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会生活、文化与国情的国际中文传播研究

2023-10-12

今传媒 2023年10期
关键词:国情学习者传统

马 宁

(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1]“以讲代说”传播中华文化,是新时期推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行动指南,是增强世界人民对中华文化认同感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我国国际话语权与综合竞争力的可行路径之一。我们应当有信心、有底气、有智慧地向全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塑造一个全面、立体而真实的大国形象。语言国际传播能力是国家语言能力建设的战略任务之一,国际中文教育是向世界传播好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环节。国际中文教师不仅担负着教授汉语言文字的使命,也担当着传播好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国际中文传播的内涵十分丰富,掌握讲好中国故事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丰富国际中文教师的中华文化知识储备,对于国际中文传播意义非凡。

一、《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参考框架》概述

《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参考框架》(下文简称《参考框架》)的发布,为国际中文传播提供了较为清晰的指引航标[2]。《参考框架》是国际中文教育领域首部文化教学类参考框架,颇具首创意义与引领作用。一方面,它可以成为海内外国际中文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材编写及学业测试等方面的参考与依据;另一方面,它为国际中文的传播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参照维度,指出了从文化、国情层面开展文明交流互鉴的内容范畴,是展现中国魅力、讲述中国故事的素材汲取来源。

《参考框架》提出了社会生活、传统文化以及当代中国三个维度(如图1),又依据国际中文学习者的认知水平与教学方式将三个维度进行了细化,分为了初级(小学)、中级(中学)、高级(大学及成人)三个层次,共计3个一级项目与31个二级项目。它在研制中既充分吸收了已有研究成果,又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在内容选取上既注意遵循中国文化的内在逻辑,又力求契合海内外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的现状以及一线教学工作者的实际需求[3]。值得注意的是,以《参考框架》为依据挖掘有关社会生活、传统文化、当代中国的中国故事素材资源,有利于培养国际中文学习者的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意识与文化态度能力,但是,它只建构了框架,并未对具体项目展开阐释。对此,国际中文教师可以参照《参考框架》的项目进行教学与传播素材的深入挖掘,利用课程、讲座等形式开展国际中文教学与传播。

图1 《参考框架》结构图

二、基于社会生活、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的三维审视

(一)社会生活之维

国际中文学习者渴望走进真实的中国,了解中国真正的模样。自媒体的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网络信息鱼龙混杂,虚假信息充斥其中的现象,导致国外对于中国的认知往往不够全面、不够真实,从而对中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误解。然而,中国形象的塑造不能只依托于道听途说、碎片交流或媒体宣传,还需要更高效、可靠的传播路径。社会生活与人们切身相系,是人们深入认识中国的重要切入点。社会生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生活指的是人们整体的、全部的生活;狭义的社会生活指的是人们整体生活中的某个组成部分或某个方面[4]。《参考框架》点明了国际中文传播中应关注的社会生活视角,如饮食、居住、衣着、出行、家庭、节庆、休闲、语言交际等。笔者根据其划定的初级、中级以及高级的具体内容可归纳为以下三个关键词:生活、就业与交往。这些内容正是中国民生现状的反映,是中国人民实际生活水平的具体表现。因此,国际中文教师在讲述中国人民社会生活的故事时,要注意运用以下适宜的传播策略:

1.精选传播内容,增强传播亲和力

社会生活所覆盖的领域与内容分外繁杂,若要全部对外传播显然较难施行。一味地追求“多而全”反而会阻碍理想传播效果的达成。基于此,国际中文教师要依据一定的原则来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首先,所选内容要能够正确反映中国人民的价值观。中华民族是一个积极向上的民族,中国人民的价值观与精神世界始终深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同时,又随着历史和时代与日俱新[5]。国际中文教师教学时面向的群体主要是国际中文学习者,正确的价值观对于这些学习者具有正向引导作用。其次,具体社会生活内容的选取要从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出发。国际中文学习者来自于不同国家,本身就有着各自的民族文化特质,因而对于中国的认知也存在着不同。最后,国际中文教师在传播过程中要具有亲和力,这样更有利于促进双方情感与想法的表达,实现文化共情。

