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宠佑在美国及欧洲的留学经历考证

2023-10-13张亚威

科学文化评论 2023年3期
关键词:伯克利哥伦比亚大学

张亚威

王宠佑(1879—1958)是中国采矿业、冶金业和地质事业的先驱之一,也是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矿冶工程师学会的创建者之一。王宠佑是继留美幼童之后的第二代清朝官派留学生,这批学生在清朝首个新式高等学府——天津大学堂完成了本科学业之后,由政府资助前往欧美攻读研究生。他们回国后承担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王宠佑学成归来后,在湖南长沙设立了第一座纯锑冶炼厂,他经营的华昌公司从法国引进了法国赫伦士米特(W.Herrenschmidt)的挥发法炼锑技术,并先后担任大冶铁矿经理、汉口炼锑公司总工程师、汉冶萍铁厂厂长、六河沟煤矿经理等职务。他还用英语和汉语发表了很多关于中国矿产资源的学术文章,独著《锑》、合著《钨》两部英文书多次修订再版,在欧美行业被视为权威著作。这些杰出的成就背后,是他在留学期间广泛涉猎,并且熟练掌握所学专业换来的。

就王宠佑本人来说,考证他的留学经历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他接受了多个专业的学术训练,而他在硕士毕业后转向经营实业,奔走于欧洲各国,最后回到中国参与了众多矿物冶炼厂的设立和经营。这既是他个人的兴趣,也反映了国家的需要。虽然清末新政没能挽救君主制度,但是播下去的种子却在中国和世界生根发芽,对中国地学和矿业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中文学术界关于王宠佑的介绍往往都是泛泛而谈,缺乏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考证。笔者搜集到的公开发表或出版的有关王宠佑的中文文献(1)相关文献按照出版/发表时间顺序排序分别是:(1)北京清华学校编. 游美同学录[R]. 1917;(2)Who’s Who in China 中国名人录(第三版)[C]. 《上海密勒氏评论报》发行,1925;(3)Who’s Who in China 中国名人录(第五版). 《上海密勒氏评论报》发行,1936;(4)黄汲清. 我国地质科学工作从萌芽阶段到初步开展阶段中名列第一的先驱学者[A]. 王鸿祯主编. 中国地质事业早期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5)王仰之. 王宠佑(1879~1958)[J]. 中国地质,1993,(10):32.;(6)李扬. 中国开发矿业的先驱王宠佑[A].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研究会、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学史研究室合编. 地质学史论丛(三)[C]. 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5;(7)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工程技术编·冶金卷I[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8)李扬. 中国地质采矿学先驱王宠佑、王宠佑年表[A]. 虎门镇人民政府编. 王宠惠与中华民国(附录“王宠惠家族部分人物资料汇编”)[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9)吴凤鸣. 中国早期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人物、成果及其历史和影响[A].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20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 2008;(10)焦奇,梁忠,史静. 王宠佑与中国地质文献目录索引[J].中国索引,2019,(00):245—249.中,都谈到王宠佑从北洋大学毕业后,被清政府官派留美,先后读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和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所学专业包括地质、采矿、冶金等。然而这些文献对于王宠佑的留学经历往往只有寥寥数语,且有表述不一致,甚至矛盾之处,这会导致读者研究和参考时产生困惑。王宠佑在美国留学选修了哪些课程、成绩怎么样、论文方向是什么、导师是谁,等等,这些细节让同样有留学经历的笔者产生了共鸣,激发了研究兴趣;且笔者也更熟悉国外大学入学、转学、退学、毕业等流程和手续,能够对王宠佑经历有更好的了解。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哥伦比亚大学的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笔者找到了这些尚未公开发表的档案原件,通过对比其他文献,笔者大致梳理出了王宠佑留学期间的更多细节,整理出了更准确的年表,在解答了一些疑惑的同时,也引出了新的问题,有待进一步发掘和分析。

笔者在写作过程中发现,王宠佑以英文发表的作品几乎没有中文译本,对于在中国地学史上如此重要的人物来说实在遗憾,笔者计划陆续将王宠佑的部分重要学术作品翻译成中文发表,以填补学术空白,这篇考证文章可以看做是一个宏大计划的引言。

