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探析

2023-10-12张莹

参花·青春文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英美语言艺术文学作品

一、引言

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是作者思想和智慧的结晶,更是一个时期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和人文理念的反映和折射。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研究,能够使读者对语言文字背后的语言艺术有更深的理解,对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学魅力与人文内涵有更深的认识,进而拓宽自身文化视野,扩大认知领域。英美文学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其作品进行阅读赏析和深入研究,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学创作和研究水平,推进我国文学事业的发展。由于社会发展程度、地域环境等不同形成的文化差异,使中国读者在欣赏、学习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各种因素的限制。基于此,本文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进行跨文化分析,以期使相关研究者、读者能够更好地体会英美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文化内涵。

二、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赏析原则

(一)文化差异性原则

跨文化视角下,研究者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赏析英美文学作品,不免会因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对原作者的创作動机,以及文学语言的运用产生不理解或理解错误的现象,从而影响研究效果。一方面,我国文学创作与英美文学在语言组成和情感表现上存在很大不同,这可能会使研究者因对英语掌握程度不足而难以深入理解其蕴藏的文学内涵;另一方面,这种文化差异性也使我国的文学创作在思维上与英美文学存在很大差异,研究者在立足于本土文学思维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赏析研究时,可能会带有主观色彩,影响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理解。基于此,研究者应当秉承尊重文化差异的原则,用开放的态度去看待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在跨文化视角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并通过对文学差异性的认识,分析英美文学不同于中国文学的独特之处。

(二)代际差异性原则

优秀的文学作品既具有超越时代局限的共性,同时也体现了对作者所处时代的细致反映和深刻思考。[1]英美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就体现了这一特点,其作品中的人物塑造、语言、对话都体现了浓重的时代色彩,折射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变迁。对现代读者而言,在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时,会因和作者之间的代际差异,在阅读赏析的过程中形成精神性冲突,导致读者对作品中的文学表达不理解或不认可。因此,在跨文化视角下赏析英美文学作品时,研究者或读者在立足当下时代的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时代包容性,不能单一地仅以现代视角理解、赏析英美文学作品,也要跨越代际差异所带来的隔阂,主动了解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了解时代变化对英美文学创作的影响,加深对作品中一些特有的时代性名词的认识。

(三)客观性原则

客观视角阅读是一种具有针对性的、强调专业性的阅读形式。与一般强调读者主观感受的阅读形式不同,其要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从客体的角度理解、分析作品,并尽可能地剥离个人的主观态度和情感,避免读者代入其中并发挥联想,应探究作品原本的创作动机和艺术表达。在跨文化视角下赏析英美文学作品,坚持客观性原则,运用客观视角阅读,有利于读者更加全面地赏析作品,体味作品原本的文学魅力。

(四)对话性原则

坚持对话性原则,有利于研究者或读者加深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认识。[2]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对话性一方面体现于角色交流的文本构建中,即作品中不同形象的对话性语言;另一方面,作品中的旁白、独白等超越角色的、体现作者个人表达的文本,也具有对话性和交际性特点,起到了作者向读者传递信息的作用。基于此,读者在阅读赏析过程中,要形成分析文学语言对话性的习惯,对作品的语言特点以及语言表达动机有更深层的理解,主动思考作品中对话性语言与叙事文本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形成对作品中语言艺术的有效认知。

三、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特征

(一)体现地方性语言特色

在英美文学创作中,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具有地方性特色的口语转化为书面语言融入作品,而地方性语言的使用使其中的人物角色更具真实感。[3]在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代表作《尤利西斯》中,就运用了十几种外国语言,包括拉丁语、古希腊语、意大利语、匈牙利语等,不同语言的运用强化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通过语言文本的流畅转变,推动了作品中文本表意功能的实现。再以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哈姆雷特》为例。《哈姆雷特》中频繁地运用了当时英国本土作家们惯用的“双关语”,因此,其是一部极具英国本土语言特色的戏剧作品。这在加强作品戏剧性表达的同时,也使本土读者在阅读作品时能够更深层地感受作品中的语言魅力。但同时也要注意到,对于基于跨文化视角阅读赏析英美文学作品的读者而言,这种基于英语形成的地方性语言特色,要求读者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对欧洲各国异变的英语方言有一定的认识,否则可能会造成阅读障碍,无法有效理解英语方言中一些口语、俚语的运用和表达。

