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内容概括和分析

2023-10-13张利娟

《学习方法报》写作·高考 2023年16期

张利娟

考点概述

新高考文言文主观题的推出,有利于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种题型的出现,增加了文言文阅读的难度,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其命题特点如下:

1.侧重考查人物的品德行为,体现学科育人的功能和“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

2.切口不大,指向明确,涉及的文本区间有时局限于一段,但大多是某几个相关语段。

3.题干中常有“概括”“特点”(“内容”“原因”)等要求,作答须评价性地总结人物行为或评价性地总结与人物行为相关的人、事的特征。

解题技法

一 文言主观题答题方法

[(一) 审题干,看要求,找到对应区域]

文言主观题是就文中的某一个情节内容,或某一个人物的思想品质、性格特点进行分析概括。一般题干中会有明确的关键词,在文言语段中可以直接找到,根据关键词和题干具体要求,在原文中锁定答题区域,细读文本内容,筛选文本信息,然后进行概括。

[(二) 扣文本,细思量,读懂原文是王道]

文言主观题,只要懂得文意,回答并不算难。如遇到阅读障碍,要注意勾连前后文的情节内容加以推断分析。从逻辑上推理,从情节上推断,从事理上分析,从侧面人物的表现上揣测,从选择题对文意的理解等多方面来找到正确的理解。

[(三) 细梳理,抓关键,注意条分缕析]

主观题分值3分,得分点多为两至三个。作答时要有踩准得分点的意识,用小序号①②③标明,然后依据文段内容,对照题目要求,仔细阅读,条分缕析,概括出两到三點内容。

[(四) 依原文,得观点,转换成自己的语言]

文言主观题与文言翻译虽都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不同的是,文言翻译一定要忠于原文,贴近原文,逐字逐句译出;文言主观题既要忠于原文,但又不能照搬原文或只是简单地翻译原句,需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概括。同是考查文意理解,文言主观题考查层次高于文言翻译,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意的梳理与概括。

二 文言主观题常考类型答题指导

(一) 分析概括事件原因类考题答题方法

1.找准答题区间(准确作答的基础);

2.精读,去芜存菁(多角度考虑原因,原因可能不单一)。原因有直接原因、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主要原因、次要原因,表层原因、深层原因,内因、外因等,作答时必须考虑全面,对号入座,以防答非所问。

3.进行因果验证(验证原因和结果之间是否合理)。

4.斟酌词句答案(语言力求简洁,忌大段抄原文)。

(二) 概括人物事迹和性格品质类考题答题方法

1.审清题目,抓“限制词”以明确方向。考生要明确答题方向,清楚需要分析概括的内容;要注意题干的特殊限定词,比如出现“最”“根本”等词语时尤其要引起注意。

2.梳理文本,确定区间。人物“特点”一般隐藏在人物的具体言行里,考生可按照“何时、何地、何事、何果”加以筛选,分类概括事例,然后归纳概括人物的品质特征。

3.分点作答,注意字数限制等其他限制条件。特别注意:

(1)答题要有全局观念,要分清围绕传主写了哪些事件。

(2)概括特征时,考生要注意用词尽量贴合文中所记叙的事情,避免笼统宽泛的概括,应该明确具体。

(3)针对“概括XX特点”这一高频考查题型,我们可以从治学、为政、治兵、为人处世等角度储备相应的词语。

治学:学有专精、博古通今、厚积薄发、涉猎广泛、勤奋刻苦、严谨博学等。为政为官:清正廉明、克己奉公、勤政爱民、待民宽厚、不畏豪强等。为人处世:乐善好施、急人所难、端方正直、侍亲孝顺、淡泊功名等。为将治兵方面:勇猛沉着、善于谋略、军纪严明、爱兵如子等。

(三) 评价观点、归纳主旨类考题答题方法

这类题难度较大,它要求在分析概括文意的基础上,对文中的人、事做出比较、评价,阐明理由。答好它,要把握两个关键点:

