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在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效果探讨
2023-10-12李伟鹏
李伟鹏
髋关节置换术是借助人造髋关节对部分或所有髋关节进行置换, 以此来重建患者关节运动功能, 主要运用于老年髋关节疾病患者治疗中, 可帮助患者恢复正常运动功能, 但术后其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较高[1,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作为常见的并发症类型, 易导致患者术肢出现肿胀, 甚至还会引发肺栓塞等情况发生, 不仅会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增加致残风险, 甚至还会导致其死亡, 因此积极做好术后预防工作, 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则显得至关重要[3,4]。目前, 西医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以抗凝预防为主, 可显著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风险, 但对于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骨科患者而言, 运用抗凝血治疗易增加术后引流量及隐性失血量, 一旦患者术后出现隐性失血情况, 不仅会导致其体内血红蛋白水平降低, 增加感染与切口愈合不良等风险, 同时还会延长患肢功能的恢复速度[5,6]。中医认为导致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与患肢制动、长期卧床、机体素虚以及局部筋络受损为主, 病机为因虚致瘀, 故而在治疗上应以化瘀通络及益气活血为原则[7,8]。本试验分析中药方益气活血通络汤对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 年1 月~2023 年1 月就医的80 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老年患者, 以随机信封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40 例。对照组:年龄60~80 岁, 平均年龄(70.45±5.67)岁;男22 例, 女18 例;疾病类型:股骨颈骨折18 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12 例、股骨粗隆间骨折6 例、其他4 例。观察组:年龄62~78 岁, 平均年龄(70.27±5.46)岁;男20 例,女20 例;疾病类型:股骨颈骨折20 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14 例、股骨粗隆间骨折4 例、其他2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详细方案已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满足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指征;②术前无静脉血栓形成;③了解且自愿加入试验;④所有诊疗资料完善;⑤无抗凝药物过敏史或禁忌证;⑥术前无肝肾功能或凝血功能异常。
1.2.2 排除标准 ①伴存有髋部开放性骨折或者神经、血管受损;②伴存有严重原发性疾病, 如造血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与心脑肝肾疾病;③伴存有精神疾病;④伴存有沟通障碍或言语障碍;⑤伴存有出血倾向;⑥中途退出治疗或转院。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髋关节置换术, 术前协助患者完善各项检查, 包括凝血五项、生化全项、血尿常规等;鼓励患者在床上展开功能锻炼, 如双下肢踝关节主动跖曲背伸、等长收缩功能等锻炼, 对于无法主动锻炼者, 可由陪护予以被动活动;对于股骨颈骨折者, 需予以皮牵引来缓解疼痛, 避免对髋关节四周软组织造成二次损伤。
对照组运用低分子量肝素钙(河北常山生化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63910)治疗, 于术后6 h时开始使用, 经腹部皮下进行注射, 用药剂量40 IU/kg,1 次/d;在术后第4~10 天时, 将剂量更改为60 IU/kg,1 次/d。
观察组运用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 药方组成为:独活6 g、续断6 g、红花6 g、炙甘草6 g、牛膝6 g、威灵仙9 g、赤芍10 g、柴胡10 g、生地黄15 g、当归15 g、生黄芪30 g 及党参30 g, 以水煎服, 于早晚时各温服1 次, 手术当日需服用1 次, 直到术后14 d。
两组患者均提供基础性预防与物理预防, 内容为:①术后以弹力绷带自足背起以螺旋方式缠绕到髋部进行加压包扎, 抬高患肢约15°, 放于外展架上, 持续3 d;②待麻药消失后, 指导患者在床上主动展开双踝关节跖曲背伸功能锻炼与股四头肌及腓肠肌等长收缩功能锻炼, 利于加快静脉回流速度, 减少下肢肿胀度,以300 次/d 为适宜锻炼次数;③术后48 h 将引流管拔除, 对患者展开持续性被动功能练习, 以此来降低患肢疼痛感及肿胀度, 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训练时间为0.5 h/次, 2 次/d;④结合患者自身情况, 指导其在床上进行坐起, 坐起时间应<0.5 h/次, 2~3 次/d, 且维持髋关节屈曲幅度<90°, 患肢处于外展中立位;⑤在术后1 周时, 可指导患者借助双拐于他人监护下在床旁及病房内站立, 之后逐渐过渡至患肢行走, 并锻炼外展功能, 利于促进外展肌力恢复;在术后2~3 个月时, 逐渐进行负重行走;在此过程中, 对于伴有双下肢肿痛、皮肤改变、浅静脉曲张等不适症状者, 需立刻进行检查,以此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对于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 需积极予以治疗, 并对患者进行制动, 避免栓子脱落而威胁到患者生命。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 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
