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几点思考

2023-10-12徐艳荣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3年7期
关键词:提质增效双减高效课堂

徐艳荣

【摘要】在“双减”政策的引导下,怎样做到“提质增效”,已成为数学教育教学的新问题.“双减”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提升学生在校学习的效率.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完成这一任务的主战场,唯有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及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才能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构建高效课堂.因此,文章以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一课为例,从前测分析、提炼核心问题、设计学习任务、设计题组练习几方面谈一谈“双减”政策下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旨在真正落实“双减”政策,实现“提质增效”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提质增效

“提质增效”是指提高质量、增加效率,即在着力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双减”文件对作为提质增效主阵地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回归教学、回归课堂,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开发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在发现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三个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提高学习效率,实现“减负提质”的目标.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及多方面研究分析得出,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来落实“双减”政策,实现“提质增效”目标.

一、课前调查,探析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数学知识有着脉络明晰的逻辑起点,是由无数的知识点构成的知识体系.那么教师该怎样在不同的知识点中找到连接新旧知识的生长点,沟通新旧知识,形成知识串,结成知识网,建立起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和系统性呢?课前调查不失为一种比较全面的连接新旧知识、掌握现有知识的便捷方法.“认识小数”一课是学生认识小数的起始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整数十进制和初次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讲授的,重点借助具体的量和直观图形,感受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关系,初步体验小数的计数单位与计数单位的累加,初步认识小数,体会学习小数的必要性.为更好地了解学生关于小数的生活经验与已有基础,教师对学生做了调查研究,以掌握他们对小数的认知情况,并试图去探析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调查内容

在调查中,教师采用问卷调查结合访谈的方式对小学三年级(1)班50名学生展开了调查:

问题一:生活中在哪里见过小数?你会读这些小数吗?

问题二: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小数?

问题三:在米尺上能找到1分米吗?你是怎样找的?

(二)结果与分析

问题一:通过访谈和整理,教师了解到,100%的学生在测量体温和购买东西时都见过小数,100%的学生都会读这些小数.因此,对于小数,学生具有比较直观丰富的认知感受和与年龄相匹配的生活经验.

问题二:通过问题二的调查,教师了解到,85%的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习小数,只有15%的学生认识到学习小数能使我们的测量更加准确.

问题三:通过以下三个水平的数据可以判断学生处于哪个发展阶段.

第一水平(4%):在米尺上找不到1分米.

第二水平(83%):利用1分米等于10厘米的关系,先找到10厘米,然后找到1分米.

第三水平(13%):利用1米等于10分米的关系,将1米平均分成10份,再找到其中的一份,这一份就是1分米.

问题三的调查结果显示,96%的学生都能在米尺上找到1分米.关于怎样能找到1分米,教师展开了解析,其中83%的学生利用1分米等于10厘米,先找到10厘米,就找到了1分米;其余13%的学生利用1米等于10分米,将1米平均分成10份,找到其中的一份,这一份就是1分米.

从以上的调查分析中不难发现,学生都见过生活中的小数,并会读这些小数,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在本课教学中可以弱化对小数读法的教学.虽然部分学生能感知到学习小数能使我们的测量更加准确,但大部分学生还是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小数,所以本课将“感知小数的现实意义”作为一个重要知识点来研究.虽然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并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认知,有效地引导他们将小数和十进分数进行正迁移,但是仍有一些学生对小数的概念和内涵没有深入思考和认识,仅局限于表面所知的直观感受,因此本节课将“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小数的含义”作为一个主题来研究.

(三)确定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二、提炼核心问题,确定整體教学思路

在新课改的教育价值观中,以核心问题为纽带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中逐渐走向深度学习.教师在设计核心问题时要基于对教学内容的精准把握,正确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还要有意识地利用适当情境或有效素材,从学生的学习困难处、认知的冲突处入手,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围绕核心问题真正进行数学探究.在研究数学课程内容,特别是涉及“数与代数”领域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内容—第二学段—内容要求”中有这样一段话:“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感悟分数单位;会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和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可见,“认识小数”的教学目的和意义是通过创造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入地认识小数、了解小数,同时为以后的小数加减法学习奠定基础.通过对学情与教材的研究,教师明确了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一位小数”.围绕这个核心问题,确定本课的整体教学思路如下:

首先,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感知学习小数的必要性.结合熟悉的测体温情境,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除了已经认识的整数,还有小数,让学生体会扩充“数”系统的必要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发展自觉性,并且通过体温的高低,让学生初步感知用小数表示体温能表达得更准确.

