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溢流坝段底流消能模型试验分析
2023-10-12翟梦恩姚伟超刘晓东
翟梦恩,姚伟超,刘晓东
(浙江中水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湖州分公司,浙江 湖州 313000)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工作重点在于保证水库的安全,同时使工程效益最大化,由此重中之重在于如何建设泄水建筑物[1]。泄水建筑物的造价约占水利水电工程总造价的1∕2,因此,选取适当的泄水建筑物及消能类型,将极大影响到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和经济成本[2,3]。通过研究排水结构及消能结构对水力特性产生的影响,最终得到增加防挑盖板的T形消力池能够有效提高消能效率。该方法分析T形消力池的长度和形状,发现布置T 形墩和适当增加高尾坎能够显著提高消力池的消能率。
试验中,水库工程的泄水建筑物选取溢流表孔堰,通过水工模型得到消力池最初设计较短、水流流态较差、未能实现正常运行,且河道断面平直段较短、周围施工围堰和导流隧洞的位置导致消力池的长度不能增长的结论[4,5]。根据以上因素设计试验方案,通过在消力池中摆放辅助消能器,观察是否可以提高消能效率。
本文以白水水库为例,开展相关水工模型试验,分析消力池水流流态、流速和消能特性情况,为实际的工程设计优化提供依据。
1 工程概况
白水水库正常蓄水位1257.51m,总库容1364万m3,平均供水量1 362.8万m3。大坝由引水坝段、溢流坝段和挡水坝段等构成,为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坝顶长181 m,坝顶宽6 m,坝顶高程1 259 m,最大坝高51 m,最低建基面高程1 189 m。消力池为54 m×13.6 m,底板高程1 189 m,两侧边墙坡度1∶0.4,在消力池的末端布置尾坎,高为8.6 m,宽为3 m。该水库消能通过底流消力池进行,临底流速大,会出现消能防冲问题。溢流坝平面,如图1所示。
图1 溢流坝平面布置
2 传统设计方案
2.1 模型设计
设计的模型比尺采用1∶30,根据重力相似准则来进行设计,参数如下:长度比尺λL,计算公式为式(1),采用值为30;糙率比尺λn,计算公式为式(2),采用值为1.87;流量比尺λQ,计算公式为式(3),采用值为4 938.61;流速比尺λv,计算公式为式(4),采用值为5.59。
应用断面板法构成试验模型,模型大致由上游库区与下游河道构成,消力池主材料为混凝土,溢流坝主材料为有机玻璃,需要进行水泥浆抹面。
本文主要是对溢流坝底流消力池消能防冲问题进行研究,在消力池布置9个测量断面。
2.2 流态
在消能防冲工况下,消力池产生侧向回流现象,距离尾坎3 m 左右有主流向上水平方向翻滚的状态,其上游与前端消力池水跃衔接,大涌浪将涌向消力池高台。水流在尾坎处会有跌水形成,对下游河道形成冲刷。设计洪水和校核洪水工况下,消力池后端水流涌浪与消能防冲工况下相比更猛烈,水流紊动更加剧烈,维持着较高出池流速,并产生水跃现象。
2.3 流速分布
水流速度是代表水体动能的物理量体现,在消力池中分别测量9 个断面左岸、中部和右岸的表面和底部流速。通过试验,得到消力池前8 个断面产生回流现象、流速为负,而最后1 个断面流速为正。
在消能防冲工况下,表面流速最小位于8 号断面,最快位于2 号断面,消力池尾部明显增快,其变化较为平稳的是水平方向上的右岸和中部,左岸较大;底部流速逐渐下降,消力池尾部因为尾坎阻挡会有较大的下降幅度,而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多大的差距,右岸要比左岸和中部大,出池较小。