一 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转学到哥伦比亚大学

民国时期的文献《游美同学录》《美洲留学报告》《中国名人录》等都称王宠佑在1902年从伯克利转学到哥大,并且于1903年硕士毕业。1949年以后的中国研究者对此表述不一。李扬在《中国地质采矿学先驱王宠佑》中提道:“王宠佑1901年22岁时留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采矿学和地质学,1903年24岁时毕业,获采矿学、地质学硕士学位。后留学英、法、德等国。1904年秋,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师从国际地层学、古生物学一代宗师葛利普教授,专攻地层学、古生物学,1905年结业。”[1]然而,李扬在1995年发表的《中国开发矿业的先驱王宠佑》一文中增加了王宠佑“获得博士学位”这个新的内容[2]。《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工程技术编·冶金卷I》的王宠佑词条中介绍“此后,他转赴欧洲深造,先后在英、法、德学习”[3]。焦奇等在两篇相似度极高的文献中都写道:“1901年留学美国加利福尼亚读矿物学专业,1902年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主攻采矿学和地质学,1903年毕业。”[4—5]

以上这些都是王宠佑毕业后多年直至一百多年后才发表的文献,如果检视当时的文献可以提供更清晰的事实。旧金山地方报纸SanFranciscoCall在1901年8月23日有一篇报道,笔者试翻译如下:

中国学生入读伯克利:伯克利昨天迎来了一批新奇的学生。中国政府的官派学生张煜全、王宠佑、胡栋朝、Woo Kim Lang、陈锦涛、严锦荣、王宠惠将在这所州立大学就读,他们的开销由中国政府承担。和他们一起来的还有Koh Yu Ching和Sung Fah San(2)未译出的中文人名待考。,他们也在这所学校就读,但是费用由基督教长老会承担。这些传教士被派往天朝帝国从事传教工作。[6]

根据加州大学系统1901—1902学年的档案[7],王宠佑、王宠惠兄弟的确出现在注册学生的名单上,王宠佑的专业写的是Min,即Mining(采矿学)的缩写。1902—1903学年[8],王宠佑的名字依然在列,专业也没有变化,还是采矿学。到了1903—1904学年[9],王宠佑的名字前面加了数字1,这是因为他只注册了前半个学期。也是在1903—1904学年,王宠佑的名字出现在了远在美国东部的哥伦比亚大学矿学院(School of Mines)的注册名单上(图1)[10],列在“文科硕士候选人”(Candidate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Arts)一栏下,不属于特殊学生(special students)中“未分类学位候选人”(Unclassified Candidates for a Degree)和“非常规学生”(Irregular Students)。他的专业变成了两个:采矿学和地质学,并且只有1899年的本科毕业记录。这证实了王宠佑的确是在1903年的某个时间转学到哥伦比亚大学;也表明至少在1903年,王宠佑尚未硕士毕业,但是已经完成了硕士学习的基本要求,只待完成论文,获得学位。

图1. 1903—1904学年王宠佑在哥伦比亚大学注册(Catalogue of the officers and students of Columbia 1903/04)

二 转学的动机

王宠佑离开伯克利的原因可以从1902年王宠惠等人写给盛宣怀的一封信中找到蛛丝马迹。1902年2月24日,在伯克利留学的4名中国学生——张煜全、薛颂瀛、严锦荣、王宠惠——致信负责留学事务的盛宣怀,抱怨“卜忌利大学堂(3)即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创办伊始,学科多未完备,与美国东方各省所设诸学堂其程度相去甚远”,希望转学[11]。他们还指出,伯克利只有“工、矿二科实为美国超等之列,其余各科则自桧以下,无足道矣”。张、严、王三人是法学专业,薛是经济学专业,伯克利不能给他们提供深造的土壤。

