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苏轼作品的文化价值探析

2023-10-12邓佳敏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密州苏轼意象

邓佳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关于课程内容的设置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内容的主题之一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内容实施的重要载体和依据,教材中的选文有大量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其中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苏轼的作品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眉山考察时参观了三苏祠,并强调“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周玮、王鹏、徐壮,《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记者观察》2022年第23期),因此分析探究教材中苏轼作品文化价值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更加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树立文化自信,有利于学生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苏轼作品选文统计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一共收录5篇苏轼作品,分别在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词四首》《江城子·密州出猎》,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从选文体裁看,初中阶段选取苏轼的词篇目较多,选取苏轼的散文较少。

除了正式选篇,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后“积累拓展”中积累“借明月抒发思乡怀友之情的诗句”,列举了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6课《诗词五首》课后的“思考探究”中提到:关于陶渊明《饮酒》(其五),苏轼这样评述:“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你怎么理解苏轼的这段话?说说你的想法。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中“用今人为古诗谱的曲子”,提到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别出心裁品古诗”提到苏轼评价唐代王维的诗和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此可见,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出现与苏轼有关的信息,除了正式选编的词文,还将苏轼与文学活动紧密联系到一起,足以体现苏轼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学习价值。

二、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苏轼作品文化价值分析

(一)心怀天下、入世进取的儒家文化

苏轼前期深受儒家思想文化影响,“他读书时就以东汉名儒范滂为榜样。且对本朝的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心怀天下、为民疾苦的贤臣们非常崇拜”(田瑞雪、郭艳华,《论苏轼对儒家思想精神困境的超脱》,《鄂州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因此进入仕途后,苏轼的前期作品中具有心怀天下、入世进取的特点,不论是在朝为官还是外放做官,甚至是经历了“乌台诗案”遭到贬黜,他仍然心怀天下,每到一处造福一方百姓。在教材收录苏轼的词作《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就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苏轼与民同乐,愿驰骋疆场、报效国家之志。

(二)兄友弟恭的孝悌文化

在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苏轼的父母、姐姐已故,除了苏轼的孩子,他最亲的人只有弟弟苏辙了。苏轼到密州当官时,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能够与同在山东的弟弟苏辙见一面,可事与愿违,两人因为种种原因没能见面。“《宋史·苏辙传》云:‘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氏手足之情发自真性至爱,历久弥深,同气连脉,终生如一。”(王水照、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41页)。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词前小序中写道:“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从字面看似是顺便思念一下不能相聚的弟弟而已。但是,词作不会隐瞒: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足以道破一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一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作了高度概况,是苏轼在自我解脱的同时也宽慰弟弟,寄托了对未来相聚的希望。

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借中秋明月抒发哲理性思考感悟的同时,也将兄友弟恭的孝悌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儒、释、道兼容并包的和谐文化

以他在黄州时期创作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例,首先是词前小序:“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表现的是儒家“仁者不忧”的精神。

除了受到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北宋时期尊崇老庄之学,因此苏轼还深受道家思想文化的影响。他走入仕途后,厌倦于官场的尔虞我诈,曾向往陶渊明笔下返璞归真的田园生活。老庄思想中超然物外、无欲无为的观点对苏轼的思想影响也是巨大的,这也是他即使在遭遇人生重大挫折,贬官外放后,他的作品中能够表现出看穿忧患、旷达超俗、顺其自然的道家思想特点。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一蓑烟雨任平生”展现出道家顺其自然、超然世外、清静无为的精神态度。

佛教讲求“万法惟心所现”,佛教劝人“无执”,也就是说不要有执念,心无杂念,不为身外之物所累(李静,《苏轼:〈定风波〉中的佛道思想》,《青年文学家》2021年第8期)。在被贬黄州以前,苏轼已研读过各类佛教典籍,在经历“乌台诗案”后,处于失意状态的苏轼,努力地借佛道思想摆脱来自社会和个人的压抑。“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可以看出其中透露的深邃佛理,即“无差别境界”的状态。

