≥50%且<90%(n=9)<50%(n=7)F值P值病变最大直径(mm)23.82±12.81 21.89±9.16 37.71±29.21 2.31 0.12 ADC值(×10-3 mm2/s)1.69±0.52 1.20±0.40*0.92±0.14*9.31<0.01

3 讨论

研究显示,乳腺黏液癌的肿瘤直径较大[2,11-12],这可能与黏液成分较多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黏液量乳腺黏液癌患者的病变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雷蕾等[10]的研究结果相似。黏液量﹤50%的乳腺黏液癌患者的病灶直径稍大于黏液量≥50%且﹤90%和黏液量≥90%的患者,但无明显差异,无法单从病变大小进行鉴别,这种差异可能与患者的就医习惯、乳腺癌筛查等因素相关。研究发现,黏液量与病变形态有关[13]。华小兰等[14]研究认为,乳腺黏液癌患者存在大量的细胞外黏液,肿块表现为膨胀性生长,以类圆形或分叶状为主,不规则形占比较少。但郭宁等[8]研究认为,黏液癌不规则形占比超过50%。研究显示,乳腺黏液癌不规则形占比无法从病变形态上对黏液量进行区分,这可能是因为病变黏液成分的限制,使得乳腺黏液癌的病变边缘多光滑,少毛刺[14-15]。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病灶边缘情况乳腺黏液癌患者的黏液量无明显差异,无法通过病变边缘情况鉴别黏液量。

由于乳腺黏液癌中含有大量黏液成分,使对比剂充填病变时受限,病变不均匀或环形强化为重要表现[14,16-17]。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强化方式乳腺黏液癌患者的黏液量无明显差异。TIC 早期强化可反映平衡期前病灶对比剂从血管内流出到血管外细胞间隙的速度,肿瘤新生血管越丰富,管壁通透性越差,强化越明显;曲线中后期主要反映病灶血流的内外平衡及流出状况。有研究显示,由于黏液成分的限制以及纤维分隔的存在,黏液癌表现为持续性强化,TIC 以Ⅰ型多见[5,14,16],本研究结果显示,黏液量≥90%患者的TIC 以Ⅰ型为常见,黏液量≥50%且﹤90%及黏液量﹤50%的患者因为含有其他成分的恶性病变,表现为以Ⅱ型为主,与李娜和罗娅红[18]的研究相似,但不同TIC 分型乳腺黏液癌患者的黏液量无明显差异。

通常情况下,病灶单位体积细胞密度越高,细胞间隙越小,自由水扩散受限就越明显,DWI 表现为高信号改变,ADC 值越低说明受限程度越高,表明细胞增殖越活跃[19]。不同于其他类型乳腺癌,乳腺黏液癌由于黏液成分的存在,使分子扩散增加,DWI 呈高信号的同时ADC 值不降反升[11,15,20-21]。本研究结果显示,黏液量≥90%的乳腺黏液癌患者的ADC 值明显高于黏液量≥50%且﹤90%及黏液量﹤50%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黏液量≥50%且﹤90%与黏液量﹤50%患者的ADC 值无明显差异,黏液量≥50%且﹤90%与黏液量﹤50%患者的ADC 值减低,是由于其含有其他病变细胞。

腋窝等术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黏液量≥90%的乳腺黏液癌患者的腋窝等术区淋巴结转移发生比例低于黏液量﹤50%和黏液量≥50%且﹤90%的患者,与既往研究结果相似[10-11,22]。表明黏液量≥90%的黏液癌患者转移相对少,表明黏液量越高患者的预后越好。

综上所述,乳腺黏液癌以高ADC 值为特征表现,且ADC 值可以初步区分黏液量≥90%、黏液量≥50%且﹤90%和黏液量﹤50%的患者。黏液量≥90%的乳腺黏液癌腋窝等术区淋巴结转移较少见,黏液量﹤50%和黏液量≥50%且﹤90%的患者淋巴结转移较多见,因此寻找转移的淋巴结是鉴别的重点之一。但本研究纳入的病例数较少,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支持。

猜你喜欢

黏液乳腺直径
各显神通测直径
鞍区软骨黏液纤维瘤1例
山水(直径40cm)
会阴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1例
体检查出乳腺增生或结节,该怎么办
爱虚张声势的水
预爆破法处理大直径嵌岩桩桩底倾斜岩面问题
得了乳腺增生,要怎么办?
黏液型与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Cif基因表达研究
黏液水肿性苔藓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