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工作路径研究
2023-10-12庞嘉婧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思想价值,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资源,在高校文化育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助于大学生塑造“三观”、健全人格、坚定文化自信,提升高校文化育人实效。近年来,高校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将其融入高校文化育人工作,但在课程设置、队伍建设、文化意识和活动开展等方面仍面临诸多问题。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现实价值,为高校育人工作提质增效,还需要在完善机制建构、提升育人水平、丰富课堂建设、拓宽宣传渠道等方面创新文化育人路径。
[关 键 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育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7-0145-04
作者简介:庞嘉婧(1994—),女,汉族,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责任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思想和道德资源对于人的发展至关重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是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一项新的挑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传统文化中最精髓、最具核心价值的部分,是有助于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源于过去,发展于现在,也正指引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精髓就是由儒家“以人为本”思想发展而来,并在社会中逐渐成型的道德规范。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思想,以“人”为核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育人精髓就是由孔子的“仁”思想发展充盈而来,感染和启迪人们的思想,给人们个人价值观的寄托,不断促进人们思想的进步。[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道德观念、审美理念和社会伦理等,这些核心价值深深烙印在中国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将其融入高校文化育人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文化育人中的现实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之根基,其所蕴含的丰富人文思想和道德资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内容资源和方法指导。[2]在高校文化育人工作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文化育人具有一致性,并具有道德示范功能,在丰富高校文化育人载体、提升高校文化育人实效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文化育人具有一致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文化育人工作在价值统一、目标一致、内容契合等方面存在一致性。在价值统一上,二者都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人的修养和道德伦理,强调仁爱、孝道、忠诚等价值观念;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两者都是对人进行良好价值观的培养。在目标一致上,高校文化育人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的道德修养、社会责任感、创新思维等,与高校育人目标是一致的。在内容契合上,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这些内容可以融入高校的课程体系和文化建设中。例如,高校可以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推广传统艺术表演,让学生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工作中,可以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养的综合型人才。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道德示范功能
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需要青年的接续奋斗,需要青年一代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价值观尚不成熟,加之当前文化多元的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摩擦,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上出现了理想信念模糊、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等现象,对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塑造带来了严峻挑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价值观在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中起着道德示范的作用,有助于塑造人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三观”;所蕴含的优秀人物精神、道德事例典范和爱国主义诗篇,例如古代的孔子、孟子、岳飞等历史名人,他们的品德和行为在文化中被视为楷模,激励着人们追求精神和行为上的进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健全人格品质、坚定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将个人发展融入祖国发展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蓄能量。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高校育人载体
丰富的载体建设对于高校文化育人工作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构建多样化的文化育人平台和载体,可以为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丰富的载体建设为不同学生提供适合其个性和兴趣的文化育人内容,学生可以参与不同类型的文化活动和实践体验,涵养身心、才智和艺术等方面的素养,这样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积极性。高校可以建立相关学术平台和研究中心,支持学生参与学术研究;在专业课程中,可以增设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选修课;设立专门的文化课堂;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传统音乐演奏、书法绘画比赛、传统戏曲表演等;组织实践活动,如传统手工艺制作、传统文化体验营等,让学生親身参与,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工作,高校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从“被动学”转为“主动学”,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高校文化育人实效
