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基础英语课程思政课堂教学建设路径研究
2023-10-12全淑连
[摘 要] 在新文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基础英语课程对培养输出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兼备的国际化新文科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以《现代大学英语3》Unit 8 In My Day为例,探索高校基础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内容设计与具体实践研究分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结合听、说、读、写的教学形式,将思政理念融入学生的语言学习中,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在语言学习的同时做到了坚定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发挥课程思政的信念引领作用,培养新文科背景下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与创新型人才。
[关 键 词] 新文科;基础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7-0101-04
作者简介:全淑连(1989—),女,土家族,湖南张家界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一、基础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
新文科建设理念的提出对我国文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术界形成统一共识,新时代的使命督促新文科必须快速发展、不断创新。新文科建设理念主张跨学科的融合与交叉,力求思维、素质、能力三个层面全面提高。因此,作为人文学科,大学英语如何根据国家及地区需要,针对时代发展与变化,主动寻求学科间交叉融合发展是十分紧迫的问题。而根据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应当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寓价值观引领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与新文科交叉融合的理念相契合。基础英语课程教学应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听、说、读、写技能的前提下,潜移默化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和爱国主义教育,以培养出语言文化素养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兼备的英语专业人才。因此,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如何发挥高校基础英语课程教学的思政育人功能,进行基础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达到语言输出能力及思政育人的互相促进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基础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
(一)基础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内容设计
基础英语课程主要是对学生的基础能力进行提高,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基础技能得到改进,扩大词汇量,巩固语法知识,提高全面应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基础英语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能理解和欣赏文章的内容,还要自如地应用语言技能,并且能养成独立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其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以及通过语言和技能的培养来进行思政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基础英语课程是基础阶段进行基本功训练的主要平台,也是扩大知识面和提高分析批判能力、培养人文素质的平台。
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现代大学英语3》Unit 8 In My Day为例。本单元包含2篇文章:Text A“In My Day”和Text B“My Grandmother, the Bag Lady”。其中,Text A“In My Day”是本单元重点学习的文章,Text B “My Grandmother,the Bag Lady”是学生延伸阅读的文章。
Text A“In My Day”包含2個主题:老龄化和代沟。第1~15段、第32段主要呈现“老龄化”问题;第16~31段、第33~49段讲述“代沟”问题。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Text A“In My Day”,主要围绕“老龄化”主题来进行相关教学设计。该教材以现有的教学内容与实践为基础,以超星学习通教学平台为支撑,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体系,从而推动价值引领、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协同发展。
(二)基础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分析文本中“老龄”带给作者母亲的影响,掌握本堂课重点语言点,即与老龄化相关的名词及词组。
(2)通过分析文本中母亲衰老后,作者由不接受、不理解到接受、理解的态度变化,以及分析母亲年轻时与年老后生活状态的变化,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2.能力目标
(1)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的技能。
(2)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阅读,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本鉴赏能力。
3.德育目标
(1)通过课前发布调查任务,让学生了解当代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再结合课堂教学中课文主题的分析,增强学生敬老爱老、关怀陪伴的意识。
(2)通过分析文本中“老龄”带给作者母亲的影响,引导学生帮助老年人树立“老有所学”的意识,从而建立对老年生活的自信,进一步实现“老有所乐”和”老有所为”。
(三)基础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对象
基础英语课程的授课对象为我院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该年级的学生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和基本的文本分析能力。学生在学习《现代大学英语3》的同时,还学习了英语阅读、英语语法、英语口语、英语写作等基础课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态度认真,不足之处在于不能正确地进行文本分析和主题概括。
(四)基础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方法与举措
1.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
(1)课前准备。教师通过学习通平台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调查当地老年人的生活状态,以此帮助学生意识到中国 “老龄化”现象,并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老龄化”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敬老爱老、关怀陪伴”的意识。
