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美育服务社会路径及实施
2023-10-12韩蔼婷
[摘 要] 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是高校的核心职责和历史使命,更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在全民美育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应从现实出发,为社会发展培养优质人才,发挥自身示范引领作用,普及全民美育,推动社会文化建设。以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大学生讲师团进社区”为例,从人才培养、美育实践、资源整合、美育普及等方面,对高校美育服务社会路径进行深入研究,为推动高校美育工作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高校美育;党建育人;思政教育;党建“双创”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7-0073-04
①基金项目:本文系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和质量创优工作项目及深圳大学2022年度党建研究课题“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化创建及提升路径研究”(编号:2022DJYJ009)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韩蔼婷(1996—),女,汉族,广东揭西人,本科,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党建组织员、专责辅导员、本科生党支部书记,研究方向: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美是丰富、净化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源泉。美育即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作为以美化人、净化心灵、培养健康人格的高尚事业,起着塑造人、引领人、激励人的正向作用。高校美育工作对于塑造人格健全、道德高尚、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具有重要的意义。新时代青年不但要具有专业技能,更要具有积极的内在精神力量,这需要通过有效的美育工作才能得以实现。
一、背景概述
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組成部分,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是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着力点。立德树人作为美育的根本任务,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首次得到了明确。2019年初,教育部针对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发展及改革,在《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进一步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切实改变高校美育的薄弱现状,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两份文件是党和国家直接针对美育工作做出指示的重要文件,对美育的功能、作用有了更充分的阐述,对美育的根本任务有了更明确的界定。“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高等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逐步形成立德树人“五育”融合的育人新格局。美育作为“五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落实立德树人、实现培根铸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推动美育树人、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是当今高校美育工作的重点任务,也是难点课题。
近年来,高校美育工作虽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总体上仍处于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人文艺术专业技能人才的缺失与人文艺术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度重视专业技能而轻视美育能力培育等是其重要原因。从现实工作来看,存在简单地将美育归结为一些基础艺术教育,导致重应试轻素养、重比赛轻普及,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尤其在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服务社会方面,现有案例成果较少,关注度不高,已有的做法则专业性太强,存在片面化倾向,衍生实践案例需满足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需求。
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是高校的核心职责和历史使命,更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高校美育服务社会,主要是研究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在全民美育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应从现实出发,发挥专业优势,凸显教育的服务功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普及全民美育,推动社会文化建设。以社会需求为载体,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加快自身发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深化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内在需求,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美育良性互动,深入基层开展文艺实践活动,根据学科特长和地域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美育服务品牌,促使艺术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为建设美好生活贡献专业力量。
作为深圳特区唯一的人文学院,学院文史哲资源丰富、师生众多,如何让中华美育文化的宣讲“带露珠、冒热气”?在校院两级党委的指导下,学院以全国高校党建样板党支部“双创”建设为重要契机,率先成立全校首个大学生讲师团,以学生党支部、学生社团为主体,引导师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进一步激发美育效能。活动的前身为“国学大讲堂”“荔园人文月”“中华传统文化进社区”等系列活动,自2018年以来,作为深圳大学每年的“文化创新发展建设”的重点立项活动之一,已有6年的经验累积。学院以大学生讲师团进社区、进街道、进中小学等形式,积极探索高校美育服务社会新模式,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坚持以社区宣讲为载体、坚持培育精神文明新风尚,通过提高站位、优化队伍、拓宽阵地、强化内容,逐渐形成成熟高效并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育人品牌,从而促进校园文化、学风建设进一步发展,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进而发挥其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工作思路与具体做法
