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裸捐”的开创者
2023-10-12邵光
邵光
很多人觉得公益活动是现代生活的产物,例如我们每年的99公益日的设立。实际上中国的公益慈善活动有着上千年历史。本文要分享的是“裸捐”的开创者、商圣范蠡三散家财的故事。
提起范蠡的大名,很多人自然而然就会想到他是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身边的重要谋士,古代著名的政治家,与他有关的典故也不少,如:五湖扁舟、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等;还有一些八卦群众提起范蠡,会将其与西施联想在一起。然而,历史中的范蠡不仅仅是西施神秘绯闻男友,实际上也是一位富有且广行善举的慈善家。范蠡曾在多个场合表现出对贫困人群的关心和帮助。他不仅一次次将自己积攒的家财用于资助穷人,也为当地的贫困居民修渠建桥,改善水利设施,使人们的生活条件得以改善。
他还是中国古代“裸捐”行为的奠基人。在协助勾践实现兴越、灭吴这一历史性的胜利后,范蠡果决地选择退出政治舞台,前往齐国从事商业活动。必须承认,范蠡是一位出色的商人,他不久便积攒了巨额的财富,被称为“千金”之富(据考证,战国时期的“千金”大约相当于今日人民币一千多万元)。令人惊叹的是,范蠡将这超过一千多万的财富全部捐赠给他的朋友和乡邻(史书上称为“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更为不可思议的是,在捐款完成后,他坚持继续从事经商活动,迅速重返富豪榜的前列。然而,他再次毫不犹豫地将全部财富捐献出去。就这样,范蠡在挣钱与捐赠之间循环不息,在十九年间竟然进行了三轮散尽千金的壮举(《史记》记载为“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即便是文笔犀利的司马迁,也赞誉他为“富裕中表现出色德行的典范”。
范蠡一散家财:第一次“裸捐”
根据司马迁的记载,范蠡功成身退后,游历各国。在游历的过程中,范蠡展现出出色的商业才能。在抵达齐国后,他化名从事经济贸易活动,成为齐国远近闻名的富翁。齐王了解到范蠡的才华后,任命他做官,并赐以宰相级别的岗位。然而,持有宰相印章的范蠡却对生活在贫困中的齐国民众怀有更多怜悯之情,因此他将全部财富用于资助当地穷人,随后辞去了官职,并重新以普通百姓的身份前往齐国的定陶。
范蠡二散家财:第二次“裸捐”
定陶位于齐、宋、卫三国交界,范蠡认定此地乃交通要道,南来北往的商人络绎不绝,于是便在此经商,化名陶朱公,再次开展起了商贸活动。果然,不久之后,陶朱公获得了巨额的收益。然而,某次外出,当他看到有人在河边抛弃孩子时,他便走进当地村落,发现多年的兵荒马乱再加上灾害不断,当地众多民众生活在贫困中。于是,范蠡再次毫不犹豫地将千金捐赠出去,以资助那些贫困的人们,陶朱公在商业贸易上讲仁义的名声很快在当地流传开来,此为范蠡二散家财(第二次“裸捐”)。
范蠡三散家财:第三次“裸捐”
范蠡在定陶经商多年,累积了丰厚的家财。他有三个儿子,有一天他听到消息,得知自己的二儿子仗著富裕而在楚国犯了严重的杀人罪,被处死了。范蠡为自己没有教好孩子而深感懊悔,他认识到财富如同刀剑,既可以拯救生命,也可以夺去生命。于是,他再次(第三次)散尽家财,修渠建桥,造福于百姓,以此来教育剩下的两个儿子。
范蠡的慈善行为被广泛传颂,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他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风气,鼓励了更多人从事慈善活动。他修筑的渠道、桥梁等基础设施,不仅方便了百姓的生活,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范蠡的慈善行为和思想被后人所传承,他的故事成为许多文化作品的题材,如传说、戏剧、文学作品等,这些作品进一步弘扬了他的慈善精神。范蠡的慈善事迹不仅仅体现在他的一时一地,更在历史长河中流传,激励着后人关心社会弱势困难群体,自觉助力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鉴于此,范蠡作为中国史书上有记载的最早的慈善家,被记住的不应该只有他帮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以及与西施的爱恨情仇,还应该再加上“慈善鼻祖、裸捐之父”这个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