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设计

2023-10-12詹新堂周伟杰梁丽梅钟燕萍唐玉莲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27期
关键词:尿液思政检验

詹新堂 周伟杰 梁丽梅 钟燕萍 唐玉莲

[摘           要]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教育教学融合思政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目前关于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和应用已有较多研究,但是较少涉及如何进行教学案例设计。为更好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对学生道德品行的有效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的“尿液一般检验”章节教学中融入“茶水尿检”事件,将思想政治内容与专业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使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德育和智育相统一,推动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以期达到立德树人的良好教育效果。

[关    键   词]  临床基础检验;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7-0041-04

①基金项目:右江民族医学院2021年度课程思政建设项目“临床检验基础”;2021年右江民族医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常规项目“通过培养‘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实验设计、实践能力”(项目编号:J202139)。

作者简介:詹新堂(1993—),女,广西贵港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医学检验学院专业教学研究。

周伟杰(1976—),男,广西百色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医学检验学院专业教学研究。

*通讯作者:梁丽梅(1975—),女,广西百色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医学检验学院专业教学研究。

高等教育是青年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关键过渡期[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作为承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青年学生的“三观”尚未塑造成型,容易受到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因此,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不仅要实现知识探索、能力培养、人格养成,更核心的任务在于价值引领,担负起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使命[2]。习近平总书记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整合教学过程,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3-5]。

专业课程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主阵地,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6]。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是我国高等医药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程之一,是一门具有高度综合性的临床检验专业基础应用学科,是临床医学与检验医学的重要桥梁课程。在大部分传统课程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教学往往较多侧重于所属学科领域内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且在其教学模式上也呈现出单一化。而在新时代课程思政理念指导和要求下,教师除了需要自己拥有较强的相关专业知识和资源储备之外,还需要将课程教学育人的根本目标牢记于心[7]。要求专业课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工作过程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将自己所属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内容和思政教育知识内容进行有机融入和整合,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体系中,既可以增强课堂气氛,又能达到育人目的,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效果[8]。

在课程思政理念下,为更好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对学生道德品行的有效培养,本文对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新的教学方式和思路来开展,将思想政治内容与专业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将思想政治内容有效地传达和实施,让学生在课程思政理念下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从而在教学中实现全面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以期达到立德树人的良好教育效果。

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面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学生开设,为专业必修课程,课程总学时112学时,其中理论课50学时,实验课62学时,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开设。

二、总体教学目标及要求

(一)知识目标

(1)掌握临床检验基础基本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2)阐述临床检验常规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掌握血液、尿液、粪便、脑脊液、胸腹水、精液、前列腺液以及白带等离体标本有形成分形态特征、各种病理细胞的形态特点及其临床应用。(3)阐述常规检测的方法、标本采集方法、保证检测质量的措施。(4)设计临床血液、体液等常规检查的实验过程。(5)说出临床检验基础实验室的安全注意事项和意外事故处理措施等。

(二)能力目标

(1)掌握临床检验基础理论知识。(2)掌握血液等离体标本中的有形成分形态特征及其临床意义。(3)独立完成基本检验技能操作及对检验结果进行合理解释和分析。(4)具备基本临床逻辑思维及独立创新思维能力。

(三)思政目标

(1)通过临床检验基础的教学,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感悟生命奇妙,增强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形成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的思维品质。(2)在教学中注意介绍临床检验的发展史,感受我国在临床检验发展中所做出的贡献,强调临床基础检验的发展在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及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坚定学好临床检验基础,将来建设祖国的信念。(3)教学实施过程中,认同将来作为医务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的社會责任,充分认识临床检验在医药卫生各学科中的渗透及其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总体要求:根据学校“精于医术、诚于人品、具有创新精神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能发展的高质量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办学定位和“立足广西,面向西南,辐射东盟,服务民族地区和广大基层”的人才培养需求,分层、分类培养集知识、能力、情感三方为一体的医学检验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

三、课程思政教学整体设计思路

(一)课程思政教学的总体思路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是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课程,是我国高等医药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主干专业课。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利用各种现代生物医学实验手段,对人体离体的血液等各类标本进行检测,以获得疾病病理生理变化数据资料,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及预防提供客观依据。课程教学中时刻牢记“课程门门有育人功能,教师人人有育人责任”的教育理念,以专业知识传授为主线,“立德树人”为暗线,有机融合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将最新时事热点、社会正能量内容以及科研成果带入课堂,使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能力目标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政治担当,提高他们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去分析和处理社会实际问题的技能,不断树立大健康理念和服务医疗卫生事业的职业志向。

(二)思政元素融入点

1.理论授课中根植家国情怀、使命担当

理论课讲授中以与学科专业知识相关的社会关注热点、重大事件或经典案例作为思政元素,悄然引入思政教育,使学生理解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如,在“绪论”教学内容的讲解中,引入发生重大公共安全卫生事件时,鼓励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精进专业技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唤醒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积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与祖国同命运,与人民共患难,以维护大众健康为己任,为健康中国战略贡献自己的力量。