(二)戏剧性独白传统

戏剧性独白在欧洲中世纪的英语诗歌发展中逐渐成形,经过此后数百年的演变和完善,不再仅局限在诗歌中运用,而成了英美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传统文学表现形式。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作家既可以通过戏剧性独白表现人物的观点、思想、性格,以及叙事的变化;也可以使戏剧性独白相对独立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将其作为作者自身主观意识的表现,从而对作品中的人和事,甚至是作品之外的现实情景进行有针对性的表述,使作品意蕴更加丰富,内涵更加深刻。

以美国作家福克纳的经典小说《喧哗与骚动》为例,该作品摒弃了作者层面的主观意识叙述,没有处于高位视角的旁白或描述,故事情节的推进和展开全凭其中人物的戏剧性独白支撑。在阅读赏析这部作品的过程中,读者几乎感受不到作者对故事的直接干涉,在戏剧性独白的品读中直面故事中的人物,深度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实现了读者意识与故事中人物意识的沟通与碰撞。《喧哗与骚动》将戏剧性独白运用到了极致,也由此促成了小说文本意识流的艺术表现。而这种独特的文学体验,正是由戏剧性独白这种英美文学中传统的文学表现形式带来的。

(三)模糊语言的运用

模糊语言的概念成型于20世纪初期,由美国哲学家查尔斯·皮尔士所提出。他指出语言的模糊性实际上与命题的模糊性相关,是语言表达者自身思维模糊的体现,从而明确了模糊语言这一定义。也是在这一时期,英美文学迈入新的发展阶段,文学创作思潮日趋多样化,创作形式也产生了新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模糊语言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化。作家们不再局限于用精确的词语表现语义,使读者能够直接理解,而是更加强调意识层面的感受,以模糊的、简洁的词语表现一种超脱于字面意义的、朦胧的、抽象的文学表达。他们不再满足于仅仅在叙事层面对读者进行信息传递,而试图以模糊语言的形式,模糊作品中语义原本的狭隘边界,使读者在模糊语言中感受作家试图营造的更加开放的文学情境,并在其中发挥联想。

以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为例,“陆地上空的云块这时候像山冈般耸立着,海岸只剩下一长条绿色的线,背后是些灰青色的小山。海水此刻呈现蓝色,深得简直发紫了”,这一句在英文文本中,仅用了“green line”“dark blue”等较为模糊化的词语,大概地构成景观的框架,并没有更進一步描述颜色的深浅、光线的明暗等。这种模糊的框架描写,只借由模糊化的颜色和物象的结合,但恰恰能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自觉地联系这些事物,从而在脑海中形成对这一景色的主观构建。也正是通过模糊词语的运用,构成的这种不确定的景观描写使这一段的景观在不同读者中,都能为其带来不同的文学审美体验。在英美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模糊语言的运用丰富了其作品的表现形式,拓展了文学创作的表达外延,使文学作品得到了层次上的升华,并推动了英美文学作品中意识流派的发展,为英美文学作品平添了独特的文学之美。[4]

四、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语言艺术赏析策略

(一)拓宽阅读广度

要想更好地理解赏析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首先需要积累阅读经验,扩大阅读范围,拓宽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广度。读者可以循序渐进,从简单的作品切入,并有选择地阅读不同类别、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英美文学作品,形成基本的理解能力,以满足浅层次赏析英美文学作品的要求。在刚接触英美文学作品时,可以先阅读一些较为经典,且具有普适性,甚至是通俗性的英美文学作品,如《简·爱》《傲慢与偏见》《鲁滨孙漂流记》等,从而在拓展阅读广度的同时,能够初步感受英美文学作品的魅力,不至于因故事的晦涩或文学表达的含蓄难以理解作品内涵,降低阅读兴趣,影响学习、赏析英美文学作品的进程和效率。