2.借助信息技术,提升传播实效性

国际中文教师在讲述中国社会生活的故事时,要善于深入挖掘教材,拓展教材外延。在开展国际中文传播时,要主动适应现代化学习模式,学会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辅助国际中文传播教学。在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以下方法来提升国际中文传播的时效性。首先,要尽量减少文字内容的过多呈现,选取精炼的、能够表达故事的主旨内容。其次,要善于调动国际中文学习者的多种模态,如视觉与听觉,充分发挥多种模态的协同联动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务必要沉下心来投入到备课之中,精选适宜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用于展示更为真实的中国。最后,教师在确定使用哪些信息技术手段时要考虑切合度,要以提升传播实效为目标,不能让信息技术手段的融入成为累赘,甚至产生负作用。

3.借力多元媒介,展示立体的中国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种传播媒介的更新、变革、升级以及各类智能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正在迅速构建人机互动的融媒体、自媒体时代。对此,国际中文教师要学会利用这些多元媒介,发挥各种传播媒介的优势,提高传播效果,向国际中文学习者展示一个真实、立体的中国形象。国际中文教师可以从社会生活的某个具体视角出发,探索可以挖掘的细化内容,将其整合成一个系列,并不断更新与充实。例如,以“中国饮食”为切入点,围绕中国的菜系、特色菜、食材选取等内容挖掘素材、制作视频,将中国饮食的独特风貌加以展示,这既锻炼了国际中文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又为国际中文的传播作出了贡献。

(二)传统文化之维

《参考框架》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指出了国际中文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着力点,如文化遗产、文学、艺术、发明、哲学、中外交流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时间的沉淀而来,内容品质高,可作为国际中文传播的重要内容。只谈古不论今,则文化介绍不全面、不系统、不接地气;谈今不涉古,则文化的传承、劣汰和发展难以展现[6]。这表明,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智慧也应成为中国故事的素材来源。对此,国际中文教师要从“现代中国、传统中国、世界中国”三个不同视角出发,构建具有特定指向的“故事”框架,在挖掘传统文化素材时要树立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双向视角。

1.传统文化视角

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典籍、文物、民间传说、民族服饰、节日与风俗等内容都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根基。《参考框架》从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面对传统文化的项目进行了内容范畴划定,为我们提供了传统文化层面的内容参照。国际中文教师可以结合以下方法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

首先,要积极构建传统文化体系。一提到中国,一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部分国际中文学习者会联想到“孔子”“龙”“甲骨文”等文化符号。然而,我国的传统文化符号远不止如此,许多国际中文学习者对此还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认知,因此,在传播传统文化时,国际中文教师要努力构建相对系统的传统文化体系。

其次,要善用利用新媒体与新平台,扩大传统文化传播的覆盖面,提高其影响力。在我国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进程中,现有的技术手段与渠道平台或多或少存在形式单调、技术落后、内容枯燥等问题,难以吸引海外受众,特别是青年受众[7]。对此,国际中文教师要致力于传播技术手段的升级,进一步拓展海外传播平台与渠道。

最后,要提高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针对性及实效性。国际中文教师要意识到不是所有的受众都愿意接受所看到、听到的内容。只有从不同受众的文化传统、价值取向与接受心理等维度出发,贴合受众,满足他们对内容的个性需求与偏好,才能更好地推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

2.当代文化视角

中国文化是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统一体,当代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要素,文化自信的坚守表现在对于当代文化的重视。将当代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要素之一,其主要动因如下:

首先,当代中国文化是中国智慧的高度彰显。当代中国文化是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推进力。挖掘中国当代文化是对中国奇迹得以创造的精神溯源,国际中文教师要深入了解当代文化,挖掘并提炼能够反映新形势新阶段中华民族时代风貌的精神价值,这对国际中文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借助当代文化视角能够更加全面地展示中华文化。当代中华文化是我们发声的重要组成部分,向世界展示真实的中国,可以让国外受众更好地了解事实与真相,让他们建立一个更加全面的认知。

最后,跨文化交际是国际中文传播的主要发力点之一。传播与交际相辅相成,传播是为了交际,交际反作用于传播。在国际中文传播时,人们常常会遇到各式各样的跨文化交际问题,而当代文化的传播可以减少跨文化交际障碍,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率与水平。

(三)当代中国之维

外国人了解中国,不仅要了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与文化,更要了解中国的国情。要培养国际中文学习者“知华、友华、爱华”,中国国情教育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国情教育主要涵盖自然国情与人文国情两个层面。前者是显性的,主要包括中国的地理、资源、人口等内容;后者是隐性的,主要是需要感知、体验的文化内容。《参考框架》指出的具体国情项目是上述两个层面的细化。为了使中国国情知识教学有更好的效果,国际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完善中国国情课程体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国际中文学习者的国情教育效果与其语言能力的发展关系密切。教好、传播好中国国情有助于他们语言能力的综合发展。国际中文学习者不同于中文母语者,简单选取国情内容并应用于教学是不可取的,中外文化认知的差异往往使国际中文教师与学生较难处于同一水平。因此,国际中文教师要充分调研学情,了解学生的学习近况与水平,研发相应的、贴合国际中文学习者特殊性的国情课程体系。

2.用事实展示中国的国情

不论是自然国情还是人文国情,国际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用事实说话”。讲述中国故事需要国际中文教师有较高的故事叙述能力。平铺直叙的讲述并不能完整有效地传达中国故事的内涵,需要国际中文教师依托一定的媒介讲好中国故事。对此,国际中文教师可以基于事实去展示最真实的中国国情,如利用具体数据展示中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具体事例展示中国的科技实力等。

3.强化国际中文教师的国情知识储备

国际中文教师普遍具有较好的中国语言文学基础,但部分教师对于国情知识的了解相对匮乏且不成体系,多是碎片化内容。简单陈述国情知识无法有效完成讲述中国故事的目标,因此,国际中文教师对于国情知识的教学与传播需要具备扎实的国情知识体系。《国际中文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对中国国情知识进行了阐释:“了解并能够介绍教学中涉及的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生态等国情知识[8]。”这表明国际中文教师要对这些内容有足够的了解才能顺利地开展教学,若缺乏此方面内容的熟识度,将不利于国际中文教学与传播的有效开展。

4.建立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虽然已经总结了中国国情知识的教学内容,也了解了国际中文教师要加强自身对于中国国情的知识储备,但仍需要国际中文教师进一步摸索,可以结合当下的国际中文教学现状,研发相应的课程体系。国际中文教师要积极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寻求最为契合且最为有效的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匀出一定时间用于国情知识的教学与传播,选取或自行录制一些慕课、微课等将其布置成课后作业或拓展内容,拓宽国际中文学习者的学习范围;可以不定期开设讲座,专门讲授中国国情知识,加强学生对于中国国情知识的理解。

三、结 语

国际中文传播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仅需要国际中文教师的参与式传播,更需要多方的合力共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坚持不懈、久久为功,让当代中国形象在世界上不断树立和闪亮起来[9]。”中国故事闪耀着中国思想,也彰显着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在开展国际中文传播时,国际中文教师不仅要从上文所指出的社会生活、文化与国情三个视角出发,深入挖掘讲述中国故事的素材,更要深入实践,源于实际,不断改进与优化国际中文传播的路径与方法。在讲述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国际中文教师要投身于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的构建,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与民心相通、国际中文传播品牌的打造、国际中文传播的创新发展与提质增效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国情学习者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家国情 诗词魂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推广生物乙醇汽油:迫切且合乎国情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地理国情监测知识支持库初步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