其次,借助动手操作,带领学生认识一位小数的含义,并感知一位小数的单位及单位的累加;通过在米尺学具上找1分米的活动,唤起学生的认识经验,并唤起米与分米间部分和整体上的联系意识,进而让学生了解0.1米;从米尺上找出零点几米的一位小数,通过两个维度经历用0.1米计数的过程,感受计数单位的累加,并体会一位小数的含义.

最后,引导学生认识人民币中的小数,运用正迁移解决问题,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学会认知.通过各个阶段不同情境的训练,由具体情境中的解决问题过渡到抽象模型,使学生体验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多角度体会一位小数的含义.

三、设计学习任务,开展问题串式的学习过程

核心问题引领下的高效课堂,应该是紧扣核心问题,让学生带着任务进入课堂,慢慢揭示问题本质的.为了推动学生深度思考,激发他们深入学习,教师不但要提出核心问题,而且要围绕核心问题,精心设计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解决核心问题.设计的学习任务应使学生在数学探索中目标更明确,思维更集中,从而理解并把握数学核心知识,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实现“提质增效”目标.在核心问题引领下,本课确定了以下三个学习任务:

任务一:初步认识体温计上的小数.通过我们所熟悉的实际生活情境,初步感知小数的现实意义.

任务二:在米尺上认识小数.借助米尺的直观形象架构小数和分数的关系,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在充分的互动讨论环节中,引导学生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描述0.1米的产生过程,在培养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为其以后深刻理解小数的意义打下坚实的基础.

任务三:进一步在人民币中认识小数.运用正迁移进一步巩固认识小数,利用元和角的关系再次巩固一位小数和十进分数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中,根据上述学习任务,教师设计了“认识小数”学习任务,如表1,旨在引发学生深度探究.

四、多元设计题组练习,优化课堂教学

数学学习的价值在于应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经将“应用意识”作为重要的核心素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更是明确了数学教育要培养学生使其能够有意识地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当中的现象与规律,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教师可以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科学设计实践性强、有针对性的题组练习,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这样既可活化教材,又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悉心设置的“题组训练”,能避免问题教学中多而杂的“题海战术”,给学生提供学习的台阶,让其自主地进行认识建构.而这些题目也并非彼此独立的,而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地衔接在一起的,具有很强的弹性、开放性、层次性.本节课,教师设计了读小数、写小数的练习,让学生在理解小数意义的基础上读写小数(见题1).当然,教师还可以利用具体情境让学生再次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计数单位的细化,感知学习小数的必要性(见题2).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最佳导师,怎样使他们在上课的最后时间有效地巩固练习呢?这就要求教师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因此,教师设计了画一画的题型,让学生在画中体会、认识小数的含义(见题3).当然,习题的设计也需要有层次性,因此教师设计了用小数表示数线上相对应点的题型,使学生在夯实小数含义的同时,也为认识数的顺序提供直观支撑(见题4).授人以鱼,享受一时,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有效的题组训练不光表现在对数学知识的巩固使用上,最关键的是可以发现其中丰富的思想内涵,为后续的教学奠定基础.对问题进行变式与引申,有利于知识的联系与拓展.因此,教师提供了举一反三的能力训练,引导学生有效学习(见题5).具体题目如下:

1.读小数、写小数,并涂色.

2.判断下面三幅图中哪一幅可以表示1.4米?想一想,为什么?

3.学着上面的例子用图表示出3.6元.

4.把下面这些小数表示在数线上,想一想,怎么表示?

5.猜身高:老师的身高比1.6米高,比1.7米低.猜一猜,老师的身高到底是多少?说说你的想法.

这种多元化的练习方式,有助于学生沟通一位小数与十进分数间的关系,也让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理解小数,并解释说明生活中的小数,从而开阔学生的眼界.学生在读、寫、画、找、猜等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对一位小数的理解,主动地将小数的概念融入已有的“数系”中,并完成对原来知识框架的重构,其数感也在进一步理解中得以加强.

结 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提质增效”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开展合作学习与活动探究,而且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把数学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从而提高其数学学科素养.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准确了解数学本身的知识结构,探析数学本质及前后联系,建立起数学教学系统,合理使用教学策略,将“双减”政策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让深度学习为学生未来的学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成洁英.课堂教学如何“减负提质”[J].湖南教育(教育综合),2007(10):3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李慧清.实现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四个维度[J].青海教育,2018(03):39-40.

[4]马丽.基于核心素养,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的实践研究[J].数学教学通讯,2019(31):54-55.

[5]卓丽杰.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当代家庭教育,2021(31):97-98.

猜你喜欢

提质增效双减高效课堂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基于扁平化管理的精益烟叶生产模式的实践应用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新形势下基层国土资源工作提质增效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