王宠惠在1902年转到康涅狄格州的耶鲁大学,而其兄王宠佑攻读的正是伯克利的优势专业:采矿学。或许正因如此,王宠佑没有立刻要求转学,而是继续在伯克利就读。王宠佑在伯克利学习成绩优异。1902年8月31日《申报》刊载消息:“美国卜技利大书院年试刻已揭晓,中国学生均列前茅,有陈锦涛者得超等者四艺,此外王宠祐[佑]得超等者三艺,王宠惠得超等者两艺,又以陈共试六艺,四艺得列超等,两艺得列特等,为合院二千五百余人所绝无仅有,人咸叹中国人才迥超乎欧美焉。”[12]

根据两所大学的档案推断,王宠佑在伯克利只有采矿学这一个专业方向,而转到哥大之后,增加了地质学。可能是伯克利也无法为王宠佑提供更多的专业方向,导致他最终决定离开加州,前往东部名校就读。由此可以大致推断出王宠佑在伯克利的学习经历:1901年8月下旬,王宠佑在伯克利注册,攻读硕士学位,他在这里读了两个半学年,在1903年末或1904年初离开伯克利,转学到哥大继续攻读硕士。

需要说明的是,哥伦比亚大学矿学院在当时授予研究生的学位分别是文科硕士(英语:Master of Arts;拉丁语:Artium Magister)和博士(PhD),这两个学位涵盖现代意义上的所有文科、理科和工科专业,直到1916年,哥大才开始授予理科硕士(Master of Science)学位。此外,当时哥大矿学院的本科学位设置也与现代不同,没有统一的文科学士(Bachelor of Arts)或理科学士(Bachelor of Science),而是每个项目授予各自的学位,比如土木工程(CE)、机械工程(ME)、冶金工程(MetE)等。

三 硕士毕业的时间及论文内容

哥伦比亚大学1904—1905学年的档案[13]显示,王宠佑在1904年获得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分别是地质学、采矿学和冶金学。他的硕士论文题目是“埃尔矿山: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进路式矿山项目”(The Ell Mine:Project of a drift mine in California,图2)。这从另一角度印证了第二个问题的解释,即王宠佑既然从哥大毕业,论文却是加州的矿山,因为王宠佑已经在伯克利完成了采矿学专业主要部分的学习和研究,并确定了论文方向,转学到哥大是为了扩充视野,涉足地质学领域。

图2. 王宠佑的硕士论文封面(哥伦比亚大学珍本及手稿图书馆提供)

这篇论文共有142页,首先介绍了埃尔矿山的地质、地理信息以及矿藏储量,然后描述了矿井的设计、采矿方法、采矿工具,最后总结了这座矿山的寿命以及可以产生的经济价值。全文并没有谈及他的论文导师是谁。本文是首次披露王宠佑的硕士论文,为了使读者了解他的研究方向和方法,笔者摘译其中部分内容如下:

引言

论文的主题

本文的主题是加利福尼亚州内华达县的一个权利主张。这是一个古老的河砾石谷地,宽约400英尺,上面压着一层火山熔岩,河谷的平均厚度是每100英尺有6英寸,向西倾斜。砂砾层最厚的部分有10英尺,最小是0,平均6英尺。黄金产量是每立方码5美元,其中50%都发现在接近河床的地方。每天最多能挖掘350立方码。每天的抽水量是16万加仑。这座矿山的储量可供开采一年,即将开放开采。

矿山的边界东西向1452英尺长,南北向600英尺宽,因此,包括两个各10英亩的权利主张。

地理位置

埃尔矿山位于西和谐矿山(West Harmony Mine)以西,靠近里奇路,从南转向北。此地位于内华达城东北约2英里,内华达城市铁路的终点。邻近地区的海拔高度大致是2500英尺。

内华达县得名于内华达山脉(Sierra Nevada Mountains),这条山脉纵贯加州的东部州界。据粗略估计,内华达县面积是975平方英里,有很多显著的地质特征,山脚下的低地台在海平面以上600英尺,而山顶则在海平面以上8000英尺。河流的大体走向是从东北流向西南。

