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应对气候变化专业建设研究

2023-10-12赵永斌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27期
关键词:专业人才气候变化专业

[摘           要]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应对气候变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举措。当下,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教育处于起步阶段,突出研究性和科普性,但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缺乏。高职院校为响应培养应对气候变化实践型人才号召,探索应对气候变化专业建设,定位于实践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整合应对气候变化相关专业资源,面向政策需求,注重地方特色,打造数字化教学资源,多渠道打造应对气候变化专业师资团队,突出案例教学和沙盘演练在应对气候变化实践教学中的关键作用,面向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体系,全方位构建实践教学条件,多措并举建设应对气候变化专业,培养具备应对气候变化科学素养和专业技能、跨学科综合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系统规划与应急处置能力、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实践型应对气候变化专业人才。

[關    键   词]  高职院校;气候变化;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7-0085-04

①基金项目: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项目编号:J20220464);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2022YY054);山西省“1331工程”提质增效建设计划项目(项目编号:012003010021)。

作者简介:赵永斌(1992—),男,汉族,山西阳泉人,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应对气候变化、碳市场政策。

一、引言

气候变化是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全球气温升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经济社会系统造成不利影响,未来仍将面临较高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并且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内容。应对气候变化不仅是科学技术问题,更是跨学科、综合性问题,涉及减缓与适应两个方面,覆盖碳排放、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绿色金融、气象统计、应急管理等多个领域(杨军等,2017)。应对气候变化不仅仅是全球问题,更因气候特征、气候变化强度、区域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性的不同而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台风杜苏芮和近年来发生的系列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显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专业人才面临较大缺口。教育部2022年5月印发的《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针对部属各高等学校和部省合建高等学校提出要面向应对气候变化培养碳达峰碳中和专业人才。但此类人才侧重于聚焦“双碳”目标的减缓气候变化人才需求,在培养层次上以研究型为主。实际上,除了减缓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在实践层面显得更为迫切,应对气候变化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亟待提升,相关人才缺乏,亟须在高职院校开展应对气候变化专业建设,培养实践型、应用型应对气候变化人才。

二、应对气候变化教育的国内外实践情况分析

(一)国外应对气候变化教育实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气候变化教育界定为“面对风险、不确定性和快速变化的学习”并在2022年举行的教育变革峰会上强调:气候变化教育应融入各国政策和方案的各个方面(王梦洁,2021),包括立法、政策和战略以及课程内容。气候变化教育要在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和学习环境等方面取得革新(唐科莉等,2023)。世界银行则认为气候变化教育应该起到能力提升的效果,旨在让青年人认识气候风险并开展科学应对,并支持印度尼西亚在国家课程体系中纳入应对气候变化教育(阚阅和徐冰娜,2020)。上述两大国际组织对应对气候变化教育的倡议,实际上主要面向适应气候变化(孟献华和倪娟,2018),忽视了减缓气候变化的理论与实践教育。

从实践层面看,53%的国家在其国民教育体系中涉及气候变化主题,此类教育以科普性为主,缺少专业性和系统性。另外一些机构、国家则出台了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文件(邵莉莉,2020)。例如,欧盟成立了气候变化教育联盟,并在中小学、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层面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教育;美国19个州目前已在中小学阶段普及气候变化的人为成因教育,新泽西州等已将气候变化教育纳入基础教育;英国、加拿大等地采取嵌入式的应对气候变化教育(陈曦,2019)。英国教育部在2022年4月颁布了《应对气候变化教育战略》,部分高校也将气候变化融入部分课程内容之中(冯磊,2022)。还有部分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设立了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研究所和专业,例如,哈佛大学设立Salata气候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杜克大学新设地球和气候科学(ESC)本科专业、范德堡大学文理学院开设气候研究专业。