高校育人的主阵地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第一课堂,高校第一课堂主要是指在学校课程体系中进行的教学活动,主要目标是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高校文化育人主要是通过学校内部形成的独特文化氛围和文化特色,如:学校内部的价值观、校风建设、学术氛围、文化建筑、学生文化活动等方面进行的育人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沉浸式体验功能,可以将第一课堂无法消化和理解的问题通过实景体验来强化责任认知;可以结合重大节庆日,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在体验中塑造学生的文化认同;可以体验传统手工艺制作、茶道体验、书法练习等,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智慧。沉浸式体验让传统文化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成为一种身心融合的文化体验,引导学生从文化认同到文化自信,进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以文化育人为抓手,以环境育人为载体,在各大高校推进实施一站式学生社区管理模式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校文化育人,实施“一站式学生社区+文化+育人”的教育模式,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学生在课堂教育中增长知识,在校园活动中增长才干,却忽略了日常生活才是影响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根源,生活中的教育不容忽视。社区内推进文化教育覆盖了学生生活中的部分教育缺失,将文化融入学生社区,更能让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一站式社区建设更具有内涵,育人效果更具有实效,进而贯彻落实好党的教育方针。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现状
基于国家政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近年来,高校倍加重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实际执行中在课程设置、队伍建设、文化意识和活动开展等方面仍面临挑战和存在不足。
(一)文化类课程设置不完善
在文化类课程体系方面,部分高校,尤其是没有艺术学科建设的高校,没有规划完整的文化类课程体系,虽然开设了文化类的课程,但文化类课程往往以零散的形式存在,或者在不同学科和专业中设置一些散落的文化类课程,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在课程质量管理方面,学校可能过于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体验式学习,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不符合学生的需求,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有待提高;在课程设置方面,与学生适配性不高,一些文化类课程可能缺乏与学生实际需求和兴趣的贴合性,课程内容和形式可能较为抽象、理论化,也没有结合当下的热点,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参与。
(二)师资队伍建设不专业
师资队伍不专业是高校文化育人工作中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一是高校缺乏文化育人教师的培训和支持机制,未能为教师提供相应的系统培训和文化体验机会,没有为其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助力。二是缺乏奖惩机制,尤其专业评价体系不完善,对于文化育人工作的贡献和表现评价体系相对其他专业学科薄弱,对文化育人工作的专业性认可和激励不够重视。三是缺乏文化教育背景,部分教师在学历和培训背景上较少涉及文化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对于文化育人的理念、方法和手段了解不足,难以有效进行文化教育工作。四是跨专业融合能力不足,学科知识与文化教育脱节,教师在专业学科知识方面表现优秀,但在传授传统文化教育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缺乏相关知识和经验,导致文化育人工作与学科教育脱节。
(三)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全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意韵深远,学生对其了解和认识不全面。“丧文化”的冲击,“快文化”的兴起使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下扎根和向上发展的内驱力不足,只了解自己想要以及表层的文化内容,而忽视了文化的历史渊源、传统内涵和发展演变。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有误解,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脱节,缺乏时代性和现实性,这种误解使他们对文化缺乏现实价值的认知,也会导致文化不自信、崇洋媚外。部分学生对文化的认识可能局限于某个领域、某些知名的文化现象或代表性人物,缺乏对文化多样性和多层次的了解,对文化缺乏深度思考,导致文化知识无法转化为深刻的思考和体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的片面化、碎片化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其丰厚的价值,直至今日,部分人仍存在文化自卑现象,将中国传统文化置于次要位置,究其根本是他们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3]
(四)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不深入
活动开展的质量决定着学生从活动中可以吸取的营养含量,是否可以达到相应的育人效果。一些文化活动主题可能过于简单和肤浅,缺乏深度和思考,仅仅以娱乐性质的游戏、晚会等作为活动主题,而忽视了文化的深层内涵;一些文化活动的内容可能过于流行化,与传统文化关联较少,与时代价值导向相悖,导致学生无法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一些文化活动可能缺乏对历史渊源的了解和表现,忽视历史渊源的活动缺乏深度和感染力。当文化活动只是为了填补活动的数量,为了活动而活动,就会出现娱乐泛化和低质量活动的现象,忽视了内容的质量和深度,文化活动可能失去学校的特色和个性,进而学生可能对娱乐泛化的活动失去兴趣,导致活动的参与度和效果下降,文化活动对学生文化素養和思想品质的培养作用将大打折扣。
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实效的策略路径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实效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国家政策支持、社会大力营造氛围的背景下,更需要高校的自我改善,在完善机制建构、提升育人水平、丰富课堂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和拓宽宣传渠道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创新。
(一)完善机制建构
高校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建立健全相关的体制机制以保障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发展。高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4]高校可以设立专门的文化教育部门或机构,负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育工作的规划、组织和推进;制定文化育人指导方针,明确文化育人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这样有利于统一思想,保持文化育人工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建立完善的文化育人工作评估机制,对文化活动的内容、效果和学生反馈进行评估,这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建立健全文化育人体系,方能确保文化育人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机制建构有序推进,取得实效,更好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
(二)提升育人水平