(2)课堂教学。根据两位学生的主题陈述,教师要求所有学生在学习通平台上进行打分,并谈谈自己对“老龄化”问题的看法。
(3)课后提升。教师通过学习通平台布置写作、阅读和实践作业。
2.任务型教学法
(1)课前准备。教师将教学课件、学习音频、视频等学习资料上传至学习通平台以便学生提前学习,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2)课堂教学。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教师挑选两位学生对课前关于老年人生活状态的调查任务进行分享。
(3)课后提升。教师通过学习通平台布置写作、阅读和实践作业。
3.启发式教学
(1)教师播放自己拍摄的“空巢老人”“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现象的视频,让学生观看完之后回答视频反映了什么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老龄化”。
(2)教师再结合社会中存在的类似现象,播放湖北老人用现金缴纳医保被拒收,且被要求用手机支付的视频,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当今社会中老年人面临的挑战是什么,引导学生帮助老年人树立“老有所学”的意识,从而使老年人建立生活的自信,进一步实现“老有所乐”和”老有所为”。
(五)基础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过程设计与实践
1.精心准备和上传教学资料,布置课前预习任务
教师将教学课件、音频、视频等学习资料上传至学习通平台,以便学生提前学习;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调查当地老年人的生活状态,以此帮助学生意识到我国“老龄化”的现象,并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老龄化”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敬老爱老、关怀陪伴”的意识。
2.结合文本内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
教师在讲授文本知识时,通过给学生布置不同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找到文本中的思政元素。笔者将以文本分析为例进行介绍。
例1.从儿子的角度,分析作者如何看待母亲的衰老。
“老龄”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无法避免的。作者的母亲年轻时好强、能干、慈爱,而年老后,“老龄”带给她身体和心理上的不便及相关的脑力和体力问题。在一次严重的摔跤后,母亲的病情更加严重,她再也认不出作者,并经常说一些奇怪的、让人难以理解的话。老龄带来的问题,让她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甚至产生了家人不再需要她、爱她的想法。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本中描述作者对母亲衰老态度变化的句子,并与小组同学一起分析作者态度转变的原因。在学生分享观点后,教师结合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通过分析文本中母亲衰老后,作者由不接受、不理解态度到接受、理解的态度转变,以及分析母親年轻时与年老后生活状态的变化,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的态度之所以转变,是因为他意识到,当母亲沉浸在过去的岁月时,她是非常快乐的。培养学生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做到“爱老敬老”,并“关心陪伴自己家的老人”。
例2.“For ten years or more the ferocity with which she had once attacked life had been turning to a rage against the weakness, the boredom and the absence of love…. ” (para.32)
针对“老龄”带给母亲身体和心理上的不便,作者通过对比的写作手法,描述了年轻时与年老后的母亲生活状态的变化,以及由那个周围人都疼爱她、需要她的年代到年老后不被人需要、不被人关爱的年代。
教师通过让学生找出与“老龄”相关的名词及词组,并让学生对文本进行英文释义。文本中描述的“母亲用来与生活抗争的猛劲,已经逐渐转化成了对年迈导致的衰弱、无聊、缺少他人关爱等种种状况的愤怒”暗示出“老龄化”问题。教师再结合社会中存在的类似现象,播放湖北老人用现金缴纳医保被拒收,且被要求用手机支付的视频,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当今社会中老年人所面临的挑战是什么,引导学生帮助老年人树立“老有所学”的意识,从而树立对老年生活的自信,进一步实现“老有所乐”和“老有所为”。
我国“老龄化”程度在不断加深,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个人生活都有深远的影响。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五大特点:(1)老年人口规模庞大。(2)老龄化速度快。(3)高龄化、空巢化问题日益突出。(4)老年抚养比大幅上升,养老负担加重。(5)未富先老。那么,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应对这一挑战呢?教师通过文本分析,结合社会热点,引导学生思考我国“老龄化”的相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启发式翻转课堂教学
教师根据文本内容,在课中与课后进行思政教育升华。以小组为单位,挑选两位学生对课前关于老年人生活状态的调查任务进行分享,并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进行小组展示,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团队合作精神。教师依据学生的陈述进行补充,结合时代聚焦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为当代大学生,该如何关爱老年人?该如何帮助老年人增强面对老年生活的自信?以此培养青年大学生的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自己的崇高理想信念。教师再结合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课后完成以下作业:(1)要求学生用本节课所学的关于“衰老”的名词及词组和对照的写作手法写一篇中国“老龄化”的作文,检查学生是否能正确运用“老龄化”名词及词组,是否掌握了对比的写作手法。(2)阅读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文件及掌握相关的“老龄化”术语,引导学生进入高阶思维层面的阅读,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所出台的相关政策,并学习和掌握相关术语。(3)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制作一个大学生关爱老年人的视频,以此加强学生关爱老年人的社会责任感并付诸实践。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一方面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了解了国家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所出台的相关政策。学生为国家的发展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
4.合理的教学评价
我院基础英语课程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占比30%,包括课堂表现和线上学习,其中线上学习包含签到、线上作业、课程音视频、章节测验、分组任务、讨论等学习任务。教师根据学生线上学习参与度、考试情况等给出成绩与评价,及时进行教学评价。与此同时,教师也可根据平台提供的学习数据和学生所反馈的教学问题调整教学方法、目标、进度等,从而增强该课程的学习效果。
三、基础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特色与创新
