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黄土高原地带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究——以甘肃省白银市为例
2023-10-13杨国利王宝庆王玉香倪子杰
杨国利 王宝庆 王玉香 倪子杰
西北黄土高原地带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究——以甘肃省白银市为例
杨国利王宝庆王玉香倪子杰
(新疆财经大学旅游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2)
文章以甘肃省白银市为例,通过对其乡村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凝练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优势,识别出产品创新不足、市场营销薄弱、服务体系滞后等关键性障碍,提出了旅游产品创新升级、营销策略升级、服务水平升级等发展路径,为西北黄土高原地带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对策参考。
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SWOT分析;西北黄土高原地带;白银
乡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对农村地区资源和环境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的新型旅游模式,对推动当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生态文化不断融合,发展乡村旅游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中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2]。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产业不断更迭的过程,也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过程[3]。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理论基础上,众多学者对乡村旅游的内涵、现实困境和实现路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也有学者深入地剖析了影响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因素,如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政府支持等[4]。然而,由于研究角度、地理特征、市场环境、区域经济等存在差异,各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并不完全一样[5]。西北黄土高原属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土地资源丰富但气候条件恶劣,经济发展依然严重滞后。因此,如何促进这些地区的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值得学者关注和探讨。
1 研究区域概况
1.1 白银市旅游资源
白银市是著名的丝绸之路枢纽要地,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交流、交融的枢纽,自然环境优越,历史文化悠久,人文景观和传统村落也十分丰富。境内拥有寿鹿山、哈思山、铁木山、屈吴山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域碳汇林基地5个,面积10万亩以上,同时也有丹霞地貌等特有的生态资源。黄河流经全市258 km,形成了特色鲜明且文化底蕴丰厚的黄河文化。同时,得益于多民族聚集、多宗教并存、多文化荟萃,形成了集民俗文化、革命文化等于一体的多元文化,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文化特征[6]。
1.2 白银市旅游业发展概况
白银市以自然生态和黄河文化为依托,打造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促进了乡村旅游、生态康养等产业的发展。在政府政策推动、市场主体培育等的大力支持下,乡村旅游产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旅游产品也逐渐丰富。黄河风情游、红色教育研学游、工矿遗址与现代工业观光体验游、乡村休闲游四条精品旅游线路特色独具、亮点纷呈,市场竞争力也逐步提升。根据《白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白银市2012年—2019年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增长28.6%,旅游综合收入增长22.8%。
白银市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下,对金岭、金鱼、银凤湖、矿山地质公园等“十大生态公园”进行了改造升级,建设了黄河之滨“十大名镇”,打造了“六朵金花”等169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促进了旅游产业与文化、农业、体育等多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了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2 白银市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白银市资源禀赋优势突出,但由于自身的发展能力有限,许多地方乡村旅游形式单一,多为吃农家饭、田园观光、赏花采果、沙漠体验和农事体验等“千村一面”的旅游项目。绿色农业基地、独特的黄河文化、文化底蕴深厚的红色资源是白银市旅游业最具竞争力的元素。然而,因经营模式和理念落后,且缺乏现代科学管理思维和创新精神,存在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够、产品结构不合理、产业链作用有限、各县域景区串联性差、缺乏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宣传推广力度不够等问题,制约了白银市乡村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
通过实地考察、深度访谈、文献梳理等方式,运用SWOT分析法综合评价白银市乡村旅游发展内部环境的优劣势、外部环境的机遇和威胁,如表1所示。应遵循精细化开发乡村旅游产品、保护生态资源的原则,以全域旅游国家战略为指导,充分发挥丝绸之路枢纽要地和兰白都市经济圈核心之地的区位优势,探索白银市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努力推动西北黄土高原地区乡村的全面振兴。
表1 白银市旅游业发展SWOT分析
3 白银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3.1 “互联网+”乡村旅游产品创新升级策略
3.1.1 将创意融入产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消费已经进入个性化消费时代,传统的旅游项目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要秉持互联网的信息化意识,通过搜罗各类信息寻找产品创意,挖掘每个乡村地区独特的民俗、特色和风格,构建高品质旅游产品体系,做优做强黄河石林、鹯阴古渡、三军会师圣地、永泰龟城、黄河大峡谷等旅游景区。在西北黄土高原乡村特有的土壤下,结合不同消费人群的喜好,开发出一系列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的创新产品,打造高品质的乡村休闲旅游地。