……

普通地质学

内华达县的含金带非常宽,而且在这个范围内有大片花岗岩。其中一个主要的花岗岩带经过草原谷(Grass Valley)东部,再从圣胡安北(San Juan North)延伸到羽河(Feather River)。这两个花岗岩带之间的板岩高度变质,砂岩有时会转化为花岗岩类岩石。

或许可以沿着内华达县西南部分找到石灰岩带。

我们去普莱瑟县(Placer County)的时候,在越来越往东的地方发现了石板和其他变质岩,可以说是在侵蚀花岗岩。当我们沿着内华达山脉向北走时,岩石的走向变得更加接近南北向。中部山脉岩石的特点是向东倾斜,这一点似乎在山脉的北部也很普遍。

……

经济地质学

内华达县的主要矿产是金、铜和铁,在这个地区主要是金矿,以及极少量的磁铁矿。

众所周知,含金石英脉的崩解产生了砾石的物质。这样释放出来的黄金有一部分散布于砾石中,但通常大部分在基岩表面。上面提到的这些砾石,有时深埋于几百英尺厚的非生产性黏土、砂粒和火山物质之下,有时暴露出来。一旦出现后面这种条件,通常使用水力开采,但是在过去十年中,法律禁止这样做。

石英脉是床岩系列中充满石英的裂缝,或多或少携带天然金以及含金的金属硫化物。这些脉被排列成不同的平行系统。

……

总结

矿山的寿命

河谷有1452英尺长,400英尺宽,6英尺深,可产出12.9万立方码砾石取代19.35万立方码破碎的砾石。有7/8的砾石是可以使用的,因此我们实际只有17万立方码。为了每天开采350立方码砾石进行研磨和流槽选矿,必须要浪费掉394立方码用于开拓巷道,因为有1/8的砾石是巨石,必须留在矿井中。扣除搭建矿井要扔掉的19,300立方码,我们只剩15.07万立方码。150,700÷394≈400,即总共能开采400天。

……

四 在何处攻读博士学位?

王仰之、李扬、吴凤鸣、焦奇等,甚至《中国大百科全书》(4)《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王宠佑”词条,赵从天撰、姜曦修订,见https://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63276&Type=bkzyb&SubID=64485。这个词条把哥伦比亚大学的全称(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错写成“纽约州立哥伦比亚大学”。都声称王宠佑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又留学英国、法国、德国,获得博士学位。

美洲中国学生会(Chinese Students’ Alli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1905年出版的《美洲留学报告》中提到:“1904年6月,哥伦比亚大学矿学院的研究生王宠佑先生被选为科学研究荣誉学会(Sigma Xi)Kappa分会的成员。王先生希望继续在地质学、采矿学和冶金学领域深造,攻读博士学位。他在完成哥大的课程之后,将前往英格兰继续学习。”[14]这表明,王宠佑在硕士尚未毕业时就已经有明确的读博计划,但不是在哥大,而是去英国。

不过,哥大的档案显示王宠佑硕士毕业后继续在本校读博。在他1904—1905学年的注册表(图3)[15]的教育经历一栏的下方有“Candidate for the Degree of PhD”(博士学位候选人)字样。这时的王宠佑属于纯科学学院(School of Pure Science)而非刚入学时的矿学院,他在1904—1905学年主修(Major)地质学,辅修(Minor)采矿学和冶金学,增修(Extra)电气工程学。所修课程包括地质学、采矿学、冶金学、电气工程学、机械工程学等。哥伦比亚大学1904—1905学年的档案也印证了这一点。

然而到了1905—1906学年,王宠佑只选了地质学作为主修,机械工程作为增修。哥大1905—1906学年的名单[16]证实了这一点。此后,王宠佑就没有再注册课程。

1905年之后什么事导致王宠佑中断了学习?他的住址变化或许可以提供一些解释。

1903—1904学年王宠佑刚刚来到哥大的时候,地址是526 West 123rd Street,在哥大北侧,离学校非常近。到了1904—1905学年,他搬到了418 West 118th Street,在学校西侧,现在是哥大国际公共事务学院所在地。留学生为了上课方便,往往会选择离学校近的地方住宿,王宠佑也是如此,这两个地址都很能说明问题。

