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情为导向的微课程资源开发建议

2023-10-13盛正民

物理教学探讨 2023年9期
关键词:学情

提   要:微课程资源的开发要以学情为导向,围绕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设计和资源重组,以凸显其价值和优势。教师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在明晰学情的前提下,以学情为导向,围绕教学中问题的解决开发有价值的课程,从而不断训练专业技能、沉淀专业素养、促进专业发展。

关键词:学情;微课程资源;开发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23)9-0013-3

收稿日期:2023-07-04

作者简介:盛正民(1973-),男,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物理教学研究。

在当前教学方式多样化的背景下,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需求很难在传统课堂中得到全面、充分的满足。微课程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为基于学情的教学实践能够顺利实施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保障,有力地促进了广大一线教师发挥学科课程育人价值、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一线教师在研究、開发和利用微课程资源的过程中要以学情为导向,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教学改进来规划课程纲要,设计课程实施方案,实现教学方式的不断完善,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充分体现其价值。

1    微课程资源开发要基于传统教学问题的解决

在传统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自主或探究等方式推进教学过程,或者利用实验、活动等方法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其过程虽精彩,但环节中鲜有学生的深度参与,学生也很难做到步调一致,思维同步,教学低效甚至无效也就成为了常态。微课程能够被广大学习者所接受,其价值就在于微课程资源的利用能够规避传统课堂的弊端。当前传统课堂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基于学情的教学预设不够充分

教师不应把过多的精力投放到撰写教案、批阅作业等重复性的教学工作当中,且教师不能很好地利用校本教研资源,发挥集体的教学智慧,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难点预设出有效的教学措施,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教师应在自主备课的基础上,主动进行教学经验的分享、教学手段的交流和教学措施的纳谏,以便给学生提供到位的点拨与有效的提醒,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清楚明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

1.2    教师讲授占用课堂时间较多

课堂是学生的学堂,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主阵地。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过多关注教材的内容和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任务,使得整个课堂出现了全体学生围着一位老师转,教学进度齐步走的现象。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精力得不到解放,无法关注到全体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学习需求,无法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辅导。

1.3    基于学情的有效学法指导不足

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应该是提供学习建议,疏通学习障碍,促进学生达标。教师在备课前仅凭已有的教学经验和个别学生的学习信息反馈来进行教学流程设计,没有很好地调查、了解全体学生的学习状况:不了解哪些是学生通过自学就能学会的,哪些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就可以学会的,哪些是学生需要在老师的帮助指导和点拨提醒下才能慢慢领悟的。掌握不了学生真实的学情,老师讲的问题自然就不能切合学生的实际,至少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使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

微课程作为一种“自助餐”式的课程资源,其价值就在于能否规避传统课堂中“讲得多、讲不准、讲不透”的现实弊端,为学习者提供的一对一的临场感有如老师亲临,就像是老师直接跟学生对话。实现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够解放教师的课堂教学精力,精准顺应学情开展靶向教学,使其能把有限的时间用到需要的学生身上,用到需要解决的问题上。

2    微课程教学设计要基于现实教学愿望的实现

教学设计是教学思想的具体呈现,好的教学设计应能引领、指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形成。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学生经历信息输入、经验冲突、认知重组、存储和提取的过程。教学必须回到“人本”“学本”和“生本”上来研究学生之于“人”的属性,这才是“教学”必须具有的意义。因此,微课程教学的设计要立足于实现教学的三个愿望。

2.1    教学应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进行问题解决

真正有效的教学,都是从师生的有效沟通开始的。通过教学前的学情调查,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基于教学目标,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对话和体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这一过程需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前提,学生产生困惑和冲动,师生交流才会更深入、更有针对性。如果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无法使学生提出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真正的学习将无从谈起。这种意义上的微课程教学设计,非但不能帮助学生实现真正的学习,还很有可能会对学习的积极性造成二次伤害。

