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徒生童话》“1+X”群文阅读主题型教学设计
2023-10-14尹丽丽
■尹丽丽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明确童话所反映的主题;
2.掌握阅读童话作品的思维方法和知人论世的阅读鉴赏方法;
3.学习人物身上散发出的美好品质并涵养自己的心灵。
【教学过程】
一、立足课内,做好衔接
屏显:
他的书,是世界上译文种类最多的书。
他生前,曾被高度赞扬:给全欧洲的一代孩子带来了欢乐。
以他名字命名的奖,被誉为“儿童文学的诺贝尔奖”。
师:他就是——
生(抢答):安徒生。
师:上节课,我们刚学了安徒生的一篇文章《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带给你们哪些启示?
屏显:
可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比如小男孩的角度、皇帝的角度、大臣的角度、骗子的角度。
生:我从皇帝的角度得到的启示是,作为统治者要勤政爱民,不能骄奢淫逸。
生:我从小男孩的角度得到的启示是,要敢于说真话,不说假话。
生:我从大臣的角度得到的启示是,要能够忠于自己的职位,做好本职工作,不欺上瞒下。
生:我从骗子的角度得到的启示是,要想达到自己的目的,就要投其所好。
(生笑。)
师:这是站在骗子的角度思考的,那么站在我们读者的角度,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生:要注意投你所好的人,他们一般不怀好意。
师:从不同角色出发,可以得到不同的启示,这是一种发散思维。同学们在鉴赏作品时,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对作品主题进行多元化理解。
屏显:
安徒生作品主题之一:批判性地反映现实生活。
二、群文阅读,探究主题
1.洞幽察微,明主题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安徒生童话》中的其他文章,请速读《城堡上的一幅画》。
(生读。)
屏显:
思考:谁看到了一幅画?一幅怎样的画?
安徒生借这个故事想表达什么?
(生讨论交流。)
生:囚徒看到了一幅画——阳光从铁窗射进来,春天的紫罗兰开了,猎人在吹号角,一只小鸟从囚徒的铁窗前飞过。作品想表达的是——再凶恶的犯人心中也有善念,美好也会触动他们的心灵。
生:人的心中,善恶共存。
生:看到画的,还有文中的“我们”。“我们”站在城堡上看到凄凉的房子、面无表情的巡警、关押犯人的牢房;而犯人看到的是美丽的鸟儿,听到的是悦耳的鸟鸣和轻柔的号角声,闻到的是紫罗兰的香气,犯人感受到的是温暖和美好,它们都是在同一个世界中。这也启示我们,从不同的视角看世界,得到的体会和感受也不同。
师:你说得真好,很有哲学意味。那你觉得这个囚徒会变好吗?
生:我觉得会变好,囚徒的心中是有善念的,世界的美好会改变他。
生:文章最后一段写景的句子富有诗意,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期望,他希望这个社会没有邪恶。
师:对比文中之前与之后出现的景物,我们发现,囚徒的内心悄然发生了变化。安徒生期待着这个囚徒能变好,他用诗意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和谐、温馨、宁静的画面,也展现了世界的真善美。因此,安徒生还有一类作品是对人性真善美的讴歌。
屏显:
安徒生作品主题之二:对人性真善美的讴歌。
2.反弹琵琶,析主题
师:安徒生的作品会把美好呈现在读者面前,当然也不回避悲剧。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安徒生童话》中的《海的女儿》。
屏显:
设若故事的结尾改为:海的女儿拿着刀杀死王子,好吗?为什么?
(生讨论交流。)
生:我觉得这样改不好。童话是给孩子看的,改后的故事结尾太血腥,太残忍,不适合给儿童看。
生:我觉得可以。美人鱼为爱做出了很多牺牲,忍受着巨大的痛苦,而王子却爱着另外一个女人,海的女儿有杀死他的想法也在情理之中。
师:其他同学怎么看?
生:我觉得不可以改结尾。美人鱼是暗恋王子的,情感很纯洁,如果杀了王子,会显得美人鱼自私、不择手段、虚伪,也无法表现美人鱼的善良、无私的性格。
生:我也认为不好,大家看文中有个细节,刀子在美人鱼的手里发抖,但她把这刀子远远地向浪花里扔去。虽然美人鱼内心很挣扎,但她心里还是有善念的,最后扔下刀子,跳下海,变成了泡沫。她选择了牺牲自己。
生:美人鱼虽然化为泡沫,但只要做好事,她会在三百年以后,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不灭的灵魂。可见,获得不灭的灵魂是美人鱼的追求,这个追求的过程是艰难的。如果她杀死了王子,这与她当初的追求相背离了。所以我觉得改故事的结尾不好。
……
师:阅读作品时,我们可以采用逆向追问的方法鉴赏作品,这样,我们对作品的理解会更深刻。
3.整合比对,悟主题
屏显:
比较《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她是一个废物》三篇作品的结尾,看看有何发现?
(生阅读后讨论交流。)
生:结局都是悲剧。我觉得安徒生很同情她们不幸的遭遇。
生:我觉得结尾都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同时也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黑暗与不完美。
……
师:三篇故事结尾的一抹亮色,那是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希望。作者在悲剧的一角撕开一个裂口,让我们看到光明和希望。
屏显:
安徒生作品主题之三:在悲剧中展现美好。
三、拓展提升,知人论世
师:综合来看安徒生的作品,可以发现他都是在弘扬真善美。我想,这或多或少和他个人的成长经历有关。
屏显:
安徒生出生于丹麦的一个小镇,自幼家贫,11 岁时,父亲逝世,母亲改嫁,生活更加困顿。14 岁时,他告别家乡,到哥本哈根闯荡,历尽艰辛,好在得到很多善良人的资助,接受了学校教育,走上创作的道路。
师(总结):他饱受苦难,但对生活充满热爱,得到许多好心人的资助。他借作品来传递爱和善良。他心中有爱,眼里有情,给孩子们构筑了一个真善美的世界。同学们,看了安徒生的成长经历,是不是对他的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所以,“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会帮助你们更准确、深刻地把握作品主题。希望你们带着老师教的方法,去阅读《安徒生童话》,在经典阅读中成长。
【教学反思】
本节阅读课,笔者立足单篇文章“1”,围绕“作品主题”这一议题向整本书的经典篇章延拓,力图通过本节课的阅读指导,引领学生走向整本书阅读,让阅读真正发生。
“1+X”的阅读教学模式,使学生对安徒生的童话作品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能多角度、多元化地解读作品,真正体会作家的人文情怀,并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
《海的女儿》是学生熟知的童话,笔者设计“能否修改结尾”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将自己对童话的感性认知提升到理性认知。笔者还设计了“比较童话结尾”的环节,学生在对多篇文本的体验、思考、讨论、比对、归纳中理解了主题,训练了自己的辩证思维。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引导学生建构自己的阅读经验,并用习得的经验和方法去阅读“整本书”。安徒生童话的主题既揭示社会的黑暗,也弘扬人性的真善美。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体会童话文本的普适性,让安徒生的思想光芒照耀学生的心灵。正是因为童话的普适性,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来思考问题,学生学会全面、系统地看待文本,提升了思维品质,课堂教学也真正实现了“让思维的发展看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