然而,1905年的《美洲留学报告》通讯录(表 1第1页)中,王宠佑的通讯地址变成了“转交Ling Fong &Co. 29-31 Houston St.”[14]。美国采矿和冶金工程师学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Mining and Metallurgical Engineers)1905年11月15日通讯录[17]中的地址也是这个。这个地址位于现在的曼哈顿下城苏豪区(Soho,Lower Manhattan),距离哥伦比亚大学约10公里,步行需要2个小时左右。除非有非常诱人的条件,比如低廉的房租,留学生不会选择离学校这么远的地方住宿。这说明在王宠佑身上发生了一些变故,或许是经济上不宽裕,又或者是专业兴趣改变,但不得而知。

在1906年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友录上,王宠佑的地址还是“转交Ling Fong &Co. 29 W Houston”[18]。这个地址后来又继续出现在1912、1916年的哥大校友录中,有时变为“Lin Fong &Co.”[19]。这应该是一家公司的名字,对应的汉语是“林芳(方)公司”或“玲芳(方)公司”。笔者没有查到关于Ling Fong &Co.的更多信息。纽约现在已经没有这个地址了,最接近原址的位置是一栋公寓楼,地址是25 W Houston St.。

笔者偶然翻阅北洋大学的文献时,惊讶地发现了一件提及王宠佑去欧洲的档案。1905年张美翊对北洋大学出国留学生的评语提到“王宠惠宠佑兄弟本奉谕游历欧洲代者听庶务长之言一概未准今由张季直刘澄如担认已汇美金一千五百元此材恐为所用”[20]。也就是说,王宠佑是奉清政府的命令去欧洲的。遗憾的是,因为客观原因笔者无法到上海查阅原始档案,2020年文物出版社的《张美翊书札考释注评》目前在加拿大和美国也没有收藏,这个线索只能暂时搁置了,期待读者可以继续考证下去。

王宠佑地址变更的时间与他中断学习的时间不谋而合,哥伦比亚大学也在1905年以后暂时与他失去了联系。哥大档案馆的工作人员表示没有任何线索,爱莫能助。笔者无从得知王宠佑到底遭遇到了什么事,因何改变了继续深造的想法。但可以确定的是,王宠佑没有在哥伦比亚大学完成博士学习。

五 是否取得博士学位?

一些资料表明,王宠佑中断了哥大的博士学习之后似乎去了欧洲,但是并没有读博。据他本人晚年回忆,“过去在美国大学读书时,专攻矿冶学,而尤注重地质学。其后前往欧洲,为进一步之研究。1907年中国华昌炼锑公司拟聘本人自英回国建立纯锑炼厂”[21]。如果他真的攻读了博士,如此重要的经历不会完全被忽略。1907年12月21日的《工程采矿》(TheEngineerandMiningJournal)[22]刊登了王宠佑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学术会议上就中国的煤产量发言。

1914年,王宠佑在被选为英国的北部矿产研究学会(Northern Mine Research Society)的会员,该学会在王的讣告中称:“……在1906年至1908年期间,王先生为中国湖南省长沙市的华昌炼矿公司的利益穿梭于欧洲,并在1909年返回中国,担任该公司的采矿工程师和冶金师。”(5)见https://www.nmrs.org.uk/resources/obituaries-of-members/obituaries-of-members-names-beginning-with-w/chung-yu-wang/。通篇没有提到王宠佑在英国读博。

1929年10月31日,哥伦比亚大学庆祝建校175周年,学校为在学术界、工业界和政界的杰出校友颁发大学荣誉奖章(University Medal)。在10月25日公布的名单上,王宠佑与一众优秀的中国学生赫然在列,他的最高学位是1904年的硕士,并没有PhD或Dr前缀。这表明直到1929年,王宠佑仍然没有取得博士学位——无论是实质性的学位还是荣誉学位。