(二)进行深度阅读

在对英美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认知和了解后,读者需要主动提高自身阅读的质与量,进行深度阅读,从侧重英美文学作品的通俗性,逐渐转变为更加注重文学性。要在深化英美文学作品阅读的过程中,逐步摆脱浅层次的,局限于对作品情节、叙事表达的感性理解阶段,提升阅读赏析的层次,转向对作品的文学技巧和艺术内涵的思考,以及对作家的创作理念、精神内核的探索,感受作家隐藏在作品中的情感,从而进入更高层次、更具深度的阅读赏析阶段。

(三)提高跨文化阅读赏鉴的能力

要从跨文化的角度赏析英美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语言艺术,仅从文学层面拓展广度和深度还不够,还要从文化层面切入,提高对英美文化的认知。[5]一方面,读者要在积累阅读经验的过程中,适当地阅读一些有关英美文化、历史发展的社科类或人文类书籍,对英美文化形成系统性的了解。另一方面,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读者可以依据对中国本土文学已有的阅读经验和对本土文化的认识,有意识地寻找、归纳、总结英美文学和中国文学在创作中存在的共性与不同,分析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差异性,以及这种差异对文学创作在思维、观念、艺术表达等方面产生的影响等,从而提高跨文化阅读鉴赏的能力。

(四)利用其他媒介加深文学理解

英国文学的创作在一定阶段内曾经与欧洲地区的戏剧创作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莎士比亚具有代表性的三大悲剧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奥赛罗》,均是为了戏剧表演而创作的。美国文学在其发展早期也受到了英国文学的影响,将文学创作与舞台剧、歌剧等戏剧形式联系在了一起。之后,随着英美文学作品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提升,以及电影、电视乃至互联网平台的普及,戏剧这种局限于固定场所的现场表演形式受到了冲击,英美文学中的优秀作品纷纷被改编为了影视作品。例如,《哈利·波特》在多个国家畅销,系列电影也获得巨大成功,为广大观众所认可。《简·爱》《傲慢与偏见》等经典名著也曾被改编为多种版本的影视作品。

跨文化视角下,对于中国的研究者和读者而言,深入理解英美文学作品,探究其中的语言艺术,面临着语种和文化差异的双重考验,而通过电影、电视剧以及相关的纪录片等影视作品进行了解与赏析,可以降低相应门槛,它们将抽象化的文字通过动态化的视觉媒介更加直观地表现出来,能够使读者有效了解作品中的叙事情节和艺术表达。当然,读者在通过影视作品加深对英美文学作品理解的过程中,也要认识到,影视作品的改编不可能原汁原味地表现出作者原本的创作动机和表达意图,其只能作为一种借鉴形式辅助读者阅读。[6]读者要在熟读、精读原作的基础上,结合对影视作品的观赏,加深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理解。

五、结语

进入文化多元发展的时代,在跨文化视角下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探究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既有利于读者了解和认识文学的多样性,在阅读其他国家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文学底蕴和艺术修养,也有利于我国本土创作者发现英美文学与本土文学体系的差异,吸取其中的优秀之处,从而拓展文学创作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兀子钦.探究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J].文化学刊,2022(02):60-62.

[2]郑娜娜.基于跨文化视角的英美文学作品语言艺术鉴赏研究[J].文化学刊,2023(03):205-208.

[3]田甜.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J].鄂州大学学报,2021,28(01):51-53.

[4]杨瑞芳.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语言艺术研究[J].普洱学院学报,2021,37(02):81-83.

[5]李栋梅.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语言艺术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2(19):178-180+188.

[6]赵思奇.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语言艺术探析[J].参花(中),2022(01):101-103.

(作者简介:张莹,女,硕士研究生,山东英才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责任编辑 张云逸)

猜你喜欢

英美语言艺术文学作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主持人语言艺术与包装的重要性
生活中的语言艺术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习近平的语言艺术探析
提高语文课堂语言艺术刍议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