(二)国内应对气候变化教育实践

国内应对气候变化与国外应对气候变化教育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方面有所不同。在教育对象上,国内主要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政府、社会大众层面展开,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层面虽然也有实践,但相对较少;在教育的内容上,国外更加侧重于气候变化风险及其适应,国内特别是高等学校、研究机构的应对气候变化教育,则更加侧重于减缓气候变化的碳减排、能源转型与产业转型、技术支撑等方面。“双碳”目标提出以来,此类教育开展范围进一步扩大。面向政府和公众的应对气候变化教育则更加注重科普性和适应性;教育形式上,国内应对气候变化教育以专题讲座、研究生特色课程、暑期学校、专项培训、全国低碳日等节日科普活动等为主。例如北京大学在2023年7月举办“碳中和与气候变化”暑期学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山东财经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开设应对气候变化经济学等相关课程(帅永和陈绍文,2023);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深圳学校开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展示课(靳学斌和刘传宝,2023);云南省教育厅在2021年印发《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在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指导意见》,将应对气候变化教育纳入小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由上可知,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教育总体处于起步阶段,在科普端和科研端开展较为广泛,但在实践端的应对气候变化教育相对缺乏,特别是缺乏高职院校层面的应对气候变化实践教育。从应对气候变化的教育内容来看,专题课程、科普讲座和嵌入式教育仍然是主流形式,国外少数院校设立了应对气候变化专业,但国内尚无,在应对气候变化需求迫切和实践型人才缺乏的双重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对气候变化专业建设亟待探索。

三、应对气候变化专业人才素质构成分析

气候变化的成因具有复杂性,影响具有系统性、广泛性,减缓气候变化涉及能源转型、技术革命、产业转型和绿色发展多个领域(赵永斌等,2019),适应气候变化则要从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各方面展开。这对应对气候变化专业人才的专业性和综合性都提出较高的要求。

(一)具备科学素养和专业技能

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气候变化知识基础,包括气候变化观测与成因分析、减缓气候变化重点领域及路径、适应气候变化重点领域及要求规范、区域应对气候变化特殊要求等,即对气候变化的整体框架要有精准和全面的把握。在此基础上,学生还需了解国内外的气候变化状况和相关政策,掌握气候变化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方法,并能够应用气候模型进行预测和评估。此外,学生还需要具备环境科学、地理信息系统、统计学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良好的数据处理和编程能力。

(二)具备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需要不同学科领域的综合知识和技能,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学科门类,包括应用气象学、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地质工程、建筑学、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经济学等多种专业知识。因此,应对气候变化实践型人才必须在掌握上述学科中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具备跨学科合作的能力,能够与其他专业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共同解决气候变化问题。

(三)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由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复杂性、气候变化影响的广泛性以及气象灾害的风险性,特别是气候系统作用于不同的地质地貌、经济结构、人群结构、生态系统时,会产生不同且特定的气候风险。应对气候变化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开展科研和技术创新的能力,能够进行独立的科研项目和技术开发,还需要结合实践情况,形成应对气候变化方法学,为解决不同类型的气候变化减缓与适应提供针对性的创新解决方案。

(四)具备系统规划与应急处置能力

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涉及广泛、影响深刻的系统性工作。学生需要具备应用综合知识制定区域性应对变化行动方案的能力,来指导区域应对工作展开。同时,学生还需具备在突发气象灾害下的应急处置能力,包括应急组织架构构建、应急资源调度和配置、应急工作展开与应急过程中的突发状况处置、临时性应急场所管理与群众心理安抚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五)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

氣候变化问题不仅涉及能源、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基础设施和卫生健康等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员,还涉及每个领域的影响对象。应对气候变化人才需要与上述主体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此外,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是全球议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举措,这要求应对气候实践型人才还需要具备跨文化沟通和国际合作的能力。

四、高职院校应对气候变化专业建设要点与路径

(一)尽快出台高职院校应对气候变化专业建设标准

根据应对气候变化人才素质的要求,教育部宜展开广泛调查和论证,在高职院校应对气候变化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条件、教学资源建设、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等方面给出标准性参考与指导,并将应对气候变化相关专业纳入高职院校专业目录。

