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莲说》教学中“莲的精神文化”渗透探究

2023-10-12李海瑶

关键词:爱莲说周敦颐莲花

李海瑶

(甘肃省嘉峪关市明珠学校)

一、教学原则

(一)以学生为中心

许多教师在教学《爱莲说》一课时只重视自己的讲解,以教为主,待学生对基础知识有所掌握后便开始引导他们背诵,没有关注学生如何理解知识,甚至对学生有没有提升也不关心,教学目标仅局限于完成课堂任务、应付考试,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也并未主动了解和认识“莲”的精神内涵,导致“莲”的精神文化渗透教学始终无法真正落实。因此,教师要开展有效教学,就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原则主要落实在两大部分:一是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将更多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二是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更多地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不仅要思考自己如何把课程重点讲好,更要思考怎样讲解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更容易让学生理解。该原则要求教师不以分数为指标,不以自我为中心,不仅关心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点掌握的程度,还应重视对“莲”的精神文化的渗透。师生共同将所学文章中的重点和包含的精神文化进行罗列分析,挖掘文章存在的深层意义,并通过学生的成果展示,了解学生对文言文内涵的真正掌握程度,加快“莲”的精神文化渗透。

(二)以兴趣为导向

学生有好玩的天性,对图片和视频较感兴趣,而对文字的识记往往不太上心。《爱莲说》这篇文章是初中阶段学生的必背课文,需要学生全文背诵,因此教师必然会设定环节让学生不断熟读,最终能够脱口而出。然而机械地背诵和识记并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对文章研读和深入研究的兴趣,更谈不上对“莲”的精神文化渗透。当然,这并不是说不需要这个环节,只是初中语文教师应当认识到,应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对文章核心及内涵的理解。因此,教师首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设置学生感兴趣的环节和内容,让学生主动接受文化熏陶。通过学生感兴趣和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对文章的核心和内涵有整体的把握之后,再进行背诵。

《爱莲说》文中提到了不同的花,每个种类都有其不同的属性和特点,对此,教师可以在对“莲”的精神文化赏析讲解部分,组织趣味的游戏环节,让学生通过对几种不同类型的花进行描写,并在社会中找到与“莲”有相似点的人群,进而让学生说出自己理想中的君子是什么样子。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将周敦颐脑中的情景进行重现,几人扮演周敦颐的友人,对其他几种花的外貌和特征进行描述,并表达对其他花如牡丹的喜爱,而另一人则扮演周敦颐。或者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对几种花进行角色扮演,通过不断分析、把握所要扮演角色的内涵,掌握几种花所代表的人物形象,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也对“莲”的精神文化内涵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二、具体教学方法

(一)充分挖掘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的教学应当始终基于教材,结合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情况,不断进行创新。因此要想充分对“莲”的精神文化进行渗透,教师应当对《爱莲说》这篇文本的内涵进行充分的挖掘。

《爱莲说》这篇文章不仅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必背文章,更是古人留下来的一篇优美的、寓意深刻的千古绝唱。简明的语言让不同类型的花及所代表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将“莲”的特点写得诗意盎然且切合实际,同时与其他花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莲”的高尚情操。写作手法及内涵都值得教师不断研究。教师可对教材进行充分挖掘,秉承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为导向的教学原则,挖掘教材,设计教案。《爱莲说》文本简洁而丰富,字字珠玑,如果教师只是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翻译和解释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学生将无法深刻理解文章。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再次带领学生充分挖掘教材。首先,莲花即“荷花”,“荷”与“和谐”的“和”遥相呼应,周敦颐笔下的荷花一派和谐场面,更是传达了天地人和谐相处的丰富内涵,表达了君子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其次,文中几处莲花的“莲”都可替换成怜爱的“怜”,作者表达了对莲的喜爱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坚持自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份高尚情操的珍惜;最后,“莲”和廉洁的“廉”二字读音相同,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也与作者身处官场而不与其他官员同流合污,保持自身的清正廉洁品质相契合,作者爱莲更爱“廉”。教师通过对教材内容深刻的把握,在课堂中与学生一起挖掘出全面完整的精神文化内涵,能加快相关精神文化的渗透。

(二)深入拓展教学

只有真正深入拓展教学,才能促使学生对知识有全面和整体的把握。在“莲”的精神文化渗透过程中,教师要对“莲”的精神文化传达的形式进行多方向拓展,例如,向学生介绍其他描写莲的诗歌和文言文。首先是将其他描述莲的诗词歌赋引入教学中,与周敦颐笔下的《爱莲说》进行对比分析,促使学生对“莲”的精神文化特征以及千百年来莲在文人心中的高尚形象进行具象化的了解和掌握。同时选取描述其他花的优秀作品来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完全掌握“莲”的精神文化内涵。莲花有着深植于文人血脉中的正直质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品味“诗中莲”不仅能让学生领略莲的清纯脱俗和圣洁高雅,更能让他们领略到莲“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的高尚节操。教师可以在课下对于描写莲花的诗词歌赋进行筛选总结,让学生对莲的形象有更丰富和全面的认识。此外,教师还可进行拓展提问:“梅、兰、竹、菊、莲是有名的五大君子花,莲作为花中五君子之一,与其他花有何异同?”通过对描写这几种君子花的诗歌进行组合分析,促使学生更加全面且具体地掌握“莲”的精神文化内涵。

(三)及时组织总结

周敦颐笔下的莲花不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莲花,而是渗透了作者情感的莲花。从“不染”“不妖”“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些词句可以看出,作者写花掺杂了主观情感,写花其实是在写人,以花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气质风度来喻指人的品格。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君子人格所彰显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一直是笔者所要追求的人生品质。教师应做好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再次整理文章中心思想,通过语文的方式与作者产生共鸣。所谓“语文的方式”,就是在具体感性的文言文习得过程中,受到情感陶冶、心灵洗礼、人格净化,在知人论世中,引导学生感受周敦颐清正廉洁、爱民如子的君子品格,对周敦颐本人产生崇敬与赞美之心,并以情感为动力,在不知不觉中引领学生内化君子人格这一价值取向,实现文言教学与立德树人的统一,实现“莲”的精神文化的渗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可在课堂最后进行知识链接,概括、梳理学生在学习这节课时所经历的心路历程,教师的系统总结能使学生对知识有整体的把握和了解,从而对“莲”的精神文化进行有效内化。对《爱莲说》的中心思想总结有:面对官场浑浊,周敦颐没有消极避世,更没有随波逐流,而是旗帜鲜明地做一个正直、高尚的君子,做一个廉洁、进取、受人敬重的好官。“石韫玉而生辉,水怀珠而川媚”,《爱莲说》正是因为作者人品与文品的完美统一,才为历代人们所传诵和喜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放飞思绪,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尽情地歌颂和描绘心中这朵圣洁的“莲花”。例如,以“心中的莲”为题,用一段文字展开描述,拿起手中的笔写下对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并且表达自己在生活中如何体现如“莲”般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

语文和传统文化向来是密不可分的,教师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引导者,肩负着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教师一定要深刻认识“莲”的精神文化,自觉加强语文和文化修养,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为导向,对“莲”的精神文化进行有效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爱莲说周敦颐莲花
爱莲说
人何以成圣?——明清《濂溪志》中的周敦颐
云莲花灯
莲花湖『变身』
周敦颐赏莲图
莲花灯盛开“致富花”
爱莲说
精琢多姿 盛世传承
莲花岛:清净与欢喜
绍兴市上虞区夏丏尊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