在设计洪水工况下,表面流速与消能防冲工况下一致,前8 个断面产生回流现象、流速为负,而最后1 个断面流速为正,中部和左岸比右岸大,最大位于2 号断面;左右岸和中部底部流速下降幅度一致,下降幅度增大的是消力池尾部,水流主要在表层集中。
在校核洪水工况下,表面流速与消能防冲工况下一致,前8 个断面产生回流现象、流速为负,而最后1 个断面流速为正,左岸比右岸和中部大,最大位于2 号断面,消力池尾部流速上升快;底部流速左岸比右岸和中部小,因受尾坎阻挡会有较大降幅。
本方案在消能防冲、设计洪水和校核洪水工况下,消力池均产生了明显的水跃迹象;因为水流波浪纹杂乱,一些小支流在消力池内形成涌浪,进而激起水流至消力池平台之上。根据试验结果分析发现,工程实际运行中由于尾坎处水面壅高,河道内水流易产生二次水跃,造成下游河道破坏从而危及工程结构安全。
3 跌坎+T形墩
3.1 体型设计
堰面下游应用水平跌坎,高度2 m,使得消力池底板标高减少到1.185 m,尾坎末端降至7.4 m。T形墩主要用于分流、阻流,可进行涡流测量,扩大旋流水总量,强制水跃相对平缓,能够提高消力池的消能效率。
传统T形墩前墩厚2 m、高3 m、宽4 m,尾坎高5 m,支腿长6 m。特定工程设计中,对T形墩各部尺寸制定需要选取恰当的比例系数k。试验中,尾坎高7.4 m,选用k值为1.48合理,根据传统T形墩的要求只能设计一个。
3.2 流态
在消能防冲工况下,采用跌坎消力池与T 形墩后,水流受T 形墩阻挡上扬,产生水跃,通过横轴旋滚能够把大量水能消泄,效果比较显著。但是,由于只能设计一个T 形墩,所以无法把T 形墩分流消能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仍然还会有涌浪涌出消力池3 m 左右,消力池内水流不良流态依然没有改善。因受T形墩的影响,在设计洪水和校核洪水工况下,尾坎的壅高水流有明显降低,尾坎后跌水情况有所减弱,但是二次水跃在下游仍然还会出现,但水流衔接会更加平稳。
3.3 流速分布
在消能防冲、设计洪水、校核洪水工况下,表面流速受到T 形墩阻挡,1~7 号断面会有回流产生,流速方向指向上游,除了回流断面提前到T 形墩前墩以外,基本与传统设计方案一致。
在消能防冲、设计洪水、校核洪水工况下,底部流速变化规律与传统设计方案一致,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7 和8 号断面(桩号0+078.30—0+084.50),受T形墩阻挡,流速大幅下降;最大流速达到21.35 m∕s,位于1号断面;消力池尾部流速达到最小,基本保持在0.5~2.5 m∕s。
与传统设计方案相比,跌坎+T 形墩方案消力池内水流流速下降,二次水跃减弱,由此可以看出,消力池通过T形墩与跌坎的双层设定消能效果更加明显。但是,经过单个T 形墩阻挡,水流涌浪较高,流态不良,不能完全发挥出T形墩的作用。而且,由于只能布设一个T 形墩,其流态以及消能没有很大的改善。
4 跌坎+改良T形墩
4.1 体型设计
传统T形墩前墩厚2 m、高3 m、宽4 m,尾坎高5 m,支腿长6 m。本工程因为消力池底板宽度与尾坎高度比值较小,所以只能设计一个传统T 形墩。受此限制,T 形墩的消能效果很难发挥。为此,根据消力池底板宽度设计一种改良T 形墩,同时布置2 个,前墩厚3 m、高4.2 m、宽2.5 m,尾坎高8.5 m,支腿长9 m。优化T形墩,如图2所示。
图2 T形墩优化设计
4.2 流态
在消能防冲、设计洪水、校核洪水工况下,水流流态有着细微差别,最终都会在消力池中产生淹没式水跃,同时会在溢流段反弧段末端产生水跃。当水流跃入梯形消力池时,会产生侧向回流现象,主流被T 形墩阻挡随之上升,发生强烈波动且有一定高度的强制水跃,而水平方向的水流均发生旋滚,使消力池中气压增强,由此可看到改良的T 形墩能够实现分流和消能效果。