(二)突出应用性和地方特色的应对气候变化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应用性和实践性是高职院校应对气候变化专业建设的核心定位,要与基础教育阶段的科普性相区别,也要区别于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性,重视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此外,气候变化的表现类型和应对气候变化重点工作因区域气候条件、地理地质环境、生态系统类型、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与特征等而不同,因此,高职院校应对气候变化专业定位还需具备较强的地方特色,以适配地方应对气候变化的人才需求。

具体来说,东北地区重点面向能源转型、工业能效提升、森林碳汇开发等领域培养减缓气候变化专业人才;面向国家粮食安全和黑土地保护工程,以气候变化对农田生产力的影响为核心,培养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专业人才,面向避暑游和冬季旅游产业,培养高水平季节性旅游服务与管理人才;华北地区重点面向工业能效提升、农业碳汇等领域培养减缓气候变化专业人才;面向国家粮食安全、面向汛期防汛需求和地下水保护等领域,培养适应气候变化专业人才;华东、华中地区重点面向绿色技术创新与应用、工业能效提升、碳补集封存技术开发与应用等领域培养减缓气候变化专业人才;面向气候韧性宜居城市建设、高温热胁迫风险、海洋气候风险、湿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培养适应气候变化专业人才;华南地区主要面向循环经济发展、居民生活减排、绿色交通、绿色建筑、海洋碳汇开发等领域培养减缓气候变化专业人才;面向台风、风暴潮和赤潮风险、气象服务科技创新、避寒旅游和滨海海岸旅游等风险和需求,培养适应气候变化专业人才;西北地区主要面向能源转型、新能源开发与储能技术开发与应用培养减缓气候变化专业人才;面向水土流失、干旱灾害、沙尘暴和生物多样性等领域培养适应气候变化专业人才;西南地区宜聚焦森林碳汇、能源转型和产业转型培养减缓气候变化专业人才;围绕自然保护区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利用与水利工程等领域培养适应气候变化专业人才;青藏高原宜重点围绕高原气候系统与环境状况监测、冰雪灾害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健全生态保护体系、高温风险综合防治等领域培养适应气候变化专业人才。

(三)整合现有学科群,系统性创建应对气候变化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应对气候变化包括减缓气候变化和适应气候变化两大方面,其应用型人才需要掌握气象观测技术与数据应用等气候变化观测分析能力,需要掌握能源转型重点领域与重点技术、绿色低碳工业技术、碳汇和碳捕集封存利用技术等减缓气候变化类应用技术;还需掌握农林牧渔、能源产业、旅游业等气候敏感型产业适应气候变化方案与规范、交通、建筑、水利、管道等基础适应气候变化规范与标准、水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气候风险监测与处置规范、重大气象灾害的应急管理等适应气候变化知识储备和应用能力。

可见,应对气候变化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应用性极强的专业,有必要也必须通过整合现有相关专业进行建设。高职院校宜整合应用气象技术等气象类专业、光伏工程技术等新能源发电工程类专业、绿色低碳技术等环境保护类专业、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等地质类专业、现代农业技术等农业类专业、应急救援技术等安全类专业、给排水工程技术等市政工程类专业等学科群,从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案、课件、实验场地与材料、实践教学条件等方面展开资源整合,建设应对气候变化专业。

在教学资源打造上,要特别注重与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的动态链接。主动面向和按照《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观察落实新发展理念    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应对气候变化推进低碳技术发展的意见》等政策和规划,从科技创新、能源领域、节能减排、城市规划等多个方面建设教学案例库和资源库。另外,要密切结合地方实际,按照地方气候变化特征、地方应对气候变化独特需求,建设教学资源和开展实践教学。高职院校应密切关注政策和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结合地方实际需求,合理调整和优化气候变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做出更大的贡献。在教学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推动应对气候变化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建设。

