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笔形似·画外有情

2023-10-13杜碧君

山花 2023年10期
关键词:侗族山水画山水

杜碧君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象征符号,是国人在与自然事物的长期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山水思想表达方式,表达的是在优秀传统文化中继承和发展的,独具中国传统美学特色的精神世界、人生理想、价值体系和情感等。黔地本就水秀山明、神奇秀丽,且人文风情独特而丰富,多民族文化和习俗与黔地山水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西南山水风光。

当代侗族山水画家杨长槐先生就是在这样山秀水美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的绘画风格在贵州当代山水画发展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杨长槐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的山水画家,也是第一代侗族山水画家。他以乡土为根,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形成了独具个性的山水画风格。他的作品情真意切,天人合一,以水见长,匠心独运,融汇中西。他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境界令人敬佩,为中华文化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杨长槐先生的艺术发展道路上,西方艺术的影响也较为明显。二十世纪80年代,大量国内艺术家尝试从西方现代艺术中寻找新的方向,杨长槐先生选择的是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艺术发展的道路,在注重继承传统山水画表现的基础上,积极寻找中国画艺术的变革可能性。杨长槐先生奔赴世界各国各地区,积极开展文化艺术交流,以开阔艺术眼界,丰富艺术思维。在对西方绘画的观赏与学习过程中,杨长槐先生借鉴吸收了西画对光和色的运用,以及点、线、面的画面节奏等绘画程式特点。他坚持“笔墨当随时代”,艺术必须要能彰显画家的独特艺术个性,更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与时代风气。在这一时期,杨长槐先生创作的部分作品就体现了他在山水画中的“创新”。例如杨长槐先生于1986年创作的纸本设色作品《茶山青青》,这幅作品是杨长槐先生在传统中寻求变革的阶段性重要作品。该作品采用色墨并用的表现手法,在展现群山轮廓特征的同时,又不为“形”之所困,用流畅的笔法,展现画家此阶段的心灵感悟。远景采用多组线条来表现群山的意象,线条的交错间,充满律动的美感。在整体构图中,群山远虚近实,近景重墨,远景重色,张弛有度,色墨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山之浑厚、春之灵动,画面呈现一派生气蓬勃之意,也暗示画家此时在传统中寻找到“变革”之法的欣喜。