1958年8月31日,王宠佑在纽约去世。他去世后,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友档案卡片上王宠佑的教育经历一栏,只有1904年在哥大获得硕士和1929年获得大学奖章的记录,其他教育经历分别是1899年在天津的北洋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和1903年之前在加州大学学习的记录,仍然没有博士学位(图4)。在这张卡片的上方,Lin Fong &Co. 29 W Houston St.字样虽然被划掉了,仍然清晰可辨。

图4. 王宠佑去世后的校友卡片(哥伦比亚大学档案馆Joanna Rios女士提供)

不过,在王宠佑去世的第二天,也就是1958年9月1日,《纽约时报》以“78岁的冶金学家王宠佑博士去世”为题发布了讣告(图5)。讣告全文翻译如下:

图5. 《纽约时报》1958年9月1日发布的王宠佑讣告标题带有Dr前缀

王宠佑博士是华昌炼矿公司的研究总监,公司地址在百老汇大道233号。上周六,他在哥伦比亚长老会医疗中心Harkness Pavilion去世,终年78岁。

王博士是有色金属的权威人士,他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锑矿冶炼工厂。这家工厂是在长沙的华昌公司的关切下建立的。1912年,他在广东担任工商部委员。

王博士是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中国代表团的顾问。在日本举办的世界矿业大会上,他作为代表出席,身份是南京和重庆的工业部技术专家。他是中国的中美工程师协会主席。

他在香港出生,就读于皇仁书院和北洋大学。他在加州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研究生,并获得硕士学位,专业是采矿学和地质学。

王博士所著的《锑》是业界标准,他还与李国钦合著《钨:它的历史、地质、矿石加工、冶金、化学、应用与经济》。他还写过关于超心理学、中国艺术、哲学和烹饪方面的作品。

他的遗孀是Ella Ling Wang女士,他的女儿是理查德·卞(Richard Bien)(6)他可能是卞美年(Eddie Mei Nien Bien)家族的人。卞美年出生于罗德岛州首府普罗维登斯。1946年从中国返美,在石油公司任职。卞美年和王宠佑都从事矿业工作,地理距离也比较近,两家人可能有来往。的夫人。[23]

王宠佑的博士头衔从何而来?上海的一家英文报纸《华北捷报》(TheNorth-ChinaHerald)1906年10月26日的一篇报道首次将“王宠佑”与“博士”联系在一起,称王宠佑被清政府赏赐“进士”头衔,相当于西方高等教育的博士学位。这篇报道的原文摘译如下:

奉上谕举办考试,在学部举行,根据新政,考试中的成绩优异者赏给文凭。大约360名学生完成了考试,但只有32人被颁赏功名……根据一位通讯员提供的名单,只有5名候选人赏赐进士,或称文学博士,他们是:陈锦涛、王宠佑、颜惠庆、谢天保和颜德庆。另有27人赏赐举人,或称文科硕士。这些新颁赏的文科硕士按照成绩分为甲等和乙等……[24]

这场考试源于张之洞和张百熙分别在1903和1904年提议的考核、奖励留学生的制度。废除科举后由学部举办考试,从1905年开始每年一次,考取者按成绩及所学专业分别授予各科“进士”“举人”等传统科举的功名。1908年增设“廷试”,已经被赐予功名的学生在紫禁城保和殿再次考试,相当于科举时代的殿试,按照成绩被授予不同的官职,不淘汰人。1906年是第二次举办,这次考试共有32人及第,其中成绩最优等9人,从高到低分别是:陈锦涛(法政科进士)、颜惠庆(文科进士)、谢天保(医科进士)、颜德庆(工科进士)、施肇基(法政科进士)、李方(法政科进士)、徐景文(医科进士)、张煜全(法政科进士)、胡栋朝(工科进士)[25—27]。王宠佑不在其列。从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到1911年(宣统三年),清政府举办的历次留学生考试都没有出现王宠佑的名字,因此可以断定《华北捷报》的报道有误。