(四)多渠道打造高水平、专业型应对气候变化教师队伍

第一,加强本校核心师资团队培养。整合校内相关专业、相关研究领域的师资力量,组成校内教师核心团队。在此基础上,凝练教师团队的教学方向,形成稳定的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常态化开展说课、教学研讨和教学竞赛,定期组织核心教师团队参加应对气候变化相关领域的研学活动,加大教师团队一线调研力度,确保应对气候变化教师团队懂气候变化、知气候影响、識地方要点,并不断在调研和研学中,开阔教师视野,从而拓展教学内容。第二,强化师资培训,加强与其他高校、研究机构以及企业合作,以获取更多的师资,共享教学资源和实践资源。第三,积极吸引具有相关背景和从业经验的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制度,促进课堂教学与实践的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用性。第四,常态化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学术会议、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培训,提高师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第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学质量和国际化水平,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五)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案例教学、沙盘教学比重

在应对气候变化教育中推广体验式教学、探究式学习、基于服务的教学和具身化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特别是提高案例教学和沙盘教学的比重。注重重大典型案例的收集和案例库建设,特别注重本地历史气象灾害数据库建设,注重本地以及同类型区域气象灾害的处置方案案例收集,并以此开展案例教学,以案例教学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或优化减缓气候变化项目,以小组合作和对抗演练的形式,针对真实的气象灾害事件,开展沙盘演练,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模拟仿真与方案优选,锻炼学生处置气候风险的能力。在案例教学和沙盘演练中,释放学生的创造力,独立或合作解决气候问题,并从不同角度找到当地具体气候风险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

(六)全方位创造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实践教学条件

实践教学是气候变化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应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首先,建立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实践教学基地,如气候观测站、环保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其次,与企业、科研机构、政府应急管理部门、社会救援组织、能源转型与绿色技术应用项目开展合作,与上述项目主体建立实践导师制度,利用其实践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实践机会。再次,提供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技术支持,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加强实践教学的评估与指导,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培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七)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专业建设的组织、管理与动态评估

建立起专业建设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成立相关的专业建设领导小组或者专门的教务部门来负责对气候变化专业建设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同时,制定专业建设的管理规定和流程,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与任务,确保专业建设的顺利进行。此外,还可以建立相关的专业建设评估机制,定期对专业建设的质量进行评估和监测,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改进和调整。同时,还应该积极收集和借鉴其他高校和企业的经验和做法,不断提升专业建设的水平和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曦.整合国外网络资源 创新气候变化教学:以PBS Learning Media和UNESCO TLSF项目网站为例[J].地理教学,2019(1):50-53,26.

[2]冯磊.责任与合作:英国大学全面应对气候危机行动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22,44(7):49-57.

[3]靳学斌,刘传宝.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双碳”教育的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11):9-13.

[4]阚阅,徐冰娜.可持续发展教育全球行动计划动因、机制与反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治理的视角[J].比较教育研究,2020,42(12):3-10.

[5]孟献华,倪娟.气候变化教育:联合国行动框架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8,40(6):35-44.

[6]邵莉莉.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成立对高校气候教育的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20(10):63-64.

[7]申丹娜,贺洁颖.国外气候变化教育进展及其启示研究[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9,15(6):704-708.

[8]帅永,陈绍文.碳中和背景下能源动力类专业的改革思考与实践: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S1):7-9.

[9]唐科莉,周红霞,李震英,等.气候变化教育的全球发展趋势[N].中国教师报,2023-02-15(3).

[10]王梦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敦促各国在2025年前将环境教育纳入核心课程[J].人民教育,2021(11):32.

[11]杨军,赵永斌,丛建辉.全国统一碳市场碳配额的总量设定与分配:基于碳交易三大特性的再审视[J].天津社会科学,2017(5):110-114.

[12]赵永斌,丛建辉,杨军,等.中国碳市场配额分配方法探索[J].资源科学,2019,41(5):872-883.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专业人才气候变化专业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气候变化与环保法官
气候变化:法官的作用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
新时期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