1.准确把握原文意思,尤其是题干涉及的关键文字。弄清楚事件的始末、人物的言行等。

2.分析、评价不要脱离原文,发表看法要忠于原文,不要武断,也不要拔高或无中生有。

答案构成包括两部分:一是看法、观点,要求鲜明、准确、简洁;二是阐明理由要结合文本,理由充分。

典例剖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放鹤亭记

苏 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熙宁十年的秋天,彭城发大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堂,水已没到他家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云龙山人搬到故居的东面。在东山的脚下,登到高处远望去,看到一个奇异的地方,于是,他便在那座山上建亭子。彭城山,山岗从四面合拢,隐约像一个大环;只是在西面缺一个口,而云龙山人的亭子,恰好对着那个缺口。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冬的瑞雪和皓月,千里一色。风雨阴晴,瞬息万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揖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山人养两只鹤,非常温驯而且善于飞翔。早晨就朝着西山的缺口放飞它们,任它们飞到哪里,有时立在山坡上的田地,有时飞翔在万里云海之外;到了晚上就向着东山飞回来,因此给这个亭子取名叫“放鹤亭”。

郡守苏轼当时带着宾客随从前往拜见山人,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给山人作揖并告诉他说:“您懂得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面南称尊的国君,也不能和他交换。《易》上说:‘鹤在北边鸣叫,它的小鹤也会应和它。《诗经》上说:‘鹤在深泽中鸣叫,声音传到天空。大概鹤清净深远幽闲旷达,超脱世俗之外,因此《易》《诗经》中把它比作圣人君子。不显露自己有德行的人,亲近把玩它,应该好像有益无害。但卫懿公喜欢鹤却使他的国家灭亡。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认为造成荒唐的灾祸没有能比得上酒的;而刘伶、阮籍那类人,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唉,面南的君主,即使清净深远幽闲旷达,像鹤这样,还不能过分享受,过分喜好就会使他的国家灭亡。而超脱世俗隐居山林的贤士,即使荒唐迷惑颓败迷乱像饮酒的人,还不能成为祸害,更何况对鹤的喜爱呢?由此看来,君主之乐和隐士之乐是不可以同日而语的。”山人欣然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啊!”于是写了放鹤、招鹤之歌:

鹤飞翔到西山的缺口,凌空高飛向下看选择它去的地方,突然收起翅膀,好像将要落下,忽然看到了什么,矫健地又凌空翻飞。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

鹤飞回吧,到东山的北面。那下面有人,戴着黄色的帽子,穿着草鞋,披着葛麻衣服,弹奏着琴弦,亲自耕种自食其力,剩下的东西就能喂饱你。回来啊,西山不可以久留。

考点题

1.结合文章第二段分析取名“放鹤亭”的原因。

—————————————————————————————————————————————————————

—————————————————————————————————————————————————————

—————————————————————————————————————————————————————

[解析]

分析题干可知,本题为分析概括事件原因类。首先找准答题区间:为文章第二段;其次,在读懂第二段文意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归纳,分析取名“放鹤亭”的原因有哪些,原因可能不单一。注意关键词“甚驯而善飞”“旦则……暮则……”,然后用自己的话语解答。

【答案】隐士爱鹤,故以鹤名其亭:①鹤“甚驯而善飞”,颇得主人之心;②鹤旦出暮归,“纵其所如”随心所欲,自由自在,无拘无束;③明状鹤飞,也暗喻隐士之乐。

其他题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揖山人而告之曰

B.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揖山人而告之曰

C.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揖山人而告之曰

D.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揖山人而告之曰

[解析]

“从”是使动用法,紧跟宾语“宾佐僚吏”,应该断在宾语后面;“于斯亭”作饮酒的状语,饮酒后不能断开;两个“而”字紧密联系前后两件事,前“而”勾连“饮酒”与“乐之”,后“而”勾连“揖山人”与“告之曰”,应该断在“乐之”后面。

【答案】A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适当其缺”与“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的“适”意思不同。

B.“纵其所如”与“其孰能讥之乎”的“其”意思不同。

C.熙宁十年用的是皇帝年号纪年法,熙宁是北宋时期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

D.东山之阴指东山的南面,山水阴阳的划分为山的北面、水的南面叫作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叫作阴。

[解析]

A.适,前者为恰好,后者为到;B.其前者为代词,后者为反问语气副词,难道;D.阴指山北水南,阳指山南水北。

【答案】D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解析]

作放鹤、招鹤之歌的是苏轼,而不是山人。

【答案】D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

—————————————————————————————————————————————————————

—————————————————————————————————————————————————————

(2)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

—————————————————————————————————————————————————————

—————————————————————————————————————————————————————

[解析]

(1)注意“清远闲放、比”的解释,“鸣于九皋,声闻于天”为状语后置句,要调整为正常语序。(2)注意“遁世、荒惑败乱、况”的解释。

【答案】(1)“鹤在深泽中鸣叫,声音传到天空。”大概鹤清净深远幽闲旷达,超脱世俗之外,因此《易》《诗经》中把它比作圣人君子。(2)而超脱世俗隐居山林的贤士,即使荒唐迷惑颓败迷乱像饮酒的人,还不能成为祸害,更何况对鹤的喜爱呢?

