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美学精神丰盈学校文化生命体
2023-10-14成尚荣
成尚荣
每个校长都应该有自己的“代表作”。“代表作”是指自己撰写的论文,是对自己办学主张、教育核心理念的深刻提炼和准确表达,也是对自己实践策略、行动路经、办学经验的高度概括和结构化呈现。说到底,校长的“代表作”是校长心灵的淬炼、生命意义的彰显、思想的跃升。这是一个“再升华”的过程。关注校长的发展、评判名校长的影响力,一定要关注他们的“代表作”。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以下简称“南菁高中”)校长杨培明就有他的“代表作”。他是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是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项目的主持者、领衔人,在全国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他的“代表作”写在校园里、课堂里,写在他所引领的学校文化建设中,写在他真实、丰富、生动的教育实践中,当然也写在他的头脑深处,写在他的脚下。因此,杨培明校长的“代表作”是有根的、有魂的、有办学业绩支撑的,闪耀着思想的火花、体现了创新精神、充溢着智慧的魅力。
如果给杨培明校长的“代表作”作个概括的话,那就是“用美学精神丰盈学校文化生命体”。这一文化生命体的名字叫“百年名校高品质发展的美学范式”。显然,这一“代表作”是有高度和深度的,也是有温度的,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用“范式”的倡导者库恩的话来说,范式实质是一种价值观,范式的基本特征是“不可通约性”,即它的独特价值。库恩还说,范式可以视作一种范例,具有典型性,因而具有引领性。杨培明校长的“百年名校高品质发展的美学范式”,正具有这样的典型性和普遍意义。
一、提出了高品质的质量观
杨培明校长从三个视角来再思考、再定义质量观。一是全面发展的质量观。高质量首先是构建更高水平的育人体系,将这一育人体系真正落实在学校的实践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人才强国战略下的质量观。人才驱动发展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本质,学校要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打好基础。三是未来视域下的质量观。今天的教育质量影响明天的国民素质,就是未来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基于以上三个视角,杨培明校长和他的团队将高品质示范高中发展定位于“要增强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自觉”。他认为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要突出重点,不能均衡用力,要回应时代关切,回到尊重教育常识和规律上来,回到高品质示范高中应有的作为上。很显然,这样的立足点是高的,立意具有战略性。
二、构建了育人的审美范式
杨培明校长说,学生理想的生命状态,必然要求教育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存在,以真善美的价值作为教育的底色,以学生的生命成长创造充满自由和想象的空间。南菁高中一直以审美创造为教育的追求,用审美重构中学生的生活。这样的办学主张来自三个方面的深刻思考。
其一,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点;中华文化具有审美性,培育着中华民族的美学品格,无论是统一性还是包容性,无论是创新性还是和平性,都蕴含着美学精神;同时,中华文化具有融通的特性,伦理道德与审美不是割裂的而是融为一体的。杨培明校长对此有着深切的领悟。
其二,深植于南菁高中百年来的办学文化。南菁高中一直传承着南菁书院文化所提倡的“忠恕为处人应事之方,勤俭为立名成业之本”,校训里的“忠、恕、勤、俭”透射出为学、为事、为人的精神品格。学校巨石上镌刻着“南方之学得其菁华”,菁华正是乐育英才的另一个诠释;正学亭对联“辅世长民莫如德,经天纬地之为文”,有着万千气象……南菁文化又凝结在沈鹏、顾明远、邢秀华等知名校友身上。审美育人范式是办学之必然逻辑。
其三,回应美学的生活回归。审美、美学向日常生活回归是世界美学研究与发展的趋势,即美的日常生活化。
南菁高中从以上三个方面构建了育人的审美范式,成体系、有深度、易实践。用美学精神,尤其是用中国美学精神丰盈学校这一文化生命有机体,实属不易,其标志性成果值得大家关注。
三、强调了创新的实践品性
杨培明校长具有战略思维,又有扎实的实践能力,在“思”与“行”中探问学校教育发展之路。他思教育之本质、教育之规律,思学校的根本任务,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在教育教学的全领域、全过程;他思文化之传统、文化之基因、文化之方式,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为学校的文化河道增加源头活水;他思特色,学校特色不只是品牌,特色说到底是育人特色,特色是为人服务的,如此,才会让特色有生命力。杨培明校长还重“行”,他的“行”为创新之力,行远路,瞭望地平线,奔向理想的目的地;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果,以做为中心,以审美为境界,以课程为载体,成为实践的主体、审美的创造者。“思”与“行”始终结伴而行,让审美之树常青,永开鲜花。
杨培明校长用美学精神构建育人审美范式,丰盈学校文化生命体,其“代表作”是高屋建瓴的、具有审美意义的,又有很强的操作性,为我们树起了育人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