2.实践实操中培养职业素养,塑造科学精神

通过实验方法选择、比对,实验实际操练,实验结果数据分析,设计性实验等培养学生科学严谨、认真钻研、实事求是的职业素养及独立思考、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及团队协作、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如,在“血型鉴定”教学内容讲解时,当正反定型结果不一致时,应该如何处理?引导学生在本职工作中要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要坚持养成求真、务实、严谨的职业态度,要热爱本职工作,把检验工作看作一项伟大而崇高的事业,具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品德,具有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

3.课外知识拓展活动中培养民族自信和使命担当

在“血小板检验”章节中布置学生查阅——侯明教授的2020版中国ITP诊疗指南,让学生了解我国科学家在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学习科学家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奉献精神和消除人类病痛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使命担当、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民族自信。

(三)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施路径

本课程内容涉及血液、尿液、粪便、脑脊液、胸腹水、精液、前列腺液以及白带标本的常规检查,基于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及学生学情分析,我们形成了符合我校特色的教学思路——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产出为导向,执行线上、线下、课前、课中、课后两个维度三个阶段的“二维三阶”混合式教学模式。

教学中,教学团队以学习任务为明线,以知识、能力、素养培养为暗线,切实树立“课程门门有育人功能,教师人人有育人责任”的教育理念,精心凝练、编写思政典型案例,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思政元素悄然嵌入专业知识讲授中,寓情于教,立德树人。

四、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及部分具体实施案例

(一)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本课程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线,立德树人为暗线,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 “职业教育、责任担当、传统文化、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悄然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中,达成“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的育人目标。如在“项目导入”环节,以临床案例导入——“住院病人问:我为什么做三大常规检查?”——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医患沟通,避免或减少医患矛盾,缓解医患关系。在“项目设计”环节,问题设计——“某一患者来院就诊,要求检验者为其修改检验结果,此行为是否可行?”——引导学生要秉持严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进行各项检验结果的报告,不得擅自修改检验结果,违背职业道德。在“项目实施”环节,实验操练中设计——“同一患者如果多次检验结果不相同时,应如何处理?”——引导学生学会辩证思维,学会对实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加强自身检验技能训练,把控好质量,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二)课程思政具体实施案例

案例内容:尿液一般检验

思政目标:通过引入课程思政案例,引导学生自觉强化责任感、诚信、法制和道德素养;引导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在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乐于为民,以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为己任;培养学生注重基本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正确看待工作上、社会上的问题,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的社会担当。

教学方法:讲授、线上讨论、案例分析、课堂练习、课后总结与拓展。

设计思路:挖掘思政元素,融入尿液一般检验的原理、方法、方法学评价及临床意义;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导入、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课后总结讨论中达到德育的目的;线上线下结合、课堂内外结合,使思政教学贯穿于学生的课前、课中和课后环节,使课程思政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教学过程实施:

【课程导入】

2007年杭州“茶水尿检”事件:“茶水尿检”检出白细胞、霉菌和杂菌。

【案例思考】

尿液一般检查的项目有哪些?各项目的检测方法有哪些?绿茶饮料的尿检结果为何能检出白细胞、霉菌和杂菌?操作是否准確无误?尿液检查各有形成分的临床意义?绿茶饮料中有可能检出白细胞、霉菌和杂菌吗?

【知识点】

尿一般检验主要有尿液理学检查、尿液化学检验及尿液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是医学检验“三大常规”项目之一,不少肾脏病变早期就可以出现蛋白尿或者尿沉渣中有形成分。对于某些全身性病变以及身体其他脏器影响尿液改变的疾病如糖尿病、血液病、肝胆疾患、流行性出血热等的诊断,也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尿液的化学检验还可以反映一些疾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通过此项检查结合其他结果以及临床症状综合分析可以判断相应的病征。

尿液一般检验多是用干化学试纸和尿液分析仪检测的,尿液分析仪和试纸是专为尿液检验分析设计的,尿液分析仪测试原理的本质是光的吸收和反射,尿液中相应的化学成分使尿试纸上各种含特殊试剂的模块发生颜色变化,颜色越深,吸收光量值越大,反射光量值越小,反射率越小。颜色的深浅与尿样中特定化学成分的浓度成正比。尿液化学物质和有形成分不稳定,排出后即开始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因此,尿液一般检验必须用清洁容器留取新鲜尿液及时检查,否则影响尿液检测结果。

质量是医学检验的核心,但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标本,再先进、精密的仪器也得不出准确的结果。全程质量控制分为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因分析前潜在影响因素最多,也被视为最难控制的环节,因此,检验前标本采集的质量管理,应贯穿于医护技共同重视、密切配合的监控过程中,成为当今实验室保证检验结果准确的重要核心部分。