练熟能生巧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万宝常,不知何许人也。父大通,从梁将王琳归于齐。后复谋还江南,事泄,伏诛。由是宝常被配为乐户①,因而妙达钟律②,遍工八音③。造玉磬以献于齐。又尝与人方食,论及声调。时无乐器,宝常因取前食器及杂物,以箸扣之,品其高下,宫商毕备,谐于丝竹,大为时人所赏。然历周洎隋,俱不得调。

开皇④初,沛国公郑译等定乐,初为黄钟调。宝常虽为伶人,译等每召与议,然言多不用。后译乐成奏之,上召宝常,问其可不,宝常曰:“此亡国之音,岂陛下之所宜闻!”上不悦。宝常因极言乐声哀怨淫放,非雅正之音,请以水尺⑤为律,以调乐器。上从之。宝常奉诏,遂造诸乐器,其声率下郑译调二律。

又太子洗马苏夔以钟律自命,尤忌宝常。夔父威,方用事,凡言乐者,皆附之而短宝常。数诣公卿怨望,苏威因诘宝常,所为何所传受。有一沙门谓宝常曰:“上雅好符瑞有言徵祥者上皆悦之先生当言就胡僧受学云是佛家菩萨所传音律则上必悦  先生所为,可以行矣。”宝常然之,遂如其言以答威。威怒曰:“胡僧所传,乃是四夷之乐,非中国所宜行也。”其事竟寝。宝常尝听太常所奏乐,泫然而泣。人问其故,宝常曰:“乐声淫厉而哀,天下不久相杀将尽。”时四海全盛,闻其言皆谓不然。大业之末,其言卒验。

宝常贫无子,其妻因其卧疾,遂窃其资物而逃。宝常饥馁,无人赡遗,竟饿而死。将死也,取其所著书而焚之,曰:“何用此为?”见者于火中探得数卷,见行于世,时论哀之。

(选自《隋书》)

【注释】①乐户:古时犯罪的妇女或犯人的妻子儿子没入官府,充当官妓,从事吹弹歌唱,供统治阶级取乐,名隶乐籍,户称乐户。②钟律:乐律。③八音:我国古代称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为八音。④开皇:隋文帝杨坚的年号。⑤水尺:古代用来调整五音六吕的仪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項是( )

A.上雅/好符瑞有/言徵祥者/上皆悦之/先生当言就胡僧受学/云是佛家菩萨所传音律/则上必悦/

B.上雅好/符瑞有言徵祥者/上皆悦之/先生当言就胡僧受学云/是佛家菩萨所传音律/则上必悦/

C.上雅好符瑞/有言徵祥者/上皆悦之/先生当言就胡僧受学云/是佛家菩萨所传音律/则上必悦/

D.上雅好符瑞/有言徵祥者/上皆悦之/先生当言就胡僧受学/云是佛家菩萨所传音律/则上必悦/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造玉磬以献于齐”与“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著”的“造”意思不同。

B.“皆附之而短宝常”与“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的“短”意思不同。

C.“宫商毕备”的宫商是我国古代音乐五音(宫、商、角、徵、羽)之二。这里用以代五音。

D.“太子洗马”是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职,秦汉始置。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宝常曾和别人吃饭时,谈起了音乐,当时手头没有乐器,他就用筷子敲击手边的餐具和各种杂物,奏出“宫、商、角、徵、羽”五音俱全的音乐,其和谐动听不亚于一支丝竹俱全的乐队,大家十分赞赏。