提升高校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高校具有相关学科背景的教师只有极少数人,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播需要大多数人,这就需要高校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的共同加持,推进跨专业的融合教学创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N课堂。一是要认真“学”,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为教师提供专业化的文化育人培训,培养其在文化教育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通过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挖掘内在蕴含的育人元素。二是要注重“教”,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授课的水平,教师要以集体备课为基础,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当下的时事热点和学生关注的兴趣看点,实时创新设计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增强教学的艺术性和吸引力,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打通文化育人的瓶颈。三是要重视“评”,建立全面的文化育人工作评价體系,对于教师在文化育人方面的贡献和表现进行科学评价,其文化成果可用于教师的职业发展,激励教师参与文化育人工作。四是要看重“省”,通过前面的“学”“教”“评”,复盘和查找改革进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根据现有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有效提升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优秀人才的培养目标,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效能。
(三)丰富课堂建设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实效的关键之一是丰富课堂建设,涵盖第一课堂、文化课堂、体验课堂等多种课堂类别,通过这些课堂的融合和有效组织,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验,提高文化育人工作的实效性。在第一课堂中,高校的各类专业课,如: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课程中可以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将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纳入教学内容。文化课堂可以选修课的形式设立,也可以文化讲座的方式,积极与社会各界合作,邀请文化专家、艺术家、传统手工艺人等专家学者进行文化宣讲。网上热评的对象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就是很好的一堂文化课,该作品阐释出较深刻的中华文化意蕴,使观赏者产生共鸣并引发了观赏者对这种文化意蕴的认可,在这样的背景下挖掘作品背后的故事,进行课程思政就不会那么生硬了。在体验课堂中,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文化体验,一出舞台剧、一节话剧课都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化的魅力。
(四)强化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是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从多个维度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实践课堂的开展要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加强学校与当地文化馆的联动,选送学生前往文化馆、民俗馆、博物馆等地进行志愿讲解服务,在讲解过程中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的厚重和传统文化的底蕴,深刻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价值。将传统文化与“三下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相结合,选取文化保护相关的题材,既可以将实践的内容撰写成理论成果,又可以依托实践成效申请相应奖项,学生既实现了自我提升又获得激励、奖励。将传统文化与大学生艺术展、挑战杯等各类竞赛相结合,与专业竞赛相结合,在竞赛中深化个人专业知识理解的同时深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举办文艺比赛、文化展览、红剧演出,开展实习、公益、文化参观考察、传统手工艺制作、传统文化体验营等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使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扎根。高校要提升实践教学的比重,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探索,通过实践教学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效果,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五)拓宽宣传渠道
新时代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融入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提升高校文化育人实效,创新手段适应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趋势,需要贴合广大青年精神文化需求,以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切身参与的体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传承、发展。一是运用报刊、宣传栏、官微等各种载体。二是借用美术馆、民俗馆、博物馆等各种机构。三是巧用清明、端午、中秋等各种节日。四是善用书画、话剧、影视等各种形式。五是应用于德、智、体、美、劳五育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可以赋能不同教育方式,同时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广度。六是选用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优秀学子等先进群体,发挥“领头雁”的作用,通过少数辐射大多数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拓宽宣传渠道,一方面增强广大青年的参与感、体验感、获得感,并在过程中加强广大青年的品德修养、礼仪教育、文化素养,引导广大青年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另一方面滋养广大青年的听觉、视觉、触觉,扩大文化宣传覆盖面,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工作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参考文献:
[1]孟凡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等学校文化育人的耦合[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309-313.
[2]赵曙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价值省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133-136.
[3]郭悦,李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文化育人中的实践[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3(3):114-118.
[4]韩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研究[J].美育与文化,2022(12):171-173.
◎编辑 马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