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良弼教子诗
2023-10-11吕传彬
吕传彬
余良弼,字岩起,福建省顺昌县人。据《延平府志》记载,其为宋朝建炎二年进士。曾任静江知府,经略广西。在任期间“减鬻爵,禁贩奴,抚诸洞,歼群盗”,特别重视民风的教化,《宋诗纪事》记载他一首《教子诗》:
白发无凭吾老矣,
青春不再汝知乎。
年将弱冠非童子,
学不名家岂丈夫。
幸有明窗并净几,
何劳凿壁与编蒲。
功成欲自殊头角,
记取韩公训阿符。
读这首诗,仿佛见到一位老父亲,指着白发对孩子说:“孩子啊,我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再没有多少岁月可以依凭了。你知道吗?青春一去不回头,而你已经快二十岁,不再是童子,但是学业还没有成就,怎能算是大丈夫呢?家里有窗明几净的学习环境,你不需要像汉代的匡衡去凿穿墙壁,引入邻家的烛光来照读;也不必如汉朝的路温舒一般,编织蒲叶来抄书写字。但想要功成名就,崭露头角,还是只能依靠你自己的努力。韩公曾经训勉阿符要力学不辍,这是你必须记取与借鉴的。”
末句“韩公训阿符”的“韩公”,指“唐宋古文八大家”之首的韩愈。韩愈之子韩昶,在徐州的符离出生,小名为“符”。韩愈劝勉韩昶努力学习,写下二百七十字的长诗《符读书城南》。
《符读书城南》开头写道:“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强调人最大的特点在“腹有诗书”,只有勤学才能取得广博学识,充实肚腹。
为了彰显“勤学”的重要,韩愈举例才智相当的两个幼童,到了而立之年,一个飞黄腾达,一个却庸庸碌碌。为什么呢?正是“学与不学”的巨大差别。整首诗不断强调:珍惜光阴,勤奋向学。
韩愈此诗,大意同于《进学解》中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却不用这样精练的言辞,而是不厌其烦,尽量用孩子能懂的浅俗语言来循循善诱。字里行间,无不显示父亲望子成龙的深重期许。
韩愈与余良弼,雖然生活朝代不同,但是望子成龙的心情,古今一同。然而他们还有更沉重的国家与社会责任要担负,不能时时在孩子身旁耳提面命,只好将期许与关怀化作诗句,让孩子常常诵读不忘。这或许就是古代的“远距教学”吧!
成效如何呢?《旧唐书·韩愈传》提到,“子昶,亦登进士第。”韩昶听从教导,力学不倦,荣登金榜,光耀门楣。
余良弼有三子:大雅、大猷、大用,皆为朱熹的学生。《万姓统谱》卷八记载:“余大雅,顺昌人,良弼子,与游敬仲同时从朱熹游,深得‘求放心之旨,熹深与其进两捧乡书。”余大雅编有《朱子语录》一卷,是位学有所成的理学家。《延平府志》:“大猷,亦从文公游,文公称其见理稳实。”余大猷学问扎实,受到朱熹的认可。朱熹《跋余岩起集》:“大用廉介不苟,遇事敢前,盖有公之风烈云。”余大用曾任建阳尉,承袭父风,是位廉介、果敢的良吏。
韩愈和余良弼的后辈没有辜负父亲的期许,奋发努力,崭露头角,取得一番出类拔萃的成就。父爱如山,宽广厚重,绵延不绝,即使是透过文字“远距教学”,依然对孩子有着无远弗届的深远影响。
(编辑 兔咪)