B.隋文帝开皇初年,沛国公郑译修定了宫廷中的乐谱,文帝召见宝常,问他郑译修订的音乐行不行,宝常说那音乐是亡国之音,极力反对。

C.万宝常创作的乐曲,旋律十分清新淡雅,他的大部分乐曲都在宫廷内外流行开来。他认为太常寺演奏的音乐哀伤淫糜,预示着天下不久就要大乱,后果然如此。

D.万宝常的音乐理论和实践,受到权势派的压抑,不得为世所用,他本人也就在病饿中离开人世,其大部分著作也因气愤而付之一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箸扣之,品其高下,宫商毕备,谐于丝竹,大为时人所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召宝常,问其可不,宝常曰:“此亡国之音,岂陛下所宜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万宝常是音乐奇才,却一生郁郁不得志,试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颜之推,字介,琅邪临沂人也。父勰,梁湘东王萧绎镇西府谘议参军。之推早传家业,年十二,值绎自讲庄、老,便预门徒;虚谈非其所好,还习《礼》《传》。博览群书无不该洽,词情典丽,甚为西府所称。绎以为其国左常侍,加镇西墨曹参军。好饮酒,多任纵,不修边幅,时论以此少之。绎遣世子方诸出镇郢州,以之推掌管记。

及周兵陷晋阳,帝轻骑还邺,窘急计无所从,之推因宦者侍中邓长颙进奔陈之策,仍劝募吴士千余人以为左右,取青、徐路共投陈国。帝甚纳之,以告丞相高阿那肱等。阿那肱不愿入陈,乃劝帝送珍宝累重向青州。虽不从之推计策,然犹以为平原太守,令守河津。齐亡入周,大象末为御史上士。隋开皇中,太子召为学士,甚见礼重。寻以疾终。之推在齐有二子,长曰思鲁,次曰敏楚,不忘本也。

之推教子甚严,有《勉学》篇曰:有客难主人曰:“吾见强弩长戟,诛罪安民,以取公侯者有矣;文义习史,匡时富国,以取卿相者有矣;学备古今,才兼文武,身无禄位,妻子饥寒者,不可胜数,安足贵学乎?”主人对曰:“夫命之穷达,犹金玉木石也;修以学艺,犹磨莹雕刻也。金玉之磨莹,自美其矿璞;木石之段块,自丑其雕刻。安可言木石之雕刻,乃胜金玉之矿璞哉?不得以有学之贫贱,比于无学之富贵也。且负甲为兵,咋笔为吏,身死名灭者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芝草;握素披黄吟道咏德苦辛无益者如日蚀逸乐名利者如秋荼岂得同年而语矣 且又闻之:生而知之者上,学而知之者次。所以学者,欲其多知明达耳。必有天才,拔群出类,为将则暗与孙武、吴起同术,执政则悬得管仲、子产之教,虽未读书,吾亦谓之学矣。今子即不能然,不师古之踪迹,犹蒙被而卧耳。”撰家训二十篇,行于世,其文多类此。

(选自《北齐书·颜之推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握素/披黄/吟道/咏德/苦辛无益者如日蚀/逸乐名利者如秋荼/岂得同年而语矣/

B.握素披黄/吟道咏德/苦辛无益者如日蚀/逸乐名利者如秋荼/岂得同年而语矣/

C.握素披黄/吟道咏德/苦辛无益者/如日蚀/逸乐名利者/如秋荼/岂得同年而语矣/

D.握素/披黄/吟道/咏德/苦辛无益者/如日蚀/逸乐名利者/如秋荼/岂得同年而语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参军,古代官名。汉末至唐时设立,是王、相或将军的军事幕僚。宋有司户参军等,为地方低级官员。

B.青州之名,始见《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为古“九州”之一,其境在今山东省。

C.太守,不是正式官名,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则专称知府。

D.禄,指俸禄;位,即爵次。禄位,借指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之推很早就继承了家传的学业,十二岁就以门徒身份听萧绎讲授《庄子》《老子》,但他不喜欢这种虚谈,回到家里读书。

B.颜之推广泛地阅读各种书,无所不晓,文词典雅明丽,很受镇西府的人称赞,因此萧绎及其世子非常轻视他。

C.北齐灭亡后,颜之推进入北周的朝廷做官,先是被任命为御史上士,后来又被隋太子召为学士,受到了隋太子的礼待和重用。

D.颜之推认为学习是值得崇尚的。如果不能勤奋好学,就像盖着被子蒙头大睡,什么也不知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好饮酒,多任縱,不修边幅,时论以此少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命之穷达,犹金玉木石也;修以学艺,犹磨莹雕刻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第三段采用了主客问答的行文形式,分析主人是如何对客人的质疑进行批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