1.4.2 比较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情况在患者出院时汇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
1.4.3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股静脉血流速度于治疗前、治疗7 d 后、治疗14 d 后测量患者的下肢股静脉血流速度。正常范围:20~30 cm/s。
1.4.4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 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74)判定患者的生活质量, 包括物质生活状态、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评分以0~100 分(差~优)表示。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短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的凝血酶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s)
注:两组比较, P>0.05
组别 例数 凝血酶原时间(s)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s) 凝血酶时间(s) 纤维蛋白原(g/L) D-二聚体(μg/L)对照组 40 11.53±1.69 30.89±3.67 16.12±1.58 3.41±0.78 154.28±59.41观察组 40 11.84±1.75 31.03±3.85 16.07±1.46 3.43±0.75 151.49±61.24 t 0.806 0.166 0.147 0.117 0.207 P 0.423 0.868 0.884 0.907 0.837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凝血酶原时间(s)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s) 凝血酶时间(s) 纤维蛋白原(g/L) D-二聚体(μg/L)对照组 40 13.21±1.48 39.12±5.12 15.57±1.12 6.23±1.45 1869.71±523.26观察组 40 12.04±1.26a 34.54±3.98a 15.43±1.08 5.29±1.67a 1426.58±361.71a t 3.807 4.467 0.569 2.688 4.406 P 0.000 0.000 0.571 0.009 0.000
2.2 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情况比较(n,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股静脉血流速度比较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下肢股静脉血流速度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14 d 后, 两组患者的下肢股静脉血流速度均低于本组治疗前, 但观察组患者的下肢股静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股静脉血流速度比较( ±s, cm/s)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股静脉血流速度比较( ±s, cm/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7 d 后 治疗14 d 后对照组 40 24.14±1.51 20.42±1.35a 21.89±1.75a观察组 40 24.32±1.68 22.07±1.16ab 23.45±1.67ab t 0.504 5.863 4.079 P 0.616 0.000 0.000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物质生活状态、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物质生活状态、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 且观察组患者的物质生活状态、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s, 分)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s, 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物质生活状态 社会功能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0 68.40±5.81 75.28±6.12a 67.84±4.21 74.07±8.31a观察组 40 68.21±5.72 84.27±5.80ab 67.20±4.76 83.14±5.56ab t 0.147 6.743 0.637 5.737 P 0.883 0.000 0.526 0.000组别 例数 躯体功能 心理功能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0 64.87±5.42 77.87±5.64a 65.17±4.27 73.11±5.24a观察组 40 64.92±5.35 86.58±6.32ab 65.05±4.31 82.60±6.82ab t 0.042 6.503 0.125 6.979 P 0.967 0.000 0.901 0.000
3 讨论