3.1.2 丰富产品文化内涵,打造乡村文化IP
近年来,越来越多有理想和情怀的创客群体参与乡村建设,他们通过互联网和科技等手段盘活乡村闲置资源,丰富乡村特色产品文化内涵,重塑乡村生态价值与产业价值,成为新时代乡村旅游IP推广的主力军[7]。其中,苏州树山村将根植于游子内心的乡愁情愫,通过文化元素凝聚在外显的“承载物”上,使乡愁文化成为“有水之舟”。将传统的物产、文化变成有故事的、能够传达乡土理念的旅游产品和商品。莫干山的乡村创客们在项目产品的设计与包装上,通过丰富斑斓的文化创意,创造出以“洋家乐”为代表的“乡创”项目,有着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与相当广泛的业内好评。因此,白银市政府和乡村旅游经营者应充分利用白银市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和旅游资源,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推动“创意下乡”,丰富产品文化内涵,打造西北黄土高原地区乡村旅游目的地名片。
3.1.3 资源整合,开发网络可视化产品
在互联网的信息共享下,乡村旅游不再是各县区景区或各村镇各自为战,而是要依托强大的互联网大数据,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整合,结合地域传统文化、乡村节庆、农作方式和生活习惯,不断丰富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价值内涵,加强目的地形象营销,增强与游客的联系,积极利用特有的资源设计出符合游客需求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服务,强化科技手段在乡村旅游业中的应用与推广。可在线上产品设计中增加微信互动、在线订购、媒体网络互动等大众广泛参与的项目;通过网络可视化技术,设计多种多样的高端定制化产品,在传统的郊外踏青、采摘种植、美味美食、享受自然的基础之上,根据客户的特定需求,从旅游路线、旅游方式和服务等方面设计出路线更加丰富,融入文化等突出主题的高端旅游产品,同时提供乡村旅游产品的实时动态分享。在乡村旅游节庆活动中,通过线上的抽签、抽奖、签到模式,配合线下节庆活动的有序展开,增强游客的体验感。
3.2 社交媒体营销升级策略
3.2.1 乡村旅游产业数字化发展
5G、大数据、互联网、VR(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变革纷至沓来,网络农场、乡村生活在线直播、农业创新云商城等乡村与科技的融合已经成为现实,智慧乡村旅游的发展将成为趋势。在数字化背景下,可选择一批数字文化和智慧旅游创新项目,培育打造一批数字个人服务点评和智慧旅游示范项目,建设白银市智慧旅游枢纽平台,开展智慧旅游标准体系建设,搭建文化和旅游融合创新服务平台,积极探索开展文化和旅游消费数据监测、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工作,推动4A级以上旅游景区智能化转型升级,促进文旅融合产业的发展[8]。
3.2.2 借助短视频缩短营销传播周期
短视频的内容设计多来自人们的生活,更倾向于受众喜好,观看时不仅可以让人们获得情感和精神上的满足,还可以缓解压力。短视频平台会依据情感偏好及点赞量推送更为直接化、感性化的视频内容,同时把这个内容展现给可能感兴趣的用户。因此,将移动短视频用于旅游目的地的宣传是一个有效途径[9]。
每个乡村都有各自的资源优势,这正是对外宣传的关键点。短视频平台可以放大这个核心优势,并通过口碑传播。旅游消费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任何基于“点”的消费都会带动全域消费。之前大火的西安永兴坊“摔碗酒”,五块钱一个碗,很多游客不远千里来到西安,只是为了摔碗录个视频,喝酒摔碗寓意祈福。其他“网红”景点还包括重庆的“轻轨穿楼”、厦门鼓浪屿的“土耳其冰激凌”、山东济南宽厚里的“连音社”和张家界的天门山。这些地方都通过短视频平台形成了滚雪球般的疯狂传播。利用短视频的平台优势进行形象推广,可以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人来观光旅游,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乡村振兴也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3.3 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水平
自驾游游客群体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这些游客群体对服务质量的要求较高。随着游客需求的提升,乡村旅游服务也应随着市场的需求而改变。在旅游服务升级的过程中,要对从业人员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技巧进行专业培训和指导,让从业人员熟练掌握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服务流程,并提高其主动创新和主动钻研服务的意识,让服务创造更多的价值,提升游客体验感和满意度。在规范服务的同时,要注重突出乡村旅游服务的特点,让乡村旅游服务富有情感和温度。乡村旅游从业者也必须有意识地提升自身的人文底蕴、气质修养,重视以游客满意度评价等措施来提升白银市乡村旅游业整体水平,让乡村旅游服务成为游客的美好记忆。
4 结语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白银市需要将高质量发展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新路径,打造国际化高端旅游目的地,充分发挥独特的黄土高原自然资源、黄河文化资源优势,给旅游产业植入“文化的魂、文明的韵”,不断提升黄土高原地带乡村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
[1]刘昌海,杨景旭.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旅游业发展路径探究[J].广东蚕业,2023,57(1):154-156.
[2]舒伯阳,蒋月华,刘娟.新时代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思考及实践路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56(1):73-82.
[3]郭景福,药劲松.乡村振兴视阈下呼伦贝尔草原旅游业发展[J].民族学刊,2022,13(6):37-45,142.
[4]王兆峰,谢佳亮.中国旅游产业组织的时空耦合关系及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23,78(4):961-979.
[5]张雪晶,陈巧媛,李华敏.从体验对象到体验场域:乡村旅游地高质量发展组态分析[J].旅游学刊,2022,37(5):33-44.
[6]张俊英.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SWOT分析与发展对策[J].青海社会科学,2021(3):103-109.
[7]周燕莉.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能力提升策略探究[J].广东蚕业,2023,57(1):73-75.
[8]黄中群.乡村振兴战略与农业数字经济的思考[J].广东蚕业,2022,56(10):101-103.
[9]韩静雯.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乡村建设路径探究[J].广东蚕业,2023,57(1):132-134.
10.3969/j.issn.2095-1205.2023.08.46
F327;F592.7
A
2095-1205(2023)08-142-03
杨国利(1989—),女,汉族,甘肃兰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企业管理。
王宝庆(1979—),男,汉族,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