在杨长槐先生的作品中,不断探索的是对技法的创新,而作品的立足点始终是对锦绣河山的山水情。杨长槐先生出生和成长在贵州侗族地区,这一独特的地域环境孕育了他对家乡景色的热爱。作为贵州本土画家,他多次深入黔东南、榕江、安顺等地区写生,站在飞流瀑布前,立于乌蒙山顶,浸润于山水之间,体会大自然的灵动变化。他以乡土为根,以乡情为基,选择描绘贵州的青山绿水,深入挖掘侗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创作了大量展现侗族建筑、民俗等文化内涵,乃至反映贵州地方特色的作品,如《侗乡风情》《一江春水来》《榕荫青青满侗楼》等,都呈现出浓郁的侗族乡土风情和独特的贵州民族文化。他用艺术创作忠实地传承和发扬了侗族文化,同时也通过融入中国画传统语言的创新,将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现在中国画的舞台上,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杨长槐先生遍访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最美不过故乡景,侗乡山水始终萦绕在心中。贵州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注定了侗乡的山水与众不同,杨长槐先生基于对家乡山水的长期观察,不光抓住其特点,更找到了山水之间的平衡点。如《高山流水》《劈山而泻》《好雨洗山来》等作品中的水都源起于山峦之间,悬挂于峭壁之上,顺势而下,倾泻如注,水流如斧劈一般切割山体,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大落差下高山激流的特点。与湍急的水流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巍峨的山峰,深色的山体陡峭而坚毅,无惧流水的冲刷,岿然不动,水映衬出山的牢固,山烘托出水的灵动。微妙的平衡关系,不只体现在深远构图的画面中。如《江涛四溢壮山魂》中的水流冲击在岩石之上,在经过近景的惊涛骇浪之后流向远方,画面由高远之势转为平远,山与水在远方逐渐融为一体,冲突与矛盾化为和谐与宁静。杨长槐先生的作品以动与静的和谐为基础,同时也强调浓淡疏密的平衡。他巧妙地运用墨色的浓淡变化来描绘山石树木等自然景物,嶙峋的岩壁与树林虽然构成了层次丰富的局部,但放眼全局,并不突兀,墨色将所有细节统一在大色块当中,通过对墨色浓淡的精准把握与错落参差的疏密平衡,杨长槐先生的作品呈现出一种整体统一的美感。他的笔墨技巧使得作品在细节和整体之间达到了完美的协调,展现了自然景物的真实和生动。这样的构图和表现手法使得观者在欣赏作品时能够感受到动与静、浓与淡、疏与密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深入领略到自然之美。与这些稳定块面相对应的是运动的激流,水往往用淡墨与留白来表现。同时水也是最明显能看出杨长槐先生骨法用笔的地方,同为淡墨,但是时而笔直时而婉转,皴擦点染间体现出水流的不同状态,线条时断时续,点线结合,随势而动,疏密间自然形成的留白仿佛清澈的山泉浑然天成,看似无形的流水,在杨长槐先生的笔下变得有形,局部每一股水流都有自己的形状,小局部相互交织连贯成一个整体。纵览全画,水流整体呈现淡色,与山石树木的重色形成墨色浓淡的对比,有形山与无形水的对比,每一个局部的对立在整体中都得到了统一,这种微妙的平衡构建起从局部到整体的和谐。正如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所说的那样,杨长槐先生笔下的贵州山水,除了拥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外,更有超越现实的美,是一个神奇美丽的理想乡。他透过艺术创作,畅想了一个生机盎然、清新悠远的贵州画像。他善于捕捉山水的自然之美,如层峦叠嶂、飞流直下的瀑布、苍劲的古树和轻盈的薄雾。他用浓墨轻染的水墨,表现出贵州山水的灵秀俊逸。诚如杨长槐先生所言:“虽然我几乎跑遍了中国的名山大川,但我感受最深的还是贵州的山水,只有画自己感受最深的题材,才会产生动人的作品。我的追求之一,是把贵州山水的魂表现给世人。”杨长槐先生的笔下,家乡的山川与他的心灵感通,是一种“乡情”,也是一种骄傲。

杨长槐先生一生足迹踏遍祖国大江南北,广泛涉猎不同地域的自然景观。他并不拘泥于写实描摹,而是在充分观察基础上,注重从大自然中提炼美的本质。他的画作既保留传统水墨的深厚底蕴,又融入当代人的情感和视觉体验,使中国画在形式语言上得到了拓展和延续,使传统水墨画的内涵与外延都得到丰富。杨长槐先生通过多年观察和实践,凝练出画水八韵律:练韵、凝韵、声韵、卷韵、飞韵、湍韵、垂韵、带韵。杨长槐先生通过这八种韵律的变化组合,表现出水的千姿百态。他用简练的线条表现水的流动变化,用淡墨的层次表现水的体积和质感。八种韵律互为衬托,构成水的立体世界。他处理水的速度、力度、路径、响声等变化,如行云流水,充满音乐性。杨长槐先生用苍劲有力的笔触,凝练出水的动与静,虚与实,刚与柔,展现水的生命韵律之美。杨长槐先生不拘泥于古法的同时,也大胆借鉴西方透视构图、色彩运用等绘画手法,用中西结合的方式创新山水笔墨语言,开创了独具一格的“杨派”山水风格。

杨长槐先生的创作,追求的不仅是形式上的美感,更是一种对内心深处情感的表达与释放,他的作品充满着丰富的情感,每一幅作品都仿佛在訴说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让观众产生共鸣。通过他独特的艺术语言,杨长槐先生让我们感受到艺术的精神力量,让我们对生活和自然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与理解。他的艺术之花绽放于岁月长河,永久散发着魅力和光芒,他的艺术成就也将持久地影响和启发着我们新生代创作者的艺术创作与审美观。

猜你喜欢

侗族山水画山水
我来打开山水画
爱在一湖山水间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山水之间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一处山水一首诗
《山水》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