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诗歌意象延展路径
2023-10-12方丽杰
中国古代诗歌之美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中精美的言辞、生动的形象、真挚情感的妥帖融合。一些富于意蕴美的形象成了诗歌中的典型意象符号,并反复出现,是经典诗作的核心要素。这样的意象符号类别众多,包括天文地理、山川景物、植物动物、典故人物、器具物品,等等;数量约有数十个。而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对于意象的理解和把握必不可少,意象是人们解读古诗的一把金钥匙。诗歌意象的形成和发展始终处于动态之中,诗人们既要接受传统意象,又要不断在用语和意蕴上有所创新。因此,对于中国古代诗歌意象延展路径的探析极有必要,有利于统观古代诗歌意象符号。本文从诗歌意象的延展情况来划分,其基本路径可以划分为两条。
一、意象名称不变,内涵不断丰富变化
诗歌中的一些意象符号,名称固定,所适用的作品情境范围多有扩展,意蕴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变化。同样阅读作品,却能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以“红烛”为例,“红烛”作为古人生活中的常见物象,多被文人写入诗章。
香晚翠莲动,吟馀红烛移。开口啖酒肉,将何报相知。(曹邺《将赴天平职书怀寄翰林从兄》)
重待烧红烛,留取笙歌莫放回。(冯延巳《抛球乐·莫怨登高白玉杯》)
烧残红烛暮云合,飘尽碧梧金井寒。(冯延巳《抛球乐·酒罢歌馀兴未阑》)
可见“红烛”意象虽反复出现,其意蕴却是多样的,不断发生变化。
(一)寓意喜庆,用于新婚场景
因红烛颜色鲜艳,送来光明,古人新婚时常常布置红烛,并称之为喜烛,诗词中以红烛寓意新婚之喜是非常常见的。示例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朱庆馀的诗描写了整晚燃烧的红烛,渲染了气氛,展现了新婚的喜庆色彩。
(二)寓意悲凉,写相思之悲
红烛燃烧,不断滴下烛油,多情的诗人们由此联想到人的眼泪,红烛就成为寓意相思悲凉的意象。仅举几例。
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红烛泪前低语,绿笺花里新词。(晏几道《清平乐·可怜娇小》)
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晏殊《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
在擅长小令的晏殊父子笔下,红烛是他们经常使用的意象,且以上选句都采用了拟人手法。其一写红烛的心理活动,一番思索后无计可施,只能于寒夜中为人流下滴滴眼泪;其二写面对着主人公纸笺上写下的相思词,红烛一边流泪,一边低语;其三写抒情主人公联想红烛,想到火焰虽短,但它的担忧关注之情却绵长,正对着人流泪哭泣。可蜡烛本不能流泪,流泪的是人,结合诗句上下文,可以发现流泪的红烛恰是暗指男女相思离别之泪。可见,红烛在某些情境下是男女相思之情的意象符号,常常以“红烛冷”“红烛垂泪”的形象表现。
(三)寓意富贵奢华,描写豪奢的景象
古代富贵之家,蜡烛高燃,歌舞欢乐,于是红烛成了富贵的象征。如下例诗句。
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白居易《秦中吟十首·歌舞》)
一曲堂堂红烛筵,金鲸泻酒如飞泉。(温庭筠《相和歌辞·堂堂》)
红烛呼卢,黄金买笑。(毛珝《踏莎行·题草窗词卷》)
燕姬醉舞娇红烛。狐裘兽炭酌流霞。(李白《豳歌行,上新平长史兄粲》)
以上诗例,都描写了一派富贵景象。小楼之上,莺歌燕舞,来客都是乘坐华丽马车的贵客;筵席中,伴随乐声,主客用容量大的华美酒器不断倒出美酒痛饮,酒如飞泉,源源不断;另一边的宴饮,客人们豪爽地抛出黄金,博得美人一笑;燕地的美女醉酒起舞,香炉里烟雾渺渺,穿着狐皮大衣前来的宾客,美酒饮了一杯又一杯。这一切场景中都有紅烛相伴,红烛照亮了歌舞、黄金、享乐、美酒,具有富贵奢华的意蕴。
(四)寓意享乐之意
汉代诗歌《生年不满百》就有“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的诗句,红烛因此又有了享乐的意蕴。以下述诗句为例。
安排弦管倾芳酝,报答秋光。昼短歌长。红烛黄花夜未央。(朱敦儒《采桑子·重阳病起饮酒连夕》)
红烛通宵,与醉千场。(张孝祥《诉衷情·牡丹》)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李商隐《花下醉》)