(一)教学理念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教师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实现了线上与线下学习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推动学生深入理解和探讨课文的主题意义,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从而发挥了主体性作用。课前,教师通过学习通平台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调查当地老年人的生活状态,以此帮助学生意识到中国“老龄化”的现象,并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老龄化”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敬老爱老、关怀陪伴”的意识。课中,根据两位学生的主题陈述,教师要求所有学生在学习通平台上进行打分,并谈谈自己对“老龄化”问题的看法。教师亦可根据数据反馈在课堂上对重难点进行精讲。课后,教师通过学习通平台布置写作、阅读和口语视频拍摄作业,答题过程中,学生如有疑问,可通过QQ在线进行讨论,教师帮助学生答疑。一方面,学生利用爱剪辑、轻颜、Inshort视频编辑器等App进行录屏、视频剪辑、录音、添加字幕等操作,积极地培养探索、创造能力以及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另一方面,减轻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对出现的问题不主动分析和解决,导致出现重复性的问题较多、教师指导工作量较大、教学效率低下这一教学现状。
(二)分组任务教学
教师将学生分成十组,教学活动中以小组为主进行课程任务的分配。课前,教师通过学习通平台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当地老年人的生活状态,以此帮助学生意识到我国“老龄化”现象,并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老龄化”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敬老爱老、关怀陪伴”的意识。课中,根据两位学生的主题陈述,教师要求所有学生在学习通平台上进行打分,并开展小组讨论,谈谈自己对“老龄化”问题的看法。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制作一个大学生关爱老年人的视频,以此增强学生关爱老年人的社会责任感并付诸实践。
四、结束语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学情设置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教师将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提升的设计有效衔接。课前,教师通过学习通平台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调查当地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中,通过文本鉴赏,学生掌握了与老龄化相关的具体名词,并学习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提高了文本分析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培养了学生“爱老敬老、关怀陪伴”的意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帮助老年人做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文本鉴赏,教师将语言教学升华到学生人文价值观的培养,用语言点亮人文思想。课后,通过布置写作练习,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老龄化名词及词组并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布置阅读作业,引导学生进入高阶思维层面的阅读,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所出台的相关政策并学习老龄化相关术语;通过布置实践作业,增强学生关爱老年人的意识,并从实践出发,切实做到帮助老人。从课后提升和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互评来看,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有所提升。课程思政教育贯穿于本堂课教学的始终,即从课前准备阶段至课后提升阶段。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实现了本堂课的育人目标。通过课前的社会活动、课堂的文本分析、讨论和展示以及课后的写作任务,增强学生敬老、爱老的意识,激励学生帮助老年人适应现代化信息社会,并树立面对老年生活的自信。教师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实现了线上与线下学习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推动学生深入理解和探讨课文的主题意义,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从而发挥了主体性作用。
基础英语课程归根结底是一门语言课,对课文的理解是最根本的要素。但是,也不能拘泥于语言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学习用语言文化知识为工具,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在教学中,追求课堂上语言工具性、思辨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是教师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巩雪.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大学英语翻译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初探[J].海外英语,2023(4):137-139.
[2]赵耀,高芳.“四新”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成才,2023(1):119-120.
[3]杨慧菊.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4):123.
[4]陈立军.新课标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學园,2021(8):67-69.
[5]韩利敏,张曙望,许庆美.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实现路径研究:以“综合英语”为例[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23,43(3):40-44.
[6]黄建敏,魏周.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路径探索[J].语言与文化研究,2023,27(2):69-72.
[7]王珍,郭艳虹,张祎祺,等.课程思政框架下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9(2):54-57.
[8]宋乔.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阅读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以“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英语读写教程》为例[J].校园英语,2023(17):37-39.
[9]阿力更.课程思政融入英语课程的实践研究:评《英语专业教育改革:课程思政与价值引领》[J].科技管理研究,2023,43(8):253.
[10]吴晓丹.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探究[J].校园英语,2023(11):51-53.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