近年来, 在老龄化等因素影响下, 促使股骨头坏死、髋关节炎等疾病发生率呈逐渐递增状态, 对于此类患者而言, 其伴有髋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情况, 对其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8,9]。针对此病的治疗, 髋关节置换术属于主要的干预手段, 可对髋关节疼痛症状进行改善, 提升髋关节功能, 但术后易增加其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若未及时予以治疗干预, 易威胁到患者生命[10,1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指的是血液于静脉中出现异常凝结情况, 促使血管处于部分阻塞或完全阻塞状态, 以血液高凝、静脉血流速度变慢及血管内膜受损为主要特征, 其属于髋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类型, 一旦血栓发生脱落而进入至机体循环系统中, 易因血管阻塞而诱发继发性栓塞与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等情况发生, 因此积极做好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工作, 对改善患者的预后起着重要意义[12,13]。
现阶段中, 临床西医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包括:①术中操作需精细及轻巧, 防止对静脉内膜造成损伤;②规范运用止血带, 减少血栓三联征发生风险;③术后将患肢抬高, 减少静脉回流异常发生;④治疗期间需及时补液, 防止因脱水而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加;⑤做好静脉血栓相关知识普及工作,鼓励患者定期更换体位, 尽早展开功能锻炼等。药物预防为常见预防方法, 预防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华法林、低分子肝素、普通肝素以及利伐沙班等, 虽以药物方式预防能够得到一定的效果, 然而不同药物均存在程度不同的不良反应与副作用[14,15]。中医将深静脉血栓归于“瘀血流注”、“脉痹”等范畴内, 认为瘀血阻于经脉为此病基础性病机, 在《医学真传·气血》中提出“气为血之帅, 血为气之母”, 对于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而言, 手术对其机体造成的创伤较大, 易损伤到血管, 促使血液处于大量流失状态, 而血液为阴液, 阴虚则阳亢, 而阴虚火旺作为基础性病理表现, 火热耗伤会使得血液内津液下降, 促使血液浓稠度上升, 促使血液无法顺畅运行, 久而久之会形成血瘀,再加上手术具备侵入性特点, 易对脉络形成损伤, 促使运行血液溢出至脉络外, 进而形成血瘀, 阻碍经络和气血正常运行, 最终造成局部气血出现运行不畅情况。除此之外, 对于老年患者而言, 髋部手术后需长期卧床进行休养, 易对机体内气造成损伤, 再加上手术对气血造成损伤, 最终使得气血运行速度变得缓慢[16,17]。益气活血通络汤主要由生黄芪、柴胡、威灵仙及党参等药物组成, 有着消肿化瘀、通络止痛及益气活血的功效, 此药方可体现出中医整体观念及标本兼治的特点,整方以黄芪与当归作为君药, 可起到补血通络、益气活血的作用;以红花、生地黄、赤芍及党参作为臣药,可增强益气活血通络作用;以威灵仙、柴胡、牛膝、续断以及独活作为佐药, 可强化此方通经活络与活血化瘀功效;以炙甘草作为使药, 可对诸药进行调和。上述诸药共用, 可共奏活血化瘀及益气通络功效[18,19]。
本试验显示,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12.04±1.26)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4.54±3.98)s短于对照组的(13.21±1.48)、(39.12±5.12)s, 纤维蛋白原(5.29±1.67)g/L、D- 二 聚 体(1426.58±361.71)μg/L低于对照组的(6.23±1.45)g/L、(1869.71±523.26)μ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2.50%低于对照组的17.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林强等[20]所得出的研究结果大致相符, 这表明以益气活血中药方治疗,对内源性与外源性凝血功能改善效果较为理想, 可降低肝脏合成纤维白前体, 减少纤维蛋白集合, 促使血液高凝状态得到缓解, 同时还能使得活化血栓和纤维溶解功能水平降低, 继而减少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风险。治疗7、14 d 后, 两组患者的下肢股静脉血流速度均低于本组治疗前, 但观察组患者的下肢股静脉血流速度(22.07±1.16)、(23.45±1.67)cm/s 高于对照组的(20.42±1.35)、(21.89±1.75)cm/s,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由此可见, 以中医药治疗能够对患者血液流动性起到一定改善作用, 有利于修复及对抗手术创伤所形成的应激反应, 促使血液滞缓情况得到缓解,而且还不会诱发机体发生出血情况, 可有效调节机体抗凝系统。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物质生活状态、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物质生活状态评分(84.27±5.80)分、社会功能评分(83.14±5.56)分、躯体功能评分(86.58±6.32)分、心理功能评分(82.60±6.82) 分均高于对照组的(75.28±6.12)、(74.07±8.31)、(77.87±5.64)、(73.11±5.24)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证实相较于常规西医疗法, 以中医药益气活血通络汤对患者治疗后, 能够起到促进其恢复及改善预后的作用。本试验虽得出以中医药可预防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然而对于其安全性、作用机制以及运用价值等相关问题需进一步加大研究量进行观察, 且还需进一步明确导致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机, 进而予以针对性用药, 以此为提升临床疗效提供可靠依据。
综上所述, 将中医药益气活血通络汤运用于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辅助治疗中, 可减少其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及促进其术后恢复, 值得借鉴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