最宜红烛下,偏称落花前。(刘禹锡《杂曲歌辞·抛球乐》)
第一首《采桑子·重阳病起饮酒连夕》描写了重阳节饮酒奏乐的赏秋场景:白昼已过,赏秋未已,于是夜间点烛赏菊。第二首《诉衷情·牡丹》描写春季牡丹盛开,于牡丹花前通宵点烛,沉醉花间。第三首《花下醉》写与朋友醉饮一场后,深夜醒来点烛观赏落花。第四首《杂曲歌辞·抛球乐》同样写在筵席饮酒时感叹应点起红烛,称赏落花。几首诗都隐含白日并不尽情之意,于是夜间持烛喝酒赏花,有鲜明的享乐之意,也包含对青春和美好的珍惜与追求。
(五)寓意朋友间的真挚情感,多用于朋友相聚小酌的场景
郭外迎人月,湖边醒酒风。谁留使君饮,红烛在舟中。(白居易《湖上夜饮》)
年长风情少,官高俗虑多。几时红烛下,闻唱竹枝歌?(白居易《忆梦得 梦得能唱竹枝,听者愁绝》)
谁分江湖摇落后,小屏红烛话冬心。(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二百五十》)
第一首写朋友宴请小酌,诗人却含蓄地说船中有红烛相待;第二首写期待与友人刘梦得,即刘禹锡相聚,在烛光下再听他演唱《竹枝词》;第三首写龚自珍自经历风波后,最期待与友人围屏之中点着红烛畅聊。以上场景中的红烛便成了真挚友情的象征。由此可见,意象符号名称虽然未变,其内蕴却多有变化。这一类的意象名称还有江湖、扁舟、飞鸦、落叶等,它们本身有很强的形象美感,因此极具张力,名同而意不同。江湖指豪壮,或者指人生路途险恶;再者有自由自在的含义。如“早负江湖志,今如鬓发何。”(赵嘏《虎丘寺赠渔处士》)“与君何日出屯蒙,鱼恋江湖鸟厌笼。”(白居易《忆微之》)“江湖”含义各不相同。再举“扁舟”的例子。“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李商隐《安定城楼》)“江上何人吹玉笛?扁舟远送潇湘客。”(冯延巳《归自谣·寒山碧》)“一叶扁舟轻帆卷,暂泊楚江南岸。”(柳永《迷神引·仙吕调》)以上三句可见扁舟有隐逸、洒脱不拘、离别等意。飞鸦的意蕴有鬓发、黄昏和哀伤之情。落叶也多寄寓哀伤之情,在某些情况下也有赞叹之义。如曹植的《美女篇》,“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翩翩落叶指美女情态,充满喜悦之情。可见意象内涵的多变需要读者认真思索。
二、在传统意象基础上,不断创造新意象,形成相近意象,翻新出巧
诗人创作中,可在意象名称、意象组成上稍做改变,意象相近而不相同,诗句更为新巧和灵动,诗韵也更为流畅和谐。以“楼”为例,楼在汉及魏晋诗中已经较为常见,如有“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等句。后世诗人们又从多个角度补充了楼的意象名称,意蕴或相同,或不同,用语多样。
(一)从建筑角度:将楼与其他建筑组合,如楼台、楼阁、楼船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白朴《天净沙·春》)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五首·其一》)
台是用土筑成的高而平的方形建筑物。楼、阁都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多层建筑物,楼一般是两层及两层以上、可供人居住的房屋;阁指下部架空、底层高悬的建筑。后来楼与阁互通,无严格区分。而楼船是一种具有多层建筑和攻防设施的大型战船,外观似楼。诗人们侧重通过描写建筑呈现广阔景观,表达情感。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诗人很少将楼缩小至某一具体范围,如楼房、楼厅、楼堂、楼室很少在诗歌作品中有所呈现。可见作家们对于日常意象讲究尽量追求其阔大,呈现其情感的普遍和深远。当然,相对而言,楼阁馆亭所烘托的情感更婉约曲折,如水中的楼船因与战争相关,多了一丝悲凉和雄壮。
(二)从方位角度:明确楼的方位,意象空间感更鲜明,声韵更和谐
1.西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2.北楼:
艾叶弥南浦,荷花绕北楼。(沈约《休沐寄怀》)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3.东楼:
望朝方北顾,斜日倚东楼。(黄庭坚《次韵公定世弼登北都东楼四首其一》)
谁能同此胜绝味,唯有老杜东楼诗。(黄庭坚《廖致平送绿荔支为戎州第一王公权荔支绿酒亦》)
4.南楼:
