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跨学科科技期刊编辑学习适应性研究
2023-10-12陈金莲
陈金莲
(中国有色工程有限公司,北京 100038)
一、跨学科编辑存在的必然性
编辑队伍的建设与科技期刊的发展息息相关。科技期刊一般要求部门编辑是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出身,这是因为编辑的文化素养和和专业能力对编辑工作来说至关重要,关系到期刊的发展创新,而跨学科编辑之所以必然存在,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综合性科技期刊涉及多个学科领域
综合类科技期刊一般涉及几个甚至几十个学科,具有受众面广、涵盖学科广泛、文章类型丰富等特点。笔者以国内知名高校学报《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例,通过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对近一年内(2021年7月—2022年6月期间)发文涉及学科的文章进行聚类分析,生成可视化气泡图,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该学报涵盖了12大类领域,发文量最大的领域为T类(即工业技术),T类又包含约70个学科,其中,TP39(即计算机的应用)发文量最大,表明当前该学科是科研热点。
(二)各行业的人才就业趋向性不一致
比如建筑行业,从事施工建设、设计等工作的群体收入较高,且职业发展空间较大,而编辑工作不仅要坐得住,工资待遇也相对较低,因此,在建筑行业从事编辑的人才稀缺。相反,有些传统行业在城市中心的就业环境不太理想,薪资待遇不高,因此,从事编辑的人较多。作者对身边的编辑部进行了实地调查发现,由于部分期刊是综合类期刊,编辑需要处理的大部分稿件是自己研究学科领域内的,但也会处理少量交叉学科或其他学科的稿件。基于此,笔者在调查平时编辑的工作量时,以稿件篇数为计量单位,再折算成非本学科编辑工作量和本学科编辑工作的数量,以此进行分析,如图2所示。由图2可以看出,不同行业领域非本学科编辑工作和学科编辑工作的占比不同,非学科编辑工作量占比均在20%以上,最高可达80%多,此调查结果正好印证了编辑的工作意愿与自己的研究领域有关。
(三)编辑队伍建设面临诸多挑战
数字出版时代,科技期刊不仅需要本专业的编辑,也需要计算机技术、新媒体网络技术、图片处理技术等领域的人才。随着不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作者发表的文章往往会涉及多个学科内容,这对编辑队伍建设带来了一定挑战。以作者所在的《中国有色冶金》期刊为例,该期刊属于冶金领域的专业期刊,从2020年度学科发文量比例的角度进行分析发现,当前有色冶金行业与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自动化技术、无机化工等学科联系紧密,交叉融合,给冶金行业带来新的机遇和发展,如图3所示。
图3 《中国有色冶金》学科发文量比例
基于以上几点,跨学科招揽编辑人才成为专业期刊发展的趋势。
二、不同学科专业的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一)相同点
第一,编辑要有严谨的治学思想、高尚的政治素养,保持较高的政治高度和思想高度,才能去粗留精,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第二,严格遵守《出版管理条例》,坚持“三审三校一读”制度,各刊出版的具体流程大同小异。第三,论文内容逻辑严谨密、条理清晰,且具有一定的创新,运用文字加工、编排规范等技巧使读者阅读更通畅。
(二)不同点
第一,专业术语不一样。例如,建筑专业术语中,“合龙”是指修筑堤坝或桥梁时从两端施工,最后在中间接合。非建筑专业编辑如不了解专业背景,很可能将其改成“合拢”,那样就会让专业人士看了啼笑皆非,并给期刊质量带来严重的后果。第二,论文的基本体例、期刊编排格式、图表格式、中英文摘编写规则、参考文献等方面都会有所不同。每本期刊均有独具的风格,这样才能体现出特色,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三,论文结构会有所不同。比如,化学化工类期刊论文一般包括试验原材料、试验原理、试验分析及试验结论,建筑类期刊论文一般包括工程概况、施工技术、施工要点、施工存在问题的及解决措施等。
综上所述,跨学科的期刊编辑只有了解不同专业期刊的编辑工作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才能扬长避短,有的放矢地学习,提高工作效率。
三、跨学科编辑能够助力专业期刊的发展
跨学科编辑虽然不是本学科专业出身,在某些专业领域可能存在一些不足,但其给专业期刊的发展和编辑部的建设会带来诸多帮助。主要体现在:一是给期刊办刊带来新的思路;二是给论文作者在编撰论文上提供新的视角;三是给期刊编辑部注入新的活力;四是为期刊编辑部引入新的办刊资源,如作者、审稿专家等人脉。
四、跨学科编辑学习专业知识的方法与途径
