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雾化吸入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2023-10-12丁许
丁许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临床多会发生昏迷, 所以呼吸中枢系统要承担累及负荷, 使得丘脑下部、垂体、肾上腺功能等产生异常, 还会伴随肺部感染表现, 以此引发咳嗽反射能力降低, 相应的也减弱了患者的自主呼吸以及呼吸动度等, 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患者的健康。虽然大面积脑梗死有很多治疗方案, 但是雾化吸入方式是辅助治疗最有效的一种手段[1]。氧气雾化吸入也是常用的一种治疗技术, 实际治疗中, 氧气疗法运用一次性吸氧湿化装置把氧气充分湿化, 且能够有效控制好湿化液的污染问题。与此同时, 也能够规避干燥氧气对呼吸道黏膜产生的刺激性, 改善氧疗效果。雾化吸入治疗是利用消除炎症以及稀释痰液实现改变通气、解除支气管痉挛等的关键方法, 现在临床已经在广泛应用, 雾化吸入重要动力源便是氧气和超声波以及压缩空气。常规的吸氧装置吸氧以及雾化吸入时经常因为频繁卸载湿化瓶而暴露在空气中, 增加了污染几率, 加上不当的操作,会因过多的氧气流量而促使湿化瓶爆裂, 使患者产生恐慌心理。基于此, 挑选本院接收的82 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41 例给予氧气雾化吸入治疗后获得了更高的应用效果与安全性, 成效优于超声雾化吸入,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挑选2019 年7 月~2020 年7 月本院收治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82 例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和分析组, 每组41 例。参照组中男21 例, 女20 例;年龄最大72 岁、最小53 岁, 平均年龄(64.18±3.73)岁。分析组中男22 例, 女19 例;年龄最大76 岁、最小51 岁, 平均年龄(65.25±5.09)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与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相符, 通过颅脑CT 确诊脑梗死疾病;②脑梗死的病灶比大脑半球面积大1/2;③在《知情同意书》上已经确认相关内容并签字;④检查心脏功能均正常。排除标准:①水电解质紊乱者;②合并其他的系统感染问题;③发病>3 d 的住院者;④>80 岁的患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①营养神经干预;②抗炎干预;③止咳干预。两组雾化液相同, 均为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203063, 规格:2 ml∶1 mg)2 ml+吸入用硫酸沙丁胺醇溶液(河北仁合益康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205019, 规格:2.5 ml∶2.5 mg)2.5 ml或吸入用乙酰半胱氨酸溶液(福安药业集团庆余堂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223682, 规格:3 ml∶0.3 g)3 ml。
参照组给予超声雾化吸入治疗, 患者选择坐位后运用面罩将其口鼻遮住, 以超声雾化器(珠海南粤佳华电子科技公司, 型号:WH-96)实施治疗, 吸入30 min/次, 2 次/d, 调整为中档的雾量即可, 持续进行5 d 的治疗干预。
分析组给予氧气雾化吸入治疗, 患者选择坐位后,确保能够含嘴, 以雾化压缩泵雾化机面罩(德国百瑞公司, 型号:type085)实施治疗, 将雾化吸收皿准备好,控制氧流量在6~8 L/min, 吸入15 min/次, 2 次/d, 持续进行5 d 的治疗干预。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包括痰液消失时间、分泌物恢复正常时间、肺啰音消失时间。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分析组患者的痰液消失时间、分泌物恢复正常时间、肺啰音消失时间均短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s, d)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s, d)
注:与参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痰液消失时间 分泌物恢复正常时间 肺啰音消失时间分析组 41 2.14±0.67a 2.65±0.86a 3.26±1.25a参照组 41 4.27±0.91 4.36±1.44 4.84±1.30 t 12.0691 6.5281 5.6097 P 0.0000 0.0000 0.0000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分析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4%(1/41), 低于参照组的19.51%(8/4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1157, P=0.0134<0.05)。
3 讨论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经常处在中枢神经抑制的状态,会影响到其吞咽反射以及咳嗽功能等, 呼吸道也会聚集一些分泌物很难排出, 导致病情迁移, 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 甚至会影响到其生命安全。因此, 有必要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进行改善[2,3]。
有相关研究显示, 大面积脑梗死是因为使用了大剂量的抗生素, 进而使得体质变差, 免疫功能下降, 再加上长时间的卧床等, 极易导致其产生意识障碍, 甚至加重病情, 很不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然而, 及时且有效的治疗却能够很大程度的缓解其神经功能。
超声雾化吸入的实际工作原理是运用超声波让进行雾化的药液形成一些细小且温暖式气雾, 在机体功能作用下, 再渗透到支气管末端以及肺泡中, 但是对于存在浅显呼吸表现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 药液气雾很难充分渗透到肺部组织中, 进而影响了雾化疗效[4,5]。另外, 因为气雾占据了患者的呼吸道, 相对的氧含量会降低, 进而对氧气弥散到机体肺泡中产生影响, 难以实现高质量的气体交换行为, 相继出现缺氧反应等。
氧气雾化吸入治疗能够获得理想的临床效果, 是因为氧气雾化吸入过程中运用了高速的氧流量控制药液进行雾化, 产生温暖且细小的气雾之后进入到患者的呼吸道, 然后氧气会伴随着液气雾开始治疗[6,7], 能够更充盈的渗透到肺泡组织中, 利于肺功能指标等改善, 方便痰液排出以及分泌物转为正常状态, 进一步改变肺啰音表现[8-12], 提升患者机体呼吸功能及血氧浓度, 因此能够积极改善患者的脑缺氧症状, 有效修复神经功能, 具有双重效果。
本次研究中, 分析组患者的痰液消失时间、分泌物恢复正常时间、肺啰音消失时间分别为(2.14±0.67)、(2.65±0.86)、(3.26±1.25)d, 均短于参照组的(4.27±0.91)、(4.36±1.44)、(4.84±1.30)d, 差 异 具 有 统 计学意义(P<0.05)。分析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4%(1/41), 低于参照组的19.51%(8/4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1157, P=0.0134<0.05)。本研究内容与林玉苹[5]研究中氧气雾化吸入应用效果接近,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应用氧气雾化吸入完成治疗, 疗效高、安全性高。本次研究还受到样本数量少等多方局限, 有可能对其结果产生偏差性影响, 所以, 研究结果比较适合在基层医院进行参考。
综上所述,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选用氧气雾化吸入治疗后, 患者的症状表现可以更快得到改善, 并且十分安全, 总体效果优于超声雾化吸入治疗, 是值得推荐使用的一种治疗方案, 临床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