南楼暮雪,无人共赏,闲却玉阑干。(晏几道《庆春时》)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古代诗歌中所提及的方位明确的楼,有的实有其物,如金陵城西楼。又有李白的《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朱敦儒的《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佐证。可见,唐宋时期,金陵城西楼应为重要的城市建筑,也是瞭望之地。上述诗例中,谢朓北楼也是天下名樓。根据史料记载,谢朓楼建于南齐,名高斋,相传为著名山水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兴建。唐初,官员在高斋旧址建北楼作官府宴会的场所,因此,此楼又有谢朓楼、北楼二名。而黄庭坚的次韵诗是一首和作,是作者友人登东楼后二人的唱和。另一种情况是一些有方位名称的楼在反复吟诵中承载了特定意蕴。如李世忠认为:“宋词西楼意象的情感色彩明显增强,西楼具有了浓重的叹离伤别情调。”又指出“东楼意象更贴近表现……交游活动,南楼则更多是抒发他们心灵感喟的空间。”①东西南北楼对应着某些特定情感,凝结为了更为具体化的意象。
(三)从形态角度:凸显外观形态特征,不同形态可以较为直观地与某种意蕴相连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山寺》)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危楼即高楼,危、高等字侧重描述楼的高度,小楼侧重展现楼的体积,高与小不构成对比,但一般而言,高楼不可能过小,小楼也不可能太高。因此,古诗文中,楼的形态用词多有高与小对举,而没有大楼和低楼的用法。无论是高楼还是小楼,多与愁情相连,有的愁绪关涉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为深愁,有的忧愁源于个人情感生活,为清愁。
(四)从色彩、质地角度:拓展用语,增强美感,以明丽衬哀情
如与楼相搭配的色彩字主要有红、青、碧、黄,相搭配的质地用字为玉、翠。
笙歌放散人归去,独宿红楼。(冯延巳《采桑子》)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李商隐《风雨》)
碧楼帘影不遮愁,还似去年今日意。(晏几道《玉楼春·东风又作无情计》)
我在黄楼上,欲作黄楼诗。(苏轼《太虚以黄楼赋见寄作诗为谢》)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李清照《孤雁儿·世人作梅诗》)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王昌龄《闺怨》)
古代富贵之家的楼房大多用青绿朱红色装饰,雕梁画栋。《南史》中记载,齐武帝以青漆装饰宫楼,因此,宫中的楼被称为青楼。青漆在当时非常昂贵,以之装饰,尽显奢华。美玉搭建的楼是神话传说中仙人们居住的宫室。诗人们使用现实中的词汇,又加以变化,于是美楼之名频现。精美、色泽艳丽的楼加强了情感哀婉、细腻和缠绵之表达。可见楼的意象组合鲜明展示了诗人们翻新出巧的艺术构思,另外,名称多样化的延展意象还有灯、雨、风、月、舟,等等。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古代诗词中常见意象进行分析,可以清晰看出其意象延展路径存在着差异,其一为名称相同而意蕴变化,其二为名称变化,构成相近意象。当然,两种路径并非截然不同,也存在交叉。如许多意象在其延展过程中既有“姐妹”意象的不断出现,又有自身内蕴方面改变的情况,为古典诗歌增添了无穷魅力。
注释:
①李世忠:《论宋词中的西楼意象》,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版,第171页-175页。
参考文献:
[1]郑向华.意象与意境:《古代诗歌四首》拓展性专题学习[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2(21):
44-45.
[2]谭雅文.中国古代诗歌意象比较[J].艺术品鉴,2019(18):79+157.
[3]周昕洁.意象,鉴赏诗歌的一把钥匙——浅谈古代诗歌的意象解读[J].高考,2018(36):221-222.
[4]李蒙.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代诗歌意象初探——以“蜡烛”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12):20-21.
[5]于为.先秦汉语建筑词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作者简介:方丽杰,女,硕士研究生,呼伦贝尔学院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