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图书馆参与和支持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
2023-10-12严琼芳苟安经方久华
严琼芳,苟安经,方久华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教育部于2020 年5 月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高等学校拉开了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大幕。全国的高职院校行动积极,当前已从试点探索阶段快速转入全面建设阶段。可以说,课程思政建设,已经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和课程建设的一项重点任务,也演变为高职教育中的一个热点学术问题。
一、参与和支持课程思政建设,是高职院校图书馆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课程思政建设,教师队伍是“主力军”,课程建设是“主战场”,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各类课程要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课程思政建设不只是高职院校教学部门和专任教师的职责任务,学校各部门(单位)、全体专兼职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都应当基于自身的职能与职责,为这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性行动做出应有的贡献。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规定“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2]。与此职能对应,图书馆一般承担四项主要任务,其中三项均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直接相关,分别是:第一,建设全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为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提供文献信息保障;第二,建立健全的文献信息服务体系,方便全校师生获取各类信息;第三,不断拓展和深化服务,积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因此,在高职院校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中图书馆不可或缺。图书馆要与校内其他部门(单位)尤其是教学单位同向而行,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以长远的战略眼光来看,“课程思政为高校图书馆教学支持服务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方向,为推动高校图书馆进行资源重组和服务转型提供了发展契机。”[3]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当抓住这个机遇,努力改革创新,让自己更加有为和有位。就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本身来看,图书馆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独特优势
(一)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优势
经过多年的建设,高职院校图书馆一般都拥有较为丰富的纸质图书资源,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超过了生均80 册的水平,同时购置多种类型的数字资源,形成了以服务本校专业(群)为重点,满足学校办学需要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体系。而且,按照高职院校办学基本条件要求,馆藏图书数量至少按年生均3 册的速度增加。因课程思政建设的政治严肃性,必须使用权威、规范、可靠的文献信息资源,不能仅仅为了快捷方便而依靠百度等搜索引擎获取专业信息,或在互联网上随意选用未经审核验证的信息资源。从文献信息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来看,图书馆能够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丰富而可靠的文献资源。
(二)海量的用户行为数据优势
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入馆目的多为主动学习。师生入馆阅读、查阅文献、外借均会产生大量的行为数据,这些行为数据是师生主动学习的反映,通过图书馆的信息化系统自动记录,真实可靠且具有非常重要的数据价值。此外,图书馆调研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读者借助图书馆平台的信息交流,都是潜在的教育互动行为。图书馆定期分析,对师生(尤其是在校学生)在图书馆的行为数据研判师生的阅读习惯、阅读偏好、阅读重点,可以为学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宝贵的决策参考,以提高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专业的人才和技术优势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通信网络的普及,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及获取方式日益呈现多样化和网络化态势。为积极适应这种需求态势变化,高职院校图书馆需建立一支具有较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馆员队伍。部分高职院校将图书馆与学校信息技术中心整合为一个单位,更能体现技术优势。近年来,学科馆员队伍快速发展,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还开发、承担、推广面向学生的信息素养课程,直接嵌入课程教学环节。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具有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图情管理人才及信息技术优势。
三、高职院校图书馆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薄弱环节
(一)馆藏资源中思政元素挖掘不深
高职院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纸质和电子文献资源,但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及其馆员还没养成服务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更缺乏从满足课程思政建设需求的角度,对现有馆藏文献信息资源进行系统化分类、整理、加工的实际行动,以致资源散乱分布,甚至被束之高阁,不便于直接承担课程思政建设任务的教师利用。
(二)课程思政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课程思政建设涉及学校多个部门(单位),各建设主体之间存在缺少联动与资源不共享的问题。各二级学院的课程思政建设团队均会单独购买一批文献资源;党委组织和宣传部门牵头建设党员活动(学习)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大量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方面的文献与视频资料;校史馆一般藏有丰富的实物藏品和声像资料等等,但是这些资源分散于不同部门、不同系统,未通过图书馆进行统一的文献信息资源管理,更未被整合为专题资源库,使用者很难检索到存储于其他部门(单位)的相关课程思政建设资源。
(三)缺乏课程思政的专用空间
图书馆的空间资源也是非常重要的育人资源。图书馆可以为广大师生提供各学习空间,如阅览室、研讨室、视听室、展览厅等。客观地讲,较之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学生入馆率偏低,图书馆空间价值没有被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图书馆一般还没有开发课程思政的专用空间,不利于各专业学生进行深度的思政学习,也不利于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交流。
(四)馆员服务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欠缺
由于图书馆馆员一般都不在教学一线,因而对课程思政这一育人理念理解不深,普遍认为课程思政建设是教学部门的工作,是专任教师的任务,和图书馆的职能职责关系不大,因而参与和支持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具体的能力和经验都还有所欠缺。
四、高职院校图书馆参与和支持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一)依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优化资源建设
