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心律失常患者的效果评价

2023-10-12曾梅兰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18期
关键词:射血甘草左心室

曾梅兰

心律失常病因较为复杂, 常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 诱发因素包括精神、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心血管疾病等。该病指心室自主心律、窦性心律失常、传导阻滞、房室交界性心律等以心率减慢为特征的疾病, 其中以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较为常见[1,2]。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心房颤动、心律不齐及相关症状引发的全身性症状, 猝死率较高, 对患者生命安全具有较大威胁[3]。西药治疗是目前临床针对心律失常的常用手段, 如口服盐酸胺碘酮片等, 但西药治疗副作用大、并发症较多,治疗效果受到一定限制, 传统中医治疗该病具有明显的优势[4]。中医学认为, 心律失常属“心悸”范畴, 中药用于临床治疗心律失常疾病具有明显的效果[5]。本研究对本院2017 年1 月~2022 年12 月收治的200 例心律失常患者给予盐酸胺碘酮片联合炙甘草汤加减治疗, 分析临床疗效, 现总结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1 月~2022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400 例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 取奇偶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200 例。本研究报经伦理部门审批。观察组男122 例, 女78 例;年龄50~85 岁,平均年龄(66.89±10.24)岁;心律失常病程3 个月~6 年, 平均心律失常病程(4.52±1.23)年;基础疾病类型:68 例高血压性心脏病, 42 例肺源性心脏病, 90 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50 例窦性停搏, 56 例窦房、房室传导阻滞, 94 例窦性心动过缓。对照组男120 例, 女80 例;年龄50~83 岁, 平均年龄(66.12±10.09)岁;心律失常病程3 个月~6 年, 平均心律失常病程(4.48±1.16)年;基础疾病类型:70 例高血压性心脏病, 44 例肺源性心脏病, 86 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49 例窦性停搏, 55 例窦房、房室传导阻滞,96 例窦性心动过缓。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s)

注:两组比较, P>0.05

性别 基础疾病类型组别 例数平均年龄(岁) 平均心律失常病程(年)男女 高血压性心脏病 肺源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观察组 200 122 78 68 42 90 66.89±10.24 4.52±1.23对照组 200 120 80 70 44 86 66.12±10.09 4.48±1.16 χ2/t 0.042 0.166 0.758 0.335 P 0.838 0.920 0.449 0.738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心律失常诊断标准;②临床资料完整;③已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中途退出本研究工作;②对本研究使用药物有禁忌证;③精神、认知存在严重障碍, 无法配合本研究工作。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盐酸胺碘酮片[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9993254, 规格:0.2 g]口服治疗, 用药剂量:第1 周, 200 mg/次, 3 次/d;第2 周, 200 mg/次, 2 次/d;第3 周, 200 mg/次, 1 次/d。接受3 周的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炙甘草汤加减治疗。炙甘草汤方药组成:生地黄30 g、麦冬20 g、灸甘草15 g、阿胶15 g、桂枝15 g、生姜10 g、人参10 g、火麻仁10 g、大枣10 g。随症加减, 心脾不足者, 另加黄芪20 g、白术15 g;心悸不宁、夜寐不安者, 另加牡蛎30 g、枣仁15 g、远志15 g;气阴两伤者, 另加五味子15 g、百合15 g;心阳不振者, 另加熟附子10 g;夜尿增多者, 另加泽泻10 g;头晕者, 另加川芎10 g、菊花10 g;咯痰咳嗽者, 另加陈皮10 g、橘红10 g。将上述中药材加水煎煮取汁内服, 1 剂/d, 分早晚2 次服用。20 d 为1 个疗程, 治疗1 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1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临床症状评分项目包括心悸、神倦乏力、气短, 入组患者均接受心电图检测。0 分:心电图显示心律失常减少>90%,无症状;3 分:心电图显示心律失常减少60%~90%,存在轻微气短、神倦乏力、心悸症状;6 分:心电图显示心律失常减少30%~59%, 存在中度气短、神倦乏力、心悸症状;9 分:心电图显示心律失常减少<30%,气短、神倦乏力、心悸症状未得到明显改善, 甚至症状加重;10 分:临床症状、心律失常均无改善现象[6]。

1.4.2 比较两组患者心律失常症状疗效 心律失常症状疗效:脉结代消失, 心悸、胸闷、头痛等症状完全消失为显效;脉结代偶发, 心悸、胸闷、头痛等症状好转为有效;脉结代未发生变化, 心悸、胸闷、头痛等症状无改善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7]。

1.4.3 比较两组患者心电图疗效 心电图期前收缩显示消失, 心房颤动转变为窦性心律为显效;心电图期前收缩减少, 减少至1~2 次/min, 心房颤动发作持续时间明显缩短, 且发作频率降低为有效;未达到上述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8]。

1.4.4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心律失常发作频率及发作时间。

1.4.5 比较两组患者转复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s)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心悸、神倦乏力、气短积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s, 分)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s,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心悸 神倦乏力 气短观察组 200 2.13±1.96a 2.02±0.47a 1.75±0.60a对照组 200 3.61±2.58 2.89±0.94 2.16±0.85 t 6.460 11.707 5.573 P 0.000 0.000 0.000

2.2 两组患者心律失常症状疗效比较 观察组心律失常症状总有效率为94.5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心律失常症状疗效比较[n(%), %]