一名优秀的期刊编辑不仅要精通编辑业务,拥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计算机网络技术水平,还应熟识自己刊物所报道领域的科技知识,有一定的沟通能力。跨学科编辑在就职初期面临着新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挑战,学习所在期刊的学科专业知识尤为重要。只有具备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科技期刊编辑才能敏锐捕捉学科的新概念和新术语,快速掌握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难点及学科的发展趋势,鉴别、筛选出有价值的稿件,并与相关领域专家顺畅交流,从而方便以后的约稿、审稿工作[1]。此学习过程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在此,笔者就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列举了几条可行方法和途径。
(一)向资深编辑学习
向资深编辑学习是跨学科编辑提高自身素养最快速的方式,可以避免少走弯路。编辑部要打造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运转高效的编辑队伍,以老带新,发扬老同志“传帮带”精神,发挥老编辑的模范作用,传承编校精髓[2]。老编辑可以是主编、总编、责任编辑、编辑,还可以是已退休的编辑、专家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跨学科编辑要谦虚地请教老编辑,同时,老编辑也要不遗余力地将自己丰富的编校经验和组稿约稿中的沟通经验一并传授给跨学科新编辑。例如,老编辑可以介绍给跨学科编辑有关该行业的权威参考书、案例分析、常见错误的总结资料、编辑规范化文件、行业内权威专著、相关的科技期刊或论文等。有条件的老编辑还可以介绍本行业的专家,或带着新编辑参与一些行业会议等,帮助跨学科编辑更快地成长起来[3]。
(二)大学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
跨学科编辑不仅要熟悉编辑业务知识,在专业知识上也需要“大补”。学习一门学科知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做好长期学习的准备,短则二三年,长则几十年。就笔者工作过的建筑类期刊和冶金类期刊来说,这两类期刊都离不开数、理、化、力学等学科基础。虽然这两大专业在公共基础知识这一块是相通的,但是它们的专业基础知识大相径庭。对此,跨学科编辑可以从大学专业基础课开始自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渐深入该专业的核心内容。学习内容的获取途径有中国大学MOOC、网页、微信视频号、微信公众号以及相关APP等。
(三)职业培训课程
这里的职业培训课程指的是除了编辑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培训之外期刊所属学科专业的职业培训,这是编辑学习和培养自身专业知识的捷径之一。由于书本知识往往滞后于行业发展,而职业培训的老师一般都是业内专家,专业性强,能够结合案例进行分析,授课方式相对简单易懂。
(四)走出去,多与同行、作者保持联系和沟通
科技期刊编辑所具备的沟通能力如同润滑剂,能够使编辑出版工作这架机器更高效、更协调地运转[4]。编辑部可以定期举办选题策划会、经验分享会,还可以聘请外部专家集中授课。跨学科编辑可通过参观、走访同专业的优秀编辑部,与同行交流办刊经验,通过同行的期刊网站、微信公众号、期刊APP、微博、数据库检索等广泛阅读相关专业的文献资料,重点了解相关领域的论文内容、研究热点、发展趋势,为自己日后的工作夯实基础。
跨学科编辑不要囿于自己是外专业,要多和作者沟通,认真对待每一位作者,对作者提出的问题给予专业解答,比如,要认真回复退稿理由,不能全盘否定稿件质量,在肯定文章价值的同时,提出其中存在问题,将专家的审稿意见专业地反馈给作者,也可以帮助作者修改自己稿件,重投本刊或者改投他刊[4]。
(五)实地考察与实践
编辑不能只顾“闭门造车”,要到现场走访、考察,开阔眼界,博采众长,增长见识,紧跟科技前沿,这对期刊编辑的编辑加工、审稿、组稿、约稿水平的提高有重要意义。例如建筑行业可以参观标志性建筑物,通过了解最新的建筑结构和建筑技术,进而提高自身的相关专业素养。
(六)编辑流程的优化
在“以老带新”的依托下,跨学科编辑可以先从事对专业知识要求不高的环节,比如核红、誊样,待熟悉专业术语和专业语言后可以按照时间顺序进入一校、二校、三校,逐渐介入对编辑专业知识水平要求很高的流程,比如编辑加工、审稿等。
随着编辑出版行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编辑出版流程均实现了平台一体化。通过在线投稿系统,编辑在初审环节就可以通过文献查重、在线检索等途径初步判断稿件的质量及创新性。在审稿、退修、复审、终审、编辑加工、网络首发等各个环节,编辑可以利用日常办公软件、图片处理软件及排版软件等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提高工作效率[5]。
五、结 语
“人才兴刊”是期刊发展的硬道理,编辑人才队伍的建设关系到期刊发展的兴亡。跨学科编辑应时代发展而生,为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要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发挥“三多”精神——多学习、学思考、多交流,坚持自主学习与培训相结合,拓展与外界交流的渠道,构建多学科知识体系,做到既专又博。在新理论和新知识相互渗透的学科发展中,科技期刊编辑要精准捕捉新信息,努力成为未来期刊出版行业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