(一)工作思路
1.提高政治站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这段话科学总结了新时代美育的内涵和特质,指明了高校美育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实现路径,是新时期做好学校美育工作的根本遵循。要准确把握美育的时代内涵,筑牢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从战略高度和政治视野出发,真正肩负起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神圣使命,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美育理论宣讲工作的重中之重。
2.优配多级队伍。高校开展系列富有朝气的美育活动,需要一支充满活力、结构合理、深谙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师生队伍。要注重发挥青年群体力量,践行“把讲台让给学生,把话筒交给学生”的工作要求,聚焦打造学院青年教师指导带队、学生党员队伍带头、社团班级多面参与的多级宣讲矩阵,有效整合宣讲资源,不断优化宣讲队伍,精心打造“党务思政队伍讲党课、学生骨干讲文化、参与学生讲故事”宣讲矩阵。美育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系列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如宣讲、展演、朗诵等活动,可以培育这一群体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正确的历史观和艺术观。
3.拓宽宣讲阵地。稳定而多元的载体是基层理论宣讲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充分利用各级平台党报、党刊、党台、党网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全方位、多平台合作致力发出宣传好声音。与深圳卫视第一现场栏目合作拍摄美文朗诵片《新中华诵》;展现青年党员新面貌的专题片《深大少年》登上“学习强国”党史学习教育专题、青春中国双首页,阅读量一天内达8万余次;在全国高校思政网党建“双创”栏目开设成果展示专栏……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式的宣传宣讲格局。此外,深圳大学周边的街道、社区、音乐厅、图书馆、行政服务大厅等功能设施一应俱全,人流密集,交通便利,构建起街道理论宣讲的优质阵地。在互联信息时代,更应高度重视新媒体的力量,借助抖音、小红书、哔哩哔哩等媒介,立足传承和发扬极具时代价值的文化食粮,采用直播、录播等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从而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色的美育实践新路。
4.创优形式内容。高校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传承者和弘扬者,需要发挥好教育的传承作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丰富大众文化所需的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美育提供了丰厚沃土和坚实根基,要在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中華文化和红色文化的精粹感知,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美育实践,让工作“带露珠、冒热气”。充分挖掘利用深圳本土传统文化资源,紧密结合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载体,以专题讲座、组织生活会、主题党日、展览展示、现场传习、实践体验、诗文诵读、线上竞赛、网上互动等方式,传承发展诗歌文化、书法文化、戏曲文化、传统民俗民风等文化资源,构建课程、活动、空间、环境“四位一体”的全方位美育新格局。通过系列美育实践,引领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同时为新形势下高校美育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是高校美育教学的一项长期课题。
5.构建平台体系。充分挖掘院内文化资源,联合院内传统文化研究机构(深圳大学国学院、故宫学研究所、深圳民族宗教研究基地)、传统文化学生社团(深圳大学书法协会、兰亭书法社、古琴协会、柒月舞队、新咏国学学会、茶艺社、汉服社、陶艺社等)以及校外相关的社会组织(深圳市书法家协会、深圳市书法院、深圳市古琴协会等),有效结合机制,整合文化资源,辐射至深圳地区,乃至全国高校,发挥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具体做法
1.“微党课”进社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这为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政、高校美育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学院以“微党课”宣讲为抓手,率先培养好党员骨干队伍,并通过提高站位、优化队伍、拓宽阵地、强化内容等系列顶层设计,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促进行动。
一是“选匠人”,邀请党务思政工作者、党团学骨干等与思政教育密切相关的党员同志,组建政治过硬的“微党课”讲师团队。二是“树榜样”,鼓励党员、发展对象、入党积极分子走上“社会讲台”,让主讲人结合自身实际展示思想变化历程,着力用小切口展开大道理,从一件事、一本书、一张老照片等身边人、身边事切入,用日常通俗的语言讲故事、话变迁、说政策、谈思想、聊感受。三是立足于时代主题,目前已在社区开讲“红船精神的初心故事”“从学生成长为一名学生党员”“深大少年”“才女与她的中国诗词大会”等主题党课,努力把新思想、“大”理论与真情实感的故事化叙事融汇,着力提升受众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
2.文化经典进社区。强化社区精神家园的纽带作用,营造魅力多元的社区文化场景。通过多种形式和载体,引导社区群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中华文明、经典文化。开展社区学习培训、专题组织生活、党员活动日、专题讲座、展示展演、经典诵读等活动,让社区群众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价值理念、鲜明特色,领悟中华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形成开放包容、友善公益的社区文化场景。
以“传承并推广红学文化”为例,学院成立“红楼梦学会”配备专业指导教师2人,以“探究红楼奥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续风雅生活”为旨。2019年至今,已成功举办20余场红学讲师进粤桂、深圳湾、蛇口街道等活动,并在社区举办专题征文活动、花朝节寻芳、主题读书会等,社区居民踊跃参加,取得了较好的反馈,成果颇丰。我院“00后”作家、2019级中文系黄子真同学出版个人作品《红楼造梦局》,以“听红楼造梦,造读书之梦”为主题,于2020、2021年在深圳中心书城、深圳人才公园、深大南区简阅书吧等多地开展红楼分享会活动。黄子真同学通过趣解、设想、代入等各种现代的思维方式层层剥开了《红楼梦》这一鸿篇巨制。这一宣讲活动得到市里的进一步推广,她受邀参加深圳图书馆讲座,观众回馈热烈,分享会被新华网、光明网、凤凰网、腾讯网、深圳电视台等十余家主流媒体报道。
