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厂氧化沟工艺改造研究
2023-10-13施毅
施 毅
(剑阁县城市供排水管理中心,四川 广元 628317)
氧化沟工艺具有处理流程简单、操作管理方便、出水水质好、基建投资省、运行费用低等优点,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应用较广。但因特有的沟体设计,氧化沟内无法形成明显的厌氧、缺氧及好氧环境,脱氮除磷效果差[1]。四川省某污水处理厂采用氧化沟工艺,由于设计及运行存在缺陷,系统存在反硝化效果差、水流短流等问题,出水总氮(TN)无法稳定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A 标准。为确保出水TN 稳定达标,有必要合理布置生化池分区,增加隔墙将氧化沟工艺改为A2O工艺,优化缺氧区缺氧环境,创造反硝化反应的条件。
1 工程背景
该污水处理厂于2010 年建成投入使用,设计处理能力为10 000 m3/d,实际处理能力为7 500 m3/d,设计出水标准为《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A 标准。处理工艺为组合式氧化沟,主要工艺流程为调节池(粗格栅)→旋流沉砂池(细格栅)→组合式氧化沟(平流沉淀池)→纤维转盘滤池→紫外线消毒。近年来,在进水水质正常的情况下,除TN 外,该污水处理厂的其余出水指标能够达到一级A 标准要求。在外加碳源的情况下,TN 大部分时间能够达标,但不稳定,偶尔会出现超标情况,同时,在碳源投加过程中,碳源利用率低,反硝化效果差,碳源使用量大,不经济。
2 存在的问题
该污水处理厂氧化沟分为两组,采用并联方式运行,单组处理能力为5 000 m3/d,有效容积为3 276 m3,有效水深为3.9 m。经分析,该厂在运行中存在3 个突出问题。
2.1 内回流依靠设备推流,回流比无法调控
改造前,氧化沟生化池为一个整体,好氧区、缺氧区直接联通,无相关构筑物隔断,内回流依靠推流器推动泥水混合液在氧化沟内循环,硝化液回流至缺氧区,回流量无法精确控制。
2.2 缺氧区溶解氧浓度高,缺氧环境遭受破坏
单组氧化沟缺氧区设计容积为880 m3,处理水量为5 000 m3/d。经核算,缺氧区水力停留时间为4.2 h,因氧化沟好氧区与缺氧区紧密相连,好氧区末端溶解氧浓度一直较高,硝化液回流会夹杂大量溶解氧进入缺氧区,提高缺氧区溶解氧浓度,使其超过0.5 mg/L,该区域不能形成较好的反硝化反应缺氧环境。因此,反硝化反应难以进行[2]。
2.3 进水浓度偏低,碳氮比失调
近年来,该污水处理厂进水有机物浓度总体偏低,碳氮比不高。2021 年平均进水化学需氧量(CODCr)浓度为143.53 mg/L,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浓度为42.13 mg/L,TN浓度为34.50 mg/L,碳氮比仅为1.22,难以满足反硝化反应条件[3]。
2.4 氧化沟内水流短流
改造前,污水进入厌氧区后,水流呈多通路流动,既可沿着厌氧区内隔墙循环流动,也可直接从厌氧区出口进入缺氧区造成短流。因此,生化池内存在多处短流,污泥沉积量越来越大,池内有效污泥浓度逐渐降低,导致池体有效容积减少,处理效率降低。
2.5 沉淀池配水渠布水孔直径过小
改造前,沉淀池配水渠布水孔直径为32 mm,单组沉淀池数量为94 个。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泥水混合液流动性差,流速较低,过水能力较低,在进水量增加的情况下,沉淀池配水渠存在泥水翻堰的现象。
3 改造方案及思路
生化池改造主要分为三部分,包括新增隔墙、新增内回流泵与管路、增大沉淀池布水孔直径。为尽可能减小改造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本次改造采用2 组氧化沟交替运行的方式,在保证厂内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对氧化沟进行改造。
3.1 新增隔墙改变水流路径
在现状氧化沟厌氧区内、厌氧区与缺氧区之间砌筑混凝土墙体,使三区之间相互独立,互不干扰,在厌氧区末端墙体位置重新开孔,开孔尺寸为700 cm×700 cm。另外,改变厌氧区与缺氧区之间的隔墙搅拌器安装位置,调整缺氧区搅拌器设备搅拌方向,避免形成水流盲区导致沉泥。改造后氧化沟水流示意图如图1 所示。
图1 改造后氧化沟水流示意图
3.2 新增内回流泵及管路
在好氧区末端增加硝化液回流装置,安装硝化液回流泵及回流管道,回流泵规格为500 m3/h,扬程为4 m,采用变频控制。回流管采用Q235A 焊接钢管材质,型号为D325。
3.3 增大沉淀池布水孔直径
沉淀池配水渠布水孔重新开凿,将孔径由32 mm扩大为100 mm,数量保持不变,增加其过水能力。
4 改造后运行效果
该污水处理厂工艺改造自2022 年4 月1 日开始,6 月15 日结束,随后进入调试运行。通过调节风机变频器,可有效控制好氧区溶解氧浓度,同时配合使用硝化液回流泵控制变频,确保硝化液回流比例及缺氧区溶解氧浓度在合理区间,生化系统产生明显的溶解氧浓度梯度,为反硝化反应创造最佳条件[4-5]。
经比较,改造前三个月出水TN平均值为13.78 mg/L,最低值为4.23 mg/L,最高值为22.67 mg/L,改造后三个月出水TN 平均值为6.96 mg/L,最低值为3.07 mg/L,最高值为12.75 mg/L。改造前,碳源投加量约为27.78 L/h;改造后,碳源投加量约为18.81 L/h。改造后,各项出水水质指标稳定,优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A 标准,TN 去除率较改造前明显提高,碳源使用量较改造前降低32.29%。
5 投资及运行成本分析
5.1 工程建设投资
该污水处理厂工艺改造费用共计152.06 万元,包括土建隔墙、内回流泵、低速推流器、曝气管更换等工程内容。
5.2 运行成本分析
改造前,大推流器配备4 台,功率为4 kW;小推流器配备10 台,功率为2.2 kW;硝化液回流泵配备2 台,功率为11 kW。改造后,大推流器配备4 台,功率为7.5 kW;小推流器配备12 台,功率为1.5 kW;硝化液回流泵配备4 台,功率为11 kW。本次改造涉及2 组氧化沟,新增硝化液回流泵2 台,增加小推流器2 台,更换大小推流器14 台。改造对污水处理成本的影响仅来自设备的增加与更换、碳源投加量的变化。因此,本研究仅对电费和碳源使用费用进行测算,如表1、表2 所示。经比较,相比改造前,改造后污水处理厂年电费增加42.10 万元,碳源消耗的年费用减少25.55 万元,总体来说,运行成本增加16.55 万元,按7 500 m3/d 处理水量计算,单位运行成本增加量为0.06 元/m3。
表1 改造前后工艺设备电费比较
表2 改造前后药剂费用比较
6 结论
该污水处理厂在改造过程中充分利用原有池体构筑物,不新建构造设施,减少工程量,降低施工难度,节约建设成本。将氧化沟工艺改造成A2O 工艺,调整生产工艺,可以提升系统的脱氮能力,减少碳源使用量,虽然运行成本较改造前略微有所增加,但是改造后环境效益明显,TN 去除率大幅提升,出水各项水质指标稳定达标,改造前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可为其他类似污水处理厂改造工程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