首先,要精准识别用户需求,这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做好服务工作的基本前提。图书馆要适应学校“双高”建设、“提质培优”行动、一流专业(群)建设、“金课”打造、“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的要求和需求,制订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规划,优化馆藏资源结构,调整资源布局,构建具有一定产业或行业前沿性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其次,要仔细整理馆内现有资源,梳理思政教育内容,如“四史”教育、优秀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工匠精神、劳模事迹等内容资源,建立课程思政专题特藏。第三,要在挖掘整理现有馆藏资源的同时,大力对分散于校内馆外的思政教育资源进行汇总整合,做到能合尽合,并对这些资源进行分类、编目、加工。第四,要构建课程思政资源管理平台。依托数字图书馆,搭建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思政线上平台。
(二)打造课程思政专用空间
“图书馆空间再造将成为服务转型的关键因素,也是支撑各项用户服务的重要保障。”[4]为了更好地利用空间资源支持课程思政建设,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努力打造具备阅览、资料查询、交流研讨和培训等功能的课程思政专用空间。专用空间可以有多个,按育人主题分布,面向师生开放。具体做法是:第一,精心设计富有课程思政元素的空间内部环境,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名人名言、著名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图文装饰,力求美观大方;第二,设置课程思政专题书架,精选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邓小平等中外政治家的经典文集,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著作和最新课程思政类图书,陈列于课程思政专题书架;第三,配置多媒体终端等智能设备以及其它硬件设施,满足师生学习、研讨和培训的需求,并确保专用空间不受干扰。
(三)对接课程需求开展精准服务
主动与广大教师建立联系,深入一线调研需求,建立一对一个性化服务模式,提供智慧化精准服务。一是根据各位教师(团队)梳理出的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要点(或清单),按照供需对接的原则,努力帮助其检索、购置、提供课程思政素材资源,如优秀课程案例、PPT 课件模板等。二是直接参与各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研究与实践,全程跟踪提供嵌入式服务。这要求馆员根据自己的教育经历及学科背景,分别选择学校一个专业(群),主动了解并逐步熟悉其教学科研状况,提高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特色活动
高职院校图书馆每年都会组织以阅读推广为代表的主题活动,每一项主题活动都属于第二课堂的范畴,同样发挥着育人的功能。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图书馆可以与学校职能部门以及二级学院联合举办形式多样的特色主题活动。一是坚持开展好阅读推广活动,向各专业学生推荐红色经典著作等。二是开展信息素养竞赛,结合专业知识确定主题进行文献检索比赛,助力各专业学生准确掌握自己所学专业的历史、现状和前景等重大信息。三是结合重大节日,举办歌颂党和祖国的诗歌创作、朗诵比赛、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爱国主义影片展播等活动。四是服务特定专业或行业,举办国省劳模、大国工匠、杰出校友等优秀工作者先进事迹图片展、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活动。五是举办精品讲坛,连续不断邀请名家名师到校与学生面对面,努力把图书馆打造为学校的人文高地和精神家园。
(五)发挥专长直接参与课程思政建设
学科馆员本身就是能够在高职院校的专业(学科)课程教学和图情工作两个方面施展才华的复合型人才。随着学科馆员队伍的发展壮大,其中一部分馆员也取得了高校教师资格证书,这为图书馆直接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便利。高职院校图书馆应积极支持学科馆员独立或作为团队成员参加学校的课程思政建设行动,鼓励他们在具体的课程思政建设和教学实施中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并切身感受教育工作的魅力。在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教学中坚持遵循教育规律,探索多样化课程组织形式,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融入客观、准确、批判的思维方式,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思想等思政元素,把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打造为学生终身受益的“金课”。
五、高职院校图书馆参与和支持课程思政建设需完善服务体系
(一)确立新的战略思维,把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图书馆工作范畴
课程思政建设给高职院校图书馆提出了一个重大的、崭新的课题,要求其站在思政建设战略的高度审视自己现有的工作模式,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转变管理和服务理念,深刻理解课程思政建设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加强对理论和政策的研究。高职院校图书馆应进一步优化图情工作顶层设计,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目标以及馆情实际,构建符合新时代图书馆发展趋势的服务制度、工作流程和工作质量标准,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检验和完善。图书馆要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更加专业的服务、更加有效的措施切实提高为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文化阵地的育人职能,彻底改变当前“养老机构”的形象。
(二)加强馆员队伍建设,提高课程思政建设的专业能力
馆员是决定图书馆参与和支持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的关键因素,图书馆参与和支持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各项工作需要馆员的投入和合作。当前,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正处于新老更替的变革期,高学历、专业化的馆员队伍逐步壮大。但面对不断变化的新环境和多样化、个性化的用户需求,馆员必须具备高效的执行力、职业胜任力和创新发展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像学校培养高水平“双师”教师队伍那样加大图书馆专业化队伍建设工作的力度。一是坚持不懈加强业务学习,提升馆员的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二是提升科研能力,鼓励馆员积极申报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课题,参与课程思政研讨等活动,并给予时间、经费支持和一定的政策倾斜,逐步扩大图书馆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影响力。三是加强馆员思想政治教育,用“四有”好老师标准指导馆员的队伍建设,将馆员的业务工作与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馆员的素质修养,鼓励馆员争做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5]。
(三)促进多方合作,形成课程思政建设的合力效应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图书馆若要保持课程思政建设的可持续性,就必须走多元化合作道路。坚持“不求拥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加强馆内馆外的多方合作,寻求多方支持,整合馆内外思政教育资源,取长补短,形成合力效应,实现多方协同发展。例如,图书馆在参与和支持课程思政建设中,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阅读推广活动中。主动与学校宣传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各二级院系、图情资源厂商协调。同时,牵头搭建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主体作用,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