跌坎+改良T形墩方案与传统设计方案相比,消能防冲工况下消力池内水流互动使消能效果最佳。改良T 形墩和尾坎处的壅高明显减少且流速下降,设计洪水和校核洪水工况下水流流量较大且猛烈,因此消能效果更佳。校核洪水工况下,消力池两侧1 210 m 的高台会发生涌浪上跃现象。在上述2 个大流量工况的试验中,水流经过尾坎产生二次落差,同时一些水流会与河床发生反应从而消能,效果显著。消能防冲、设计洪水、校核洪水工况下,水流均属于平缓的淹没混合流,在经过尾坎桩号0+090.80—0+121.80 段会有很小的二次水跃。综上,改良后的T形墩消能效果更佳。
4.3 流速分布
在消能防冲、设计洪水、校核洪水工况下,表面流速受改良后T 形墩阻挡,1~7 号断面(桩号0+041.10—0+078.30)水流方向指向上游,回流断面提前至改良后T形墩前墩。表面流速变化规律与上述2 种方案基本一致,其中左岸、中部略高于右岸,为2~3 m∕s。
在消能防冲、设计洪水、校核洪水工况下,底部流速变化规律与传统设计方案相同,表现为大致减小的趋势。7~8号断面由于改良后T形墩阻挡,水流流速大大降低,最大流速位于1 号断面(桩号0+041.10)为17.75 m∕s,此时消力池尾部最低约为2.5 m∕s。进入消力池内流速下降,改良后T 形墩分流和消能效果更加显著,水流在改良后T 形墩和尾坎处壅高明显减少且流速下降,消力池下游二次水跃现象明显减弱,水流为平稳淹没混合流,说明改良后T形墩消能更加充分[6,7]。
试验中,测量桩号0+090.80 断面的出水流速,以评价水流是否对下游河道产生冲刷,结果详见表1。在消能防冲、设计洪水和校核洪水工况下,跌坎+改良T 形墩方案的出池流速均有所减小且幅度多为2~3 m∕s,表明改良后的T 形墩可以有效降低水流速度,减少对下游河道的水侵蚀作用。
表1 不同工况下3种方案出池流速对比
5 消能效果分析
消能效果用消能率来表征,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E1为上游进口断面总能量(m);E2为下游出口断面总能量(m)。
式中:z为各断面位置水头(m);α取1;g为重力加速度(m∕s2);v为流速(m∕s)。
为了对比消能防冲、设计洪水和校核洪水工况下消力池消能率的变化情况,设定消力池水跃之前的断面为初始计算断面。因为水跃现象发生前水流在断面之上,很难去测量得到水深和流速,所以将溢流段堰顶设定为初始断面1;水流流经T形墩消力池尾坎时会丧失一些能量,进而产生二次水跃,所以将T形墩消力池尾坎作为断面2,以此求得消能率,结果详见表2。由表2可知,跌坎和改良后的T 形墩并用大大提高了消力池整体消能率。伴随着水流流量的升高,校核洪水工况下跌坎+改良T形墩方案的消能率最低,可以在维持下游消力池消能效率情况下使水流最大化减缓,能够减轻对下游河床的冲刷作用。
表2 消能率计算结果
6 结论
本次试验采用水力模型理论,以白水水库为研究对象,选用溢流坝段底流消力池,对传统设计、跌坎+T 形墩和跌坎+改良T 形墩3 种方案下的水力特性开展对比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跌坎+T 形墩方案和跌坎+改良T 形墩方案下,消力池在传统设计方案中的不良水流流态不复存在,同时二次水跃现象减少,对河床冲刷程度较弱,说明T 形墩对分流和消能有一定的作用。但经过对比发现,改良T形墩能更好地分流及消能,弱化水流流态,降低其出池流速,大大减轻了对下游河道的冲刷,消能效果更好。
(2)跌坎+改良T 形墩并用的整体消能效果最佳,在消能防冲、设计洪水、校核洪水工况下消能率均大于70%。尽管校核洪水工况下消能效果较小,但经综合考虑认为该方案可以保证消能后的水流更加平缓,有利于减轻对下游河道的冲刷,整体消能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