宋神宗元丰六年,张怀民被贬至黄州。仕途上的起起落落以及被贬的相同境遇使他们二人更珍惜彼此之间的情谊。因此,当“月色入户”时苏轼首先想到的是张怀民,而“怀民亦未寝”正是体现出两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心灵相通。清幽沉寂的承天寺之庭院为苏轼提供了进入内心虚境的空间,佛教主张超越一切言相而进达寂静空明、融通一切的境界(向世陵,《略谈中国传统哲学对真理的认知》,《船山学刊》2019年第3期),因此“庭下如积水空明”中“空明”二字不仅指清澈明亮的月色,也指苏轼在困境中寻得了内心的一丝明亮与宁静,也不经意流露出了他心中“归去”的隐情。“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盖”字承接上文,解释原因,同时也传达出苏轼内心此刻更加清晰明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这一句中“闲人”二字值得细细品味。“闲人”不“闲”,正值壮年的苏东坡在为官之路上一贬再贬,他空有满腔抱负却无法实现,他不愿成为“闲人”可又不得不“闲”,“闲人”二字不仅表达了他愤懑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权贵中阿谀奉承、明争暗斗、尔虞我诈的“忙人”的嘲讽。

虽心有不甘,但苏轼毕竟是苏轼,林语堂曾评价苏軾说:“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观。”(林语堂,《苏东坡传》,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5年)“闲人”也正反映了他“外儒内禅”的人生观。

在儒、佛、道三家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苏轼才形成了“亦儒亦佛亦道”的思想意识,使苏轼在物质、精神的双重磨难下没有在仕途的低谷期一蹶不振,更不会在政治的旋涡中迷失本性,并且成就了他面对世事无常的超然旷达、宠辱不惊的人生境界,因此他的词文作品具有“儒家的济世、道家的自然、佛禅的超脱,三者兼而有之,融合为一”(王世德,《儒道佛美学的融合:苏轼文艺美学思想研究》,重庆出版社1993年)的特点。

(四)月的意象文化

在苏轼的诗词中有很多表情达意的意象,且同一意象在不同的作品中的意蕴也不尽相同。

月是我国古代诗词常用意象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学意义和文化内涵。在教材选编的苏轼作品中《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都有“月”这个意象,但在不同词作中“月”这一意象传达出的情感是不同的。

《江城子·密州出猎》将挽弓动作比作满月,抒发自己希望辅佐君主、造福天下百姓、实现个人价值的理想抱负。苏轼在词的开头称自己是“老夫”,可他却有“少年狂”的心态,实际上他当年才39岁,正值人生壮年,满腔抱负尽待施展。当时北宋边陲地区频繁发生战争,西夏不断入侵中原,北宋朝廷与其打了三仗,都以失败告终,当时情况可以说是危机四伏。苏轼虽是文官,但报效国家、驰骋战场是他自小就有的梦想。此时的苏轼因为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同,自请外任,到了偏远的密州(庞春平,《狂人狂语,豪言豪情——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22年第10期),因此,苏轼虽有雄心壮志,但是却处于无从报效国家的处境。“会挽雕弓如满月”指词人会用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天狼”就是指西北的少数民族契丹和西夏,此处用典,生动形象,使文章更有张力,勾勒出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表达了自己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杜志。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将月亮的各种形态隐喻成人生不同的状态,折射出不同人生境遇中的内心感受。乌台诗案前的苏轼还没有真正感受到政治抱负无望带来的痛彻心扉。虽然在仕途上有些波折,但他对于未来的仕途还充满了信心,所以才会在这首词的词序中写下“欢饮达旦”,但苏轼心中的愁绪还是存在的,那种愁绪是“明月几时有”中对“明月”的渴望,是“我欲乘风归去”里对“归去”的期望,是“又恐琼楼玉宇”的担心,是“高处不胜寒”的失落,是“起舞弄清影”的孤独,是“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怨怼和“但愿人长久”的思念。词中除了愁绪以外,还有欢情,还有思考。正是各种情绪的交织,促成了他对月亮的思考,也促成了他的愁绪的排遣,还促成了他对仕途失意的释然(刘皓琳,《再探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明月意象》,《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20年第5期)。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的“月”是凄清环境的营造者和象征物,首句“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中“缺月”和“疏桐”是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两个重要的自然意象。“月”之“缺”,正暗示着一种祈求完美的历程中的遗憾与不足。“当孤臣浪子云游天涯之际,总是把明月与故乡联系在一起,明月成为启动乡愁、寄托相思、返归家园的神秘象征物”(傅道彬,《晚唐钟声:中国文化的原型批评》,东方出版社1996年)。

在教学过程中,要全方位、多角度地挖掘苏轼选文的文化价值,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文言知识,提升文化自信。

单位:新疆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猜你喜欢

密州苏轼意象
密州在哪
苏轼密州诗文研究的新成果
——评《苏轼密州诗文编年》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玉人”意象蠡测
《江城子·密州出猎》课例分析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