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盐酸奥布卡因凝胶用于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术镇痛的效果分析

2023-10-12随立立刘思燕黄雪儿

医药高职教育与现代护理 2023年5期
关键词:管术卡因凝胶

随立立, 刘思燕, 黄雪儿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指经上肢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肱静脉穿刺置管,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中下段[1-2]。PICC置管术包括穿刺血管、皮内局麻、扩皮刀扩皮、置入微插管鞘、送入导管等步骤,是一项技术要求高、疼痛刺激较大的有创性操作[2-3]。疼痛是影响PICC置管依从性的关键因素,有近1/3的患者因为惧怕疼痛而拒绝PICC置管[4]。此外,患者因惧怕疼痛产生的焦虑和恐惧心理,容易引起肌肉颤动和血管痉挛,从而增加置管难度,降低置管成功率[4-5]。因此,如何减轻患者在PICC置管过程中的疼痛不适,一直是医务人员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也更希望在PICC置管过程中得到舒适的无痛护理服务。盐酸奥布卡因凝胶(主要成分为奥布卡因)是一种新型局部麻醉剂,可直接涂抹于黏膜或皮肤表面,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和润滑效果,因而被广泛用于鼻内镜、喉镜、食管镜、胃镜、导尿术等内镜检查和手术[6-11]。有研究显示,将盐酸奥布卡因凝胶涂抹于穿刺点皮肤表面,可明显减轻静脉或动脉穿刺时的疼痛[12-14]。但目前未见盐酸奥布卡因凝胶用于PICC置管镇痛的报道。因此,本研究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评价盐酸奥布卡因凝胶在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术中的镇痛效果,以期为盐酸奥布卡因凝胶在PICC置管术中的拓展应用提供循证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90例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纳入标准:①需要长期静脉治疗,拟行PICC置管的患者;②年龄18~64岁;③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①患有精神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无法配合治疗和清楚表述自己内心感受者;②对奥布卡因及苯甲酸酯类局麻药有过敏史者;③有重症肌无力或伴有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④处于孕期、哺乳期或月经期的女性患者。剔除标准:①在试验过程中出现严重并发症,必须终止临床试验的患者;②中途取消手术或自愿放弃临床试验的患者。本研究已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伦理编号:KY-2020-100),且所有纳入患者均签署了书面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1.2.1 成立研究小组

科室成立PICC置管医护团队,主要由科主任、护士长、医生、护士、医学统计专业人员等组成,分成管理组、专家组、工作组、资料组。制定各组职责任务,保证各组之间的有效沟通与联络。

1.2.2 制定操作流程

根据护理操作规范结合临床实际,制定盐酸奥布卡因凝胶用于PICC置管术表面麻醉的标准操作流程,并对置管护士和助手进行统一培训,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同时制定效果评价表,以保证研究质量。

1.2.3 干预方法

1.2.3.1 对照组 确定预穿刺部位,做好标记,常规消毒铺巾;在超声引导下穿刺外周静脉,成功后送入导丝,拔出针芯;在穿刺点上方皮内注射2%利多卡因0.2 mL,形成约5 mm大小的皮丘;扩皮刀沿导丝上方进入穿刺点,1/2刀刃进行纵切扩皮;沿导丝送入插管鞘,匀速送入导管;置管成功后拍胸部X线片,定位导管尖端位置。置管过程中对患者在穿刺针刺入皮肤时、穿刺口局部麻醉时、扩皮刀扩皮时和送入微插管鞘时4个不同时间点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并登记血管穿刺次数;术后由患者对整个操作过程进行满意度评价;主管护士每天观察记录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2.3.2 观察组 穿刺前,先以穿刺点为中心均匀涂抹盐酸奥布卡因凝胶,涂抹范围为5 cm×5 cm,厚度约为1 mm;8~10 min后在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置管方法同对照组,但扩皮刀扩皮时,无需利多卡因浸润麻醉。置管过程中对患者在穿刺针刺入皮肤时、扩皮刀扩皮时和送入微插管鞘时3个不同时间点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并登记血管穿刺次数;术后处理同对照组。