英文文献找不到线索,笔者就从中文文献寻找。当时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中文报纸《申报》在1903年两次报道王宠佑在美国留学的事迹后,1904和1905年均未有任何关于王宠佑的报道。在1906年仅有一条报道提到王宠佑。《申报》1906年6月3日称“出洋学生不愿回国:日前驻德杨公使已电覆政府略谓留学德国毕业生王宠惠王宠佑劳锦荣皆欲接续留学力底精深不愿急于见用其吴圭灵张煜全两生已随从考察政治大臣赞助一切此外各生皆未毕业”[28]。如果王宠佑当年回国参加了这么重要的考试,还被赏赐了功名,不太可能没有报道。

接下来的1907年,《申报》也只有1907年5月18日的一条报道提及王宠佑:“美洲留学生毕业返国:前由北洋大学派出留学美洲之广东学生已经毕业回国者有电学毕业生吴季龄……其未返国者有王宠惠王宠佑薛仙洲严锦荣四君意欲再往欧洲留学故未遽行返国云。”[29]王宠佑又恢复了美国留学毕业生的身份,而且准备前往欧洲继续求学。

1908年,《申报》有3次报道提及王宠佑,都是与炼矿有关。1908年11月23日的报道称“日前留美矿务学生王宠祐[佑]留英矿务学生梁焕彝组织一致远公司专学提炼五金矿质……”[30]

首次将“王宠佑”与“博士”联系在一起的中文信息是《申报》1910年1月24日的报道:“广西农工商局详拟定聘矿师合约:广西通省农工商务总局司道为详报事奉宪台训令主聘游学美国矿学博士王宠佑前来广西主任办矿事务等因奉此兹王矿师已于九月初九日到局……”[31]这里称王宠佑是留美博士,没有提及他在欧洲留学的事情。

总之,王宠佑在欧洲的动向仍然笼罩在迷雾之中。

六 新的线索

1906年11月的《美国采矿工程师学会月报》(MonthlyBulletinoftheAmericanInstituteofMiningEngineers)[32]报道,王宠佑在1906年7月赴英国伦敦参加美国矿业工程师学会的会议,然后又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参加了一个特别观光团(Special Excursion to Germany),这两次活动期间,王宠佑的通讯地址居然是中国上海!在这个时间前后,他的地址都是转交Ling Fong &Co.,这个突然出现的上海地址背后可能隐藏着尚不为人所知的故事。1906年的《申报》称王宠佑在德国不愿意回国可能是这件事以讹传讹造成的。

根据以上信息可梳理出王宠佑留学时期的年表(表1),王宠佑在1901年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硕士学位,1903年底或1904年初转学到哥伦比亚大学继续攻读,1904年从哥大获得硕士学位。王宠佑原本计划在哥大继续攻读博士,但是因为不明原因中断了学习。根据通讯地址的变化,笔者推断王宠佑可能从钻研学术转向了经营实业。他中断博士学习之后似乎在欧洲和中国来回奔波,参加学术会议,考察矿业项目,为日后在中国筹建冶炼厂做准备工作。总之,王宠佑在1905年离开哥大之前的经历是比较清楚的,而从他离开哥大到1908—1909年回到中国之间这段时间的经历仍然模糊不清,就和他是否获得博士学位一样,有待进一步考证。

表1. 王宠佑留学时期的年表

致谢哥伦比亚大学学档案馆的Joanna Rios女士和Jocelyn Wilk女士尽可能多地提供了王宠佑的档案,并解答了当时的学制、学位与当代的不同之处,我受益良多。哥伦比亚大学珍本及手稿图书馆提供了王宠佑硕士论文的全文扫描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档案馆的Kathryn M. Neal女士和该校Bancroft Library的Dean Smith先生帮忙查阅了档案。感谢他们提供至关重要的帮助!

猜你喜欢

伯克利哥伦比亚大学
宝藏男孩的伯克利音乐之路
和世界顶级名校做邻居,他们却说:离我们远点
伯克利酒店
哥伦比亚大学 客户是上帝,学生是王道
哥伦比亚大学统计系的发展历程与启示
留美生与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施吹耳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乐迹——2015星海·伯克利音乐周”综述
加拿大体育与健康教育专业的改革、发展与启示:以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为例
加大伯克利分校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的启示
到哥伦比亚学换灯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