【思政元素及拓展】

以“茶水尿检”事件为主线,讲解尿液理学检查、化学检验及有形成分显微镜检验的原理、方法、质量控制、方法学评价、参考区间及临床意义。提醒学生在往后的工作中要细心、耐心、尽职尽责,把关好质量控制。遇到仪器检查结果异常时,不要紧张,要沉着冷静,细心分析,必要时做对比实验,寻找原因,用心负责地把每一份报告都及时准确地发出,同时引领学生要自觉地把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放到第一位,培养严谨、求实、担当的21世纪公民品格。

【案例小结与思考】

“茶水尿检”事件之所以能够发生,源于当前社会医患之间缺乏信任,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偏见,认为“医生过于依赖仪器,给诊断带来隐患”。茶水能送上尿检仪,也反映出医院在检验前质量控制存在的瑕疵。

“茶水尿检”事件给我们敲响警钟:显微镜检查的环节必不可少。尿干化学分析法不能替代对病理性尿标本的显微镜检查。同时,“茶水尿检”事件的出现,不仅仅是方法学上出现的瑕疵,也暴露一些当代社会在思维方式、业务规范和伦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任何一个问题的出现,不是单因素促成的,折射出多方面因素,需要用辩证思维和跨学科知识寻求解决之法,引导学生树立职业道德和公民责任。

五、教学评价与成效

思政目標成效: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浓、主动性高。理论课中学生认真听课、积极讨论病例、积极回答、分析及解决问题,并在病例讨论中能从病人角度出发,体谅病人及家属的处境,职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人文关怀等进一步增强;实验课上学生认真完成实验操作,认真比较探索实验方法、实验条件,认真进行结果分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以及语言表达、团队协作能力不断提升,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和工作态度扎根于心。

知识、能力目标成效:在学校及实习单位里,学生动手能力强,对疾病辨别、比较分析、临床思维等能力提升快,期末理论考试成绩提高显著;学生参加校外检验技能及形态学竞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提高,获奖人次也越来越多;学生结合专业知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及“互联网+”大赛获区级及国家级金奖、银奖人次明显增多。

六、课程教学反思

(一)关注社会热点,定期接受思政“吹风”

站位高,才能立得稳。自身思想政治修养不高的教师培养不出高境界的学生。高校党委作为思政教育的负责主体,要定期组织党员和非党员教师一起参加双周三政治理论学习,就最新思政教育政策、动态和问题进行交流,确保教师站在国家意识形态的战略高度和格局。教师也要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关注社会热点,了解新兴社会思潮,确保自己行在思政教育的前沿。

(二)切合课程蕴含内容,深度发掘思政元素

本课程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线、立德树人为暗线,通过润物细无声方式将 “职业教育、责任担当、传统文化、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悄然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中,达成“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的育人目标。如讲授血型鉴定章节,告诫学生实验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谨慎的职业态度;在白细胞检查引入白血病病人家庭经济情况,以实例引发学生共鸣、共情,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及责任感。

(三)线上线下多维合力,拓展教学深度广度

课程采用线上—线下、课前—课中—课后“二维三阶”教学模式,形成“线上资源重基础、求全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重难点、求创新,引导学生能力提升”的教学特色,多维度拓展思政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四)提升教师个人素养,完成立德树人使命

课程思政改革是否能顺利推进并取得良好效果,关键在于教师的德育意识与素养。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知识与道德修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具备让学生敬重的学问与品行,才能以自己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学生耳濡目染。

七、结束语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教学注重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内容的深度融合。本项目通过挖掘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将多种具体事例和思政理论有机融入课程的专业教学和实践中,使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能够引发广大学生的兴趣、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不仅提升了学生认识、分析并处理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巧,还提升了广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政治担当,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教师通过引用临床病例、增加对病例的分析讨论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临床综合素质,增强“检验与临床沟通”的能力,提前树立正确的专业认识和职业认知。教师通过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需求为中心,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辅助设备,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来加强课堂内容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使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能够引起广大学生的兴趣,从而更好地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

总之,“课堂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舞台,更是价值引领的阵地,每一门课蕴含的育人功能都应发掘出来”。正如上海师大党委书记滕建勇所说,课程思政将是今后高校专业课的使命与建设方向。高校教师要强化思政教育意识,深挖专业课教学内容,以案例教学为突破口,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育方式,实现立德树人的润物无声,方能领略课程思政的别有洞天。

参考文献:

[1]孙相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2]董雪艳.“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三教改革”中的实践:评《课程思政:从理念到实践》[J].中国高校科技,2022(5):104.

[3]罗华丽,曾志.“刺法灸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案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20):101-102.

[4]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5]张要军,侯艳.高校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研究:以生物与环境为例[J].大学(思政教研),2022(24):92-95.

[6]蒲清平,何丽玲.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提质增效的实践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2(1):109-114.

[7]王海威,王伯承.论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2018(14):32-34.

[8]王艳琴,易艳军,蒋显勇,等.《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9):182-184.

◎编辑 王亚青

猜你喜欢

尿液思政检验
序贯Lq似然比型检验
没听错吧?用污泥和尿液制水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尿液检测可能会发现侵袭性前列腺癌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2021年《理化检验-化学分册》征订启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对起重机“制动下滑量”相关检验要求的探讨
跟踪导练(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