1.3 评价指标

1.3.1 基线资料收集

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诊断等。

1.3.2 术中评价指标

1.3.2.1 不同时间点疼痛评分 采用疼痛程度数字等级评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即将疼痛程度用0~10号数字依次表示,0表示无疼痛,10表示最剧烈的疼痛。教会患者使用NRS量表,由患者自己选择一个最能代表自身疼痛程度的数字。按照疼痛对应的数字可将疼痛程度分为轻度疼痛(1~3)、中度疼痛(4~6)、重度疼痛(7~10)。记录置管过程中4个不同时间点(穿刺针刺入皮肤时、穿刺口局部麻醉时、扩皮刀扩皮时和送入微插管鞘时)患者的疼痛评分。

1.3.2.2 整体疼痛评分 采用4不同时间点疼痛评分的平均值,以减少误差。

1.3.2.3 穿刺次数 患者置管成功所需的静脉穿刺次数。

1.3.2.4 1次穿刺置管成功率 是指1次穿刺成功后顺利将导管送达预定位置,X线检查显示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1次穿刺置管成功率=1次穿刺置管成功例数/总置管例数×100%。

1.3.3 术后评价指标

1.3.3.1 并发症发生率 包括感染、导管脱出、皮疹、血栓、静脉炎等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1.3.3.2 患者满意度 采用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予以评定,总分100分,>90分为满意,60~90分为基本满意,<6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诊断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2.2 患者置管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4个不同时间点的疼痛评分和整体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患者满意度则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穿刺次数、1次置管成功率和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置管情况比较

3 讨论

3.1 盐酸奥布卡因凝胶可缓解PICC置管术的疼痛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2%盐酸利多卡因皮内注射,预防PICC置管过程中刀尖扩皮时的疼痛。但该方法既不能免除穿刺针刺入皮肤时引起的疼痛,也不能免除微插管鞘送入皮下组织时引起的酸麻、胀痛等不适,反而还增加了局部浸润麻醉的疼痛和风险[15-16]。本研究所采用的盐酸奥布卡因凝胶则无需穿刺或注射,通过涂抹于治疗部位表面的皮肤,实现大范围的浅表组织麻醉,不具侵入性且疼痛感更小。而且,盐酸奥布卡因凝胶起效快速,涂抹于皮肤后4 min内起效,8 min可得到充分的麻醉效果,药效可持续40 min以上[12-14],足以完成PICC置管操作。此外,盐酸奥布卡因凝胶的不良反应极小,不会对心血管和呼吸系统产生明显的影响[12-14]。本研究也发现,将盐酸奥布卡因凝胶用于PICC置管术镇痛是安全有效的,不仅可以减少PICC置管的疼痛频次,还能明显减轻PICC置管的疼痛程度。

3.2 盐酸奥布卡因凝胶可提高PICC置管患者的满意度

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患者及家属对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对于一些可能造成疼痛或不适的有创操作,很多患者比较抗拒。PICC置管的患者多为肿瘤患者,在置管前已经遭受了巨大的身心折磨,因此更希望能在置管过程中得到舒适的无痛护理服务。本研究发现,与传统局麻方法对比,使用盐酸奥布卡因凝胶进行表面麻醉,能减少侵入性操作机会和风险,降低患者置管过程中的疼痛频次及程度,进而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性化服务理念,有助于提升护理工作效率和护理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盐酸奥布卡因凝胶用于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术,可实现无痛穿刺,降低侵入性操作风险,减少患者置管过程中的疼痛频次和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管术卡因凝胶
纤维素气凝胶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
超轻航天材料——气凝胶
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术异位及术后门静脉积气发生情况分析
保暖神器——气凝胶外套
“冻结的烟”——气凝胶
探究左旋布比卡因的临床药理学和毒性特征
不同时段颈内深静脉置管术对妇科手术患者的影响
小剂量低浓度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在混合痔术中的效果比较
基于全麻下不同径路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效果研究
0.375%罗哌卡因与0.25%布比卡因胸段硬膜外阻滞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效果及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