2.2    教学应关注到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

新一轮的课程教学要求以提升全体学生素养为宗旨,关照所有学生,为他们提供学习和发展的机会。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千差万别,对知识的建构和信息的重新编码也有速度的差异。教学过程中,只有认识并关注到学生之间的这种差异,通过教学路径的精心设计和教学资源的科学重组,实现教师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到不同需求的学生,并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现对所有学生不同学习愿望的满足,避免因差异化的学习效率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而造成二次不公平的待遇。

2.3    教学应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回归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强调以基于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为导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深度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素养提升,关键在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回归。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教师要做的就是通过课程的设计和课程资源的整合,唤醒学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促进更好地学习。这就要求微课程设计能实现激发学习积极性、促进学习持续推进的教学方案。教学中应根据学习内容主题和学情,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特别注意的是,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对学习主体地位的回归尤其重要,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和促进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过程,教师需将学情调查和分析贯穿教学始终,开展基于学情的教学才是靶向教学,才会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对学生自主权制造二次侵占。

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程关照的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内容,体现在课堂中的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中,凸显课程育人的灵活性、课程资源的多样性和课程内容的丰富性,通过微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能够承载现实教学中无法实现的三个教学愿望。

3    微课程资源开发要基于教学方式的转变

微课程资源具有相对独立性、便捷性等特点,在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和学习愿望方面独具优势,因此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也会较高,教师在开发微课程资源的同时,要努力实现教师专业素养的积淀与提升。

3.1    通过微课程资源开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开发的微课程资源必须实现在学生进行自学的前提下能提供个性化的帮助,要打破课堂时空局限。不管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在家里还是在课堂,微课程资源都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愿望,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做到这一点,教师要认识到微课程资源不是教材的替代、不是课堂的拆解、不是教师授课的回放,不要把自己当成微课程资源的二传手和复制者。基于微课程资源的开发、基于资源案例的校本研修和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教研活动要用问题驱动学习作为研究主题,用差异推动进取作为研究目标,用技术突破经验作为研究方法,用共识导向深入积淀研究成果。教师要通过微课程资源的开发,实现教师专业技能训练与提升、教学素养积淀与升华。

教师在开发微课程资源时要心中有学生、眼里有问题,制作的微课程资源要具有前瞻性,选取的课程资源要绿色化,使课程的呈现方式问题化、问题系列化。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須加强对学生的学情调查和摸底,加强对课程标准的研究和教材的二次开发。通过教学技能的训练使自己具有深厚的专业功底,能找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基于自主学习中的问题进行设计,或搭桥或指路,或点拨或释疑,或拓展或提升,真正发挥微课程资源的作用。

3.2    通过微课程资源开发实现教育规律彰显

教师要做学习的激发者和促进者。教师要做好引领、指导和帮扶学生学习的作用。如果学习行为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那么学生必然会主动地去学习。教师不要让微课程视频播放替代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不要为学生替代学习寻找借口。通过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质疑、论证,提升能力和素养;通过对话、解释,培养品格和态度,实现学习态度的端正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断训练学习技能,培养并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不要为家长的过度辅导寻找替代帮手。在家长的提醒和建议下,学生通过观看微课程视频实现自主学习,顺利生成学习成果和进一步激发学习成就感。家长通过关注学生学习新问题的生成和跟踪寻访,实现微课程资源作为师生交流、家校合作的平台与纽带的作用。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教育,微课程资源在在线学习、泛在学习等方式中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基于微课程的学习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微课程资源的开发,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加强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真正开发出学生需要的微课程资源库,为现代教学方式的完善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杨玉东.教研活动要有“研究”含量[J].人民教育,2010(1):51-52.

[3]格拉瑟.了解你的学生:选择理论下的师生双赢[M].杨诚,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栏目编辑    赵保钢)

猜你喜欢

学情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小学数学学情分析后的高效课堂
学情诊断:为“以学定教”的课堂指路
例析学情资源在初中历史文化课堂中的开发与运用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基于学情设计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以《新文化运动》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