3.翰墨书画进社区。紧扣“诵读”“博闻”“诗画”“雅乐”等文化主题,携手本校、本院多个传统文化类社团,如国诗社、兰亭书法社等,以全校师生、社区居民为征稿对象,开展体验式的书画竞赛。依托传统诗书经典,开展传统技艺展示和互动体验活动,通过艺术形式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精神,使青年学生拥有“尽善尽美”的人格品质,在情感交融中形成自己的价值塑造。
学院聚焦“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的文化品格,已连续多年举办书画交流展,活动面向校内外师生及周边居民,吸引许多书法同行,为增强深化精品文化,营造了正面、积极的氛围。同时,注重书画训练与社区的紧密联系,以兰亭书法社为例,该社在每学期的每周日下午,固定在粤桂社区、海滨小区党群服务中心举行两小时的“书法集训”,对书法爱好居民开放,对陶冶周边居民的文化情操具有重要的意义。
4.历史文化进社区。为进一步满足市民读者对史学经典、传统习俗的浓厚兴趣,学院与社区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以及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民俗民间文化活动,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为重点,注重挖掘当地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在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将节日的文化美、意蕴美、精神美三部分融入课程之中,使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引导市民在欢度佳节的同时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教育文化进社区。儿童是家庭的希望,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为了让专业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儿童群体,学院以儿童为纽带、以家庭为支点、以社区为平台,组派汉语言文学(师范)、汉语国际教育两大教育学科专业,运用师范专业技能,每周定期前往福田香蜜湖街道、香安社区、蛇口渔业社区开展美育活动,参与到深圳市儿童友好社区氛围营造中。例如,为社区课堂提供一对一服务、辅导作业、3D绘画创作、古风绘扇,又如在社区周边科普长廊绘制濒危保护动物,在营造科普氛围的同时,增强学生学习多元化保护动物的意识,也是通过另一种美育的方式潜移默化寓教于乐。此举措有助于积极响应儿童需求、增进儿童福祉,对于儿童权益、家庭生活、社区场景都具有显著的美化提升作用。
三、特色经验与成果启迪
(一)特色与创新
1.拓宽工作路径,深化以美化人培养模式。探索大学与社会的“教育共同体”,以中华美育文化继承与发扬为核心,在传统文化大小讲堂的基础上,重视参与者的活动体验,达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效果。讲师团作为院校对外宣传的形象代言人,大学生讲师的选拔具有严格的考核过程,宣讲实践全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专业水平和组织能力,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的先锋模范及文化传承的带头作用,自觉自愿成为中华美育的爱好者、践行者、推广者。此外,还应联合地方同行及社会力量,通过全面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加大群众艺术文化建设投入等举措,为居民群众提供更好的美育工作服务,夯实社区美育资源基础,充实社区美育资源体系。例如,高校可以与社区签订合作协议,与社区结成共建伙伴关系,双方加强高校与社区间的互动合作,坚持“到社区去,到学校来”“传承文化、美化生活”“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建共赢、共行共进”的原则,通过开展诸如举办画展、讲座或教学活动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服务活动,将高校优质美育师资力量派送到社区美育中,丰富社区文化生活,提升社区居民文化品位,从而促使美育更好地服务社会。
2.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以美育人工作机制。落实美育责任机制,成立美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院领导负责、部门分工、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进一步加强学生组织的共鸣,学院搭建丰富优质的讲堂平台,形成学院党支部、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学代会、研究生会六大学生承续接班主讲优良传统,从组织和内容上更侧重系统与整体性,注重以本为本,构建以内容为基础、工作坊为载体、社团为抓手、研究中心为支撑、民族特色艺术普及和实践为突破、成果展示为途径的“六位一体”美育工作机制,补充和完善美育实践教学场地及器材,切实保障美育配套条件。
3.坚持特色发展,注重以美培元品牌塑造。坚持育人为本,立足南粤湾区文化特色,建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大力传承红色基因,以“革命文化”铸魂育人,鼓励师生创作演出话剧、讲演比赛《小草》《长津湖家书》,在深大周边社区定期举办“党性文化节”系列主题活动,将勇于追求真理、挺立潮头、坚韧顽强、开放包容等精神融入美育作品创作中。积极推动师生参与美育实践,依托校内10余家人文艺术学生社团,举办文化艺术节、利用毕业音乐季、新年演出季等,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传统文化进社区、中外文化交流等活动,推动美育向第二课堂延伸,不断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形成“受教育、做贡献、长才干”三个維度的实践特色,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努力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文化氛围。
(二)成果启迪
该项目坚持以美润心,注重发挥美育丰富精神、温润心灵的作用,以多形式的美育文化活动为抓手,着力营造先进文化氛围:党员讲师团走进社区,开展以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及人格修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微”党课系列讲座;学生讲师团进社区,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工作坊结合社团,依托节日,办好具有深大特色的传统文化体验项目;工作组整合资源,做好调研,关注观众需求,加强传播,运用好新媒体媒介,赠送活动材料给合作单位。令组织者、参与者体验到民族文化瑰宝的独特魅力,感悟民族精神的积淀力量,培育青年的道路自信、文化自信。
在构建“大学生讲师团进社区”育人模式之后,形成相对应的研究成果,如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以及成熟的育人体系、活动策划方案书等,由此将此育人模式的成功案例推广至其他兄弟高校,共同营造校园优秀传统文化氛围,共同探索“教育共同体”核心,共同打造新时代文明校园,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文化自信发挥高校示范引领作用, 对引领向美、向善、向上的社会风尚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刘丽丽.高校美育服务社会的意义及路径研究[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22(6):33-37.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