2.3 两组患者心电图疗效比较 观察组心电图总有效率为91.5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心电图疗效比较[n(%), %]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心律失常发作频率及发作时间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心律失常发作频率及发作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本组治疗前, 心律失常发作频率低于本组治疗前, 心律失常发作时间短于本组治疗前, 且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 心律失常发作频率低于对照组, 心律失常发作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心律失常发作频率及发作时间比较( ±s)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心律失常发作频率及发作时间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左心室射血分数(%) 心律失常发作频率(次/周) 心律失常发作时间(min/次)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200 38.01±0.36 48.59±0.32ab 6.08±1.52 2.26±1.17ab 7.69±0.31 3.12±0.39ab对照组 200 37.96±0.35 37.21±0.40a 6.05±1.87 3.74±1.03a 7.72±0.36 4.52±0.17a t 1.408 314.178 0.176 13.427 0.893 46.538 P 0.160 0.000 0.860 0.000 0.372 0.000

2.5 两组患者转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转复率为91.5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4.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转复情况比较(n, %)

3 讨论

心律失常发病原因为心肌兴奋冲动而致传导异常,诱发心律失常的因素复杂多样, 部分患者无需治疗即可自行恢复, 部分患者经服用药物后, 心律失常症状可消失, 同时部分心律失常患者由于未接受及时有效治疗干预导致死亡[9]。通过心率测定、听诊等方法均可诊断出心率异常搏动, 利用心电图可对疾病类型予以明确诊断[10]。通常情况下, 心律失常可诱发脑组织动脉供血出现异常情况, 同时可导致间断性或持续性的脑神经功能障碍, 常表现为昏厥、癫痫、偏瘫等不良症状, 除此之外, 心律失常对消化系统、肾功能均会产生不利影响, 对患者生命健康十分不利, 及时有效的诊治干预对心律失常患者十分重要[11]。目前, 西药是临床改善心律失常症状的常用治疗方式, 药物通常被分为四大类, 即胺碘酮、β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钙离子阻滞剂、钠离子阻滞剂[12]。本研究采取盐酸胺碘酮片治疗, 该药物在缓解心律失常临床症状方面具有一定疗效, 但效果不理想, 有效率不高, 且疾病无法得到根治[13]。长期服用西药治疗的心律失常患者可发生程度不一的不良反应, 副作用较大, 严重者可诱发心脏传导阻滞或室性心律失常症状, 对患者生命健康存在极大威胁[14,15]。

中医学中心律失常属“心悸”范畴, 该病发病机制与心气阴血耗伤、湿热毒邪外侵、饮食、情志内伤等因素密切相关[16]。炙甘草汤具有止悸复脉、滋阴养血、益气温阳等功效, 是治疗心悸的特效药方, 又被称为复脉汤, 由汉代张仲景首创[17,18]。炙甘草汤方中的生地黄、阿胶、麦冬、火麻仁、大枣具有益营充脉之效;生地黄可入心肾, 阿胶入肝, 麦冬可入心肺, 火麻仁与大枣可入脾, 上述几味药材合用具有补五脏的效果[19,20];桂枝有平冲降逆、温通经脉之效, 配伍炙甘草可提升疗效[21]。且大枣与炙甘草配伍有健脾益营之效;生地黄与桂枝配伍, 有化肾气、助卫气之功;人参具有补气的功效, 使五脏之气得充;生姜、大枣相辅具有调和营卫的作用[22]。上述药材加水煎煮, 能起到补虚扶弱、温通血脉之效, 对血脉复通具有促进作用,达到养心神的目的[23]。从现代药理学角度分析, 炙甘草汤加减药方对窦性传导功能、心肌供血情况可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 利于心肌收缩, 可调节心律, 抗心律失常效果良好[24,25]。本研究对心律失常患者分别给予盐酸胺碘酮片与联合炙甘草汤加减治疗, 在研究中从拆方、最佳量效、剂型等方面入手研究炙甘草汤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 与服用盐酸胺碘酮片治疗的患者相比, 结合炙甘草汤加减治疗的患者心律失常疗效、心电图疗效均明显较高, 左心室射血分数得到有效改善, 患者心律失常发作频率及发作时间明显降低, 且患者转复率较高。分析结果为炙甘草汤加减方中的诸药材综合发挥作用, 对调节心律、改善心肌供血、控制心律失常发作等方面起到促进作用。同时该治疗方案对窦房传导功能、心肌收缩具有改善效果, 促进患者心功能稳定。

研究表明, 观察组临床症状积分, 即心悸、神倦乏力、气短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律失常症状总有效率为94.5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0%(P<0.05);观察组心电图总有效率为91.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00%(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治疗前, 心律失常发作频率低于本组治疗前, 心律失常发作时间短于本组治疗前, 且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 心律失常发作频率低于对照组, 心律失常发作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转复率为91.5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4.50%(P<0.05)。

综上所述, 给予心律失常患者应用炙甘草汤加减治疗, 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提高心律失常症状及心电图的总有效率, 改善心功能, 同时患者转复率高,利于预后,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射血甘草左心室
竟然是甘草惹的祸
炙甘草汤,适用于哪些病症
心电向量图诊断高血压病左心室异常的临床应用
M型超声心动图中左室射血分数自动计算方法
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是心脏病吗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影像学研究进展
老年人群收缩压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预后的关系
益肾活血法治疗左室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初诊狼疮肾炎患者左心